“杭州爸爸”逆行支教12载:山花烂漫时,白了少年头

来源 :知音·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省黔西县,杨明老师堪称家喻户晓。杨老师才30多岁,头发就染了白霜,他12年如一日,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贵州大山里的娃娃。他是孩子们最暖心的“杭州爸爸”,也是父母的不孝儿子……
  杭州小伙赴深山支教: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杨明,1984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靠种地、酿酒,抚养他和姐姐杨飞玲长大。2008年,杨明从西南大学毕业,到杭州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月薪过万,还因工作能力突出,被公司派往迪拜工作过一段时间,让父母深感骄傲。
  就在父母以为杨明要在杭州好好发展之际,一则关于娃哈哈爱心支教团的新闻吸引了杨明的注意。了解到贵州山区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他决定到贵州支教。父母舍不得杨明去吃苦,但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再加上考虑到支教只有一年的期限,明事理的父母还是同意了儿子去山区“锻炼锻炼”。
  2009年秋季开学前,杨明跟随爱心支教团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瓦厂小学有近300名学生,学校陈旧简陋得像一幅老破的油画,上下课还要用手敲钟。震惊之余,杨明得知,因条件艰苦,支教志愿者们不愿来这里,自己竟是学校的第一位支教老师。学校没有宿舍,杨明在附近的牛圈边租了一间小房,屋里只有一块床板和一盏电灯,经常有老鼠光顾。因当地严重缺水,杨明洗澡只能去地下河里,吃的水必须每天天刚亮就去一公里外的溶洞里挑,从小没挑过水的杨明肩膀被压得生疼,还不止一次在雨天摔倒……
  生活中的种种难,杨明也有过叹息,但每当孩子们牵着他的手,睁着一双双纯净的眼睛,好奇地询问山外的世界,或者孩子们笑着跟他打招呼时,杨明就倍感幸福和满足,觉得自己吃的苦都值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远在杭州的父母经常打电话询问杨明的状况。杨明从不提自己的难处,而是说当地的孩子很可爱,家长们很善良,让父母放心。杨父是一位淳朴的酿酒师傅,他叮嘱杨明:“儿子,你既然去了,就好好干,要像对待家里人一样对待学生。”父亲的话让杨明心里一热,自此他更关注学生。
  不久,班里转来一个男生。见他每天都穿着雨靴,带着一根长木棍来上学,杨明很好奇,就在一次放学后,陪该男生一起回家做家访。他这才知道,男生的家离学校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途中的山路崎岖泥泞,还不时会遇到蛇和野狗,手上的棍子就是用来防身的。最让杨明难忘的是,男生的家人在看到他后很惊喜,说他是当地第一位来家访的老师。
  杨明百感交集。想着山里孩子的不易,想着父亲的叮嘱,他开始坚持家访,经常在课后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去学生家给他们辅导作业,和家长们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杨明欣慰的是,家长们都非常欢迎他的到来,有时天晚了还会留他吃饭、住宿,杨明恭敬不如从命,还会借此机会教家长们识字。
  转眼2010年到来,杨明迎来了支教期满的日子,杨明也期待着和家人重聚。谁知,还没等他道别,孩子们就将他团团围住,眼泪汪汪地说:“杨老师别走,真想您一直把我们教下去,初中、高中、大学……”
  一边是大城市优渥的生活环境和深爱自己的家人,一边是条件艰苦的学校和心心念念的学生们,慎重考虑后,杨明做出了一个决定——参加特岗教师计划,继续在贵州的深山里教书。父母一时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杨明的内心颇为难受,但一想到孩子们的挽留,他仍不想改变初衷。
  父母无奈,就趁着杨明暑假回家时,求助亲戚们帮着劝说他。那天,杨明连续遭到亲戚们连珠炮弹似的“灵魂拷问”:“你在贵州能拿多少工资?”“杭州月薪万儿八千的工作,你回来了随便找,如果你找不到,我来帮你安排!”
