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CEO杀回马枪已经不再局限于个案,但只要触及此类话题,有一个案例绝对无法逾越。恐怕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这个案例也足以构成经典。这个目前仍处于进行时的经典,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与苹果。
由于乔布斯与苹果的故事都极富传奇色彩,且极具影响力,所以关于乔布斯创业10年的飞黄腾达,以及荣归10年的扭转乾坤,都已经被报道得家喻户晓,不少文章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乔布斯与苹果的曲曲折折写得如电影一般传奇。因此本刊在本专题中对同期同类故事不再赘述,只补写乔布斯因何被逼宫,以及他又如何“王者归来”。
“引狼入室”
1985年,年仅30岁的乔布斯创业还不到10年,苹果公司市值已达数十亿美元,跻身《财富》500强5年,行业地位直逼蓝色巨人。但就在乔布斯抵达第一大事业巅峰时,“人祸”不期而至,他竟然被自己请来的CEO逼宫。 事情还要从1981年说起。1981年是苹果电脑成功上市第二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乔布斯当年的创业伙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遭遇意外。沃兹尼亚克是电脑天才,苹果早期经典电脑基本上都出自他手。不仅如此,他还担任苹果董事会主席,与CEO乔布斯共同管理公司。但1981年,沃兹尼亚克乘坐飞机失事,身受重伤。出于健康考虑,此后先来上班,渐渐淡出管理。乔布斯无奈,只得于当年3月兼任其董事会主席职务。
问题是此时的乔布斯只有26岁,不仅缺乏管理经验,而且特立独行,再加上苹果电脑创造的空前奇迹,他更是目中无人,霸气十足,连跟公司高管与董事的关系都很僵。过去有沃兹尼亚克充当润滑剂,大家相安无事,如今全部吹胡子瞪眼。第二件看起来不大,但影响深远。乔布斯1979年参观施乐的帕洛阿尔托实验室后,决定上马Lisa项目,志在掀起电脑风暴。但因为他脾气太坏,Lisa团队坚决不要,最终被苹果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时任总裁的迈克(MikeMarkkula)婉拒门外。这是大权在握的乔布斯在苹果第一次受挫,但他并未吸取教训,而是依然我行我素,占着管理的最高位置不搞管理,一心就想抓项目。Lisa不成,他转身又扑到Macintosh项目上。Macintosh原设计是一款价位在500美元左右的个人电脑,乔布斯为借Macintosh掀起电脑普及风暴,大打广告:“像拥有自行车一样拥有一台电脑”。但人算不如天算,乔布斯的广告恰恰为蓝色巨人做了嫁衣。因为乔布斯只是广告打得热闹,而个人电脑还停留在实验室,人家IBM的首款个人电脑刚好在这一年正式问世。这正是1981年的第三件大事,即电脑行业风云突变。
面对蓝色巨人的出手,一向狂妄的乔布斯心态大变,最明显的就是从傲变急。乔布斯思来想去,只有两条路能超过或对抗IBM,一是苹果规模迅速壮大,大到至少与蓝色巨人不相上下。另一条路是从技术上掀翻IBM。而这两条路刚好在乔布斯身上找到交点,即他让出CEO位置,请管理高手迅速壮大公司,然后本人去主抓关键项目,率队与IBM打技术比赛。主意已定,乔布斯开始四处寻觅接班人。经过足足一年的选拔,他最终相中百事可乐时任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时间是1983年初。乔布斯请斯卡利,但人家没兴趣,因为饮料与IT相隔万里,太冒险。而且谁都知道乔布斯狂得很,不好打交道。但斯卡利再三拒绝顶不住乔布斯软磨硬泡,四个月后,斯卡利终于松口。
据说,乔布斯最后成功是靠激将法:“你想一辈子卖汽水,还是想有机会改变世界?”
众叛亲离
1983年4月,斯卡利正式加盟苹果,担任公司CEO,乔布斯留任董事会主席。
斯卡利一到任就发现乔布斯“没规矩”。
他发现,乔布斯担任董事会主席,但天天扑到Macintosh项目上,完全是个CTO,只有在素要经费时才变回董事会主席,要多少批多少,谁也拦不住。
1983年,Lisa电脑总算问世了,但有“完美情结”的乔布斯很不满意,要求操作更简便、外观更优雅,而且功能更强大,于是追加巨额资金改造,但这使Lisa成本大增,上市时贵得无人问津。
Lisa被乔布斯搞砸了,斯卡利很生气,Lisa团队很生气,上文说的苹果总裁迈克当然也很生气,Lisa归他负责,他1981年就怕乔布斯添乱,特意把他请走,没想到最后还是毁在乔布斯手里。关键是,这为乔布斯日后在董事会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乔布斯又没吸取教训,仍然满脑子想开发能一下子扳倒IBM的个人电脑。Lisa失败后,他又押宝Macintosh。结果又是注入巨额研发资金,使原本设计500美元一台的Macintosh,1984年1月上市时售价不得不提到2495美元。同时,乔布斯还特批巨额资金打广告,大有拿Macintosh与IBM一决雌雄之势。Macintosh上市后确实火爆过半年,但到圣诞节,随着IBM个人电脑功能的提高,Macintosh很快门庭冷落。斯卡利对乔布斯渐渐忍无可忍,乔布斯也觉得斯卡利越来越碍事。两人一个骂对方偏执,一个回骂对方无能,直到有我无他,水火不容。 率先出手的是斯卡利,他劝说董事会架空乔布斯,最多给乔布斯留个头衔,今后不得过问公司事务。理由很简单,苹果目前的问题均源于产品研发成本过高,流程不畅,必须重组,众所周知,不架空乔布斯,重组不可能进行。乔布斯当然受不了被架空的感觉,他想抓项目,但一个项目也抓不着,谁见他都躲。创始人兼当家人一下变成了多余的人。乔布斯决定除掉斯卡利,控制董事会。1985年5月,他“假传圣旨”,请斯卡利到中国开会,然后借调虎离山之际,以董事会主席身份召开紧急会议,免掉斯卡利的CEO,然后再逐个收拾不听话的董事和高管。
但乔布斯没想到,有人泄密了。
斯卡利闻讯大惊。与其冤死还不如放手一搏,他马上召开董事会,直接宣布和乔布斯有我无他,有他无我,然后各自陈述留在苹果的理由,请各位董事抉择。结果,董事会全票支持斯卡利。
乔布斯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苹果早已众叛亲离,他伤心欲绝,当场辞职。
离而不弃
伤心归伤心,苹果就像乔布斯的孩子一样,他哪里舍得离开。搬离董事长办公室之后,他“自作多情”地在总部附属楼里找间办公室,天天上班,以便公司随时需要都能找到他。但几个月过去了,他再没收到一份重要文件,哪怕一份重要的会议通知。
乔布斯彻底绝望,他恨透了苹果,除了保留一股以示纪念,他卖掉了手 中全部的苹果股票。1985年9月13日,乔布斯正式递交辞职信,这一辞就是12年。
年仅30岁的乔布斯四处散心后,很快开始二次创业,他的新公司名叫NeXT,主攻软件,兼攻硬件。NeXT顾名思义,就是下一个,乔布斯要再造一个软件业的苹果,以证明白已离开苹果照样成事。
但NeXT远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成功,到1993年,乔布斯离开苹果时带来的2.5亿美元消耗殆尽,NeXT只推出一款电脑,还不太受欢迎,公司硬件部门只得关张。不服输的乔布斯转攻操作系统,以期