  杨明哑口无言,他何尝不爱杭州的热闹繁华,何尝不希望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呢?但在贵州支教一年来,他的眼里心里都是大山里的苦孩子們,他想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于是,待家人和亲戚们的心情平复下来后,杨明给大家讲了自己在贵州最难忘的经历。
  杨明告诉亲人们,他经常家访,走的山路多,双脚布满伤口。一个冬日,他去家访的路上,因脚上的伤口都冻裂了,还渗出了血,走路的时候他只能拖着鞋子走,另一位学生的奶奶看到后,非要送给他一双用毛线织的鞋,杨明穿在脚上,暖在心里。
  还有一次家访途中,杨明在山顶上发现了一所比瓦厂小学更老旧的学校——观音洞镇景山小学,该学校距县城约40公里,学校一百个学生,只有五六个老教师,兔子和鸡就在院子里来回跑……看到孩子们上学的环境还不如自己小时候,尤其听到老师们都不愿留在这种偏僻的学校时,杨明的心不平静了,也是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留在贵州山区教书的想法。
  听了杨明的这番话,亲人们若有所思。杨明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杭州人才多的是,不缺我一个;贵州大山里的老师很少,那里更需要我啊!”杨明的师者情怀,深深打动了大家。善良的父母也不忍心再为难儿子,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好吧,儿子,爸爸既然反对无效,那就支持你,你要是留下来,我还是那句老话,继续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家人。”“好嘞!”杨明热泪盈眶,再一次将父亲的话烙在心里。
  放弃公费读研留下来:学生是老师的软肋
  2010年秋,杨明放弃了去一所条件较好的中学任教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景山小学。因为他是全校唯一会英语、有智能手机的老师,课后的杨明经常被同事和学生们围住问各种问题,加上师资力量薄弱,他经常工作到后半夜。
  教学之余,杨明还坚持家访。一次去学生小王家时,得知他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从小跟年迈的爷爷艰难度日,杨明很心疼爷孙俩,当即提出让爷爷把孙子“送”给他做干儿子,老人感激得浊泪横流。做了小王的“老师爸爸”后,杨明给他和自己买了亲子装、文具,还尽量抽空陪伴他,给了孩子父亲般的爱。   此后,由于学校还有不少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了关爱这些留守孩子,杨明又认下了不少干儿子和干女儿,成了他们的“杭州爸爸”。



  与此同时,想到山区孩子大多数家庭都困难,孩子们肯定有很多想要的东西,杨明就让学生们都写出来,贴到教室的心愿墙上,由他用工资一一为他们实现心愿。彼时,杨明的月薪不到两千元,为了帮孩子们实现心愿,他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另外,孝顺的他每个月还要寄500块钱给杭州的父母。
  父母是杨明最深的牵挂,可因工作忙,相隔太远,他难得回家。在设置心愿墙不久,正逢父亲60岁生日,杨明通过电话为父亲送上祝福后,在心愿墙上写道:“爸、妈,来不及握一握你们的手,白发已经爬满了你们的额头……”写着写着,杨明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那几年,每年过年回家,父母都要问杨明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说“明年”。实际上,在景山小学教学期间,杨明一直为考研做准备,希望自己能早日考上研究生,回到杭州或其他离父母近点的城市读研。
  2012年春,杨明如愿考取了公费研究生。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父母,一家人开心极了。
  这年“六一”儿童节,考虑到不久就要去读研了,杨明给孩子们买了很多小礼物。没想到,在发礼物时,孩子们都哭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不想要礼物,只想让您留下来。”还有一名学生将一张卡片送给了他,上面写着一段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杨明的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地滑出眼眶,心里万分纠结。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后,他决定放弃读研。同事们都劝他以自己的前途为重,父母和姐姐也要他慎重考虑。
  杨明坚定地给父母发去信息:“爸、妈,我舍不得这里的学生们,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还是情意,学习和进步可在业余时间进行,不一定要用学历来认证。”
  杨明原以为父母会投来反对票,没料到,深明大义的父母也理解了他多年来的坚守,支持他这次的选择,父亲说:“儿子,路一步一步走,饭一口一口吃,你能把真诚爱心奉献到基层教育事业中去,当一名小学教师也很光荣,老爸给你加油!你做得对,如果你现在离开这些山里的孩子,那就是当逃兵了,我的儿子不仅不能当逃兵,还要当标兵。”
  父母的态度让杨明喜出望外,他干劲更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孩子们身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杨明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景山小学的成绩从全镇垫底提升到了2017年的全镇前三名。
  如此巨大的进步,杨明功不可没,加上他8年来从未间断过家访,当地人都特别感恩他,他远赴贵州支教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至此,家人才通过报道知道他简陋的生活环境,懂得杨明有多么不易。
  2017年下半年,因景山小学撤并,在此工作了7年的杨明才离开这里。得知位于观音洞镇深度贫困村的新合幼儿园因交通极其不便,招不到老师,杨明主动请缨,一人坚守一园,甘当“孩子王”。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乡人知道了杨明的事迹,2017年12月,杨明荣获第13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回家领奖的那天,杨明看到了受邀来参加颁奖礼的父母。这一次,看到儿子皱纹多了,又黑又瘦,头发已明显花白,父母眼里的疼惜再也藏不住,母亲摸着他的头发,喃喃地说:“我的儿啊,你才30多岁,还没找对象呢,怎么就把头发累白了?你爸的白头发都没你多啊!”杨明知道父母心疼自己,调皮地开玩笑:“没事没事,我这是‘少年白’呢!说明我年轻。”他及时转移话题,和父母说笑话,父母的心情才好转了些。



  杨明顶着一头与年龄不相称的花白头发登上领奖台,荣耀时刻,他不忘感恩父母:“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骨子里流淌着萧山农民的淳朴和善良,感谢他们从不理解我到慢慢支持……”台下,杨明的父母满是心疼,早已湿了眼眶,脸上却是满满的骄傲。
  他乡变故乡扎根黔西:白了少年头亦无悔
  10年坚守山区教书育人,杨明深深爱上这片贫瘠但充满温情的热土,他决定在这里扎根。2019年,杨明在黔西县城买了房。知道他的钱大多用在了学生身上,父母帮他凑够了10多万元的首付。杨明这才知道,自己平时给父母的钱,二老都悄悄攒着没花。感受着父母沉甸甸的爱,杨明内心的愧疚又增添了几分。
  这年中秋节,因自己的新房没装修,杨明在楼下邻居家里和家人视频。欢声笑语中,在杭州市公交公司工作的姐姐提醒他:“房子买了,但你还有个重大任务知不知道?”杨明秒懂:“了解了解,争取早点带女朋友给你们看。”这些年,杨明整天忙于在山区教书,顾不上自己的终身大事,父母为此操心不已,现在听他这么说,父母和姐姐眉开眼笑:“我们都在盼着,你要加油哦!”杨明乐呵呵地答应着家人们。
  房子装修好后,杨明第一次把父母接到贵州。亲眼看到那片大山和儿子支教过的学校,看到学生和村民对杨明的尊敬与喜爱后,两位老人更加理解了儿子。
  父母的支持,更让杨明觉得对不起他们。2019年夏天,父亲做结石手术,在医院住了十几天。因期末考试在即,杨明抽不出身回家,只能靠姐姐照顾父亲。人在生病时难免脆弱,父亲手术后的一天,杨明和他视频,可能是太想念儿子,也可能是看到同房病友都是儿子在照顾,一脸憔悴的父亲一看到他就哽咽了。杨明心碎不已,那一刻,他多想陪在父亲身边啊……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母亲却感染上肺炎住院了,因为当时严格的隔离政策,杨明在贵州无法回来,他心急如焚,生怕母亲被传染,天天在网上百度新冠肺炎的相关症状,再跟母亲的病症对照。
  一天和母亲通电话时,母亲一连咳嗽了好几声,杨明吓坏了,满脑子都是网上看到的新冠肺炎患者咳嗽的情景,又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恐慌。挂了电话后,杨明泪如泉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陪在母亲身边照料,无奈疫情当前,这一切只能想想而已。
  万般担忧中,姐姐打来电话告诉杨明,母亲只是普通肺炎,至此,楊明一颗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让他感激的是,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也为了让他全心工作,已出嫁的姐姐特地在父母的隔壁镇上买房安家。
  2020年4月,杨明调到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锦绣学校任教,终于拥有了一间自己的宿舍。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接送,杨明不放心孩子们,每天走着山路送他们一一回家。
  年复一年地为学生们日夜操劳,杨明从青年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人也瘦了十几斤,头发白得像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落下低血糖、颈椎、腰椎、膝盖疼的毛病,但他都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时间去医院做检查,他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12年来,杨明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行了近千次家访,并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还联系公益组织、企业为贵州大山里的15所学校捐赠物资……2021年5月,37岁的白发老师杨明光荣入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杨明无私地为贵州的孩子们付出,还将自己的微信名叫做“山花”,意在希望学生们的未来如山花一样绚丽多彩。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杨明心里,贵州的村民就是他的亲人,学生就是他的孩子,为守护山里孩子的求学梦,纵然青丝变白发,他亦无怨无悔。
  编辑/涂筠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可持续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世界多国均将眼光投向了风力资源巨大的海域,许多国家已建立了规模巨大的海上风电场,而海上风电的基础形式也逐渐受到更多重视。其中筒型基础凭借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易于回收等优势占得了一定的市场,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针对筒型基础的研究已开展了许多,但对于其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缺乏,而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对于筒型基础的抗震性能
我穿过黎明前的黑暗  也穿過世纪的沧桑  带着疲惫的翅膀,带着春天的风  我不只是单纯地迷恋花香  我更眷恋大地上勤劳朴实人们的生活  我看见阳光解开绳索的时候  大地松动了一下  残雪掉落,然后南方的油菜花开了  北方的豌豆花也长出嫩芽  在早春雾蒙蒙的清晨  一扇扇柴门打开  走出那么多为幸福奋斗的人  我在广袤的田野见证了  劳动者眼里闪烁的希望的目光  在深情的夜晚我真切地听到了  大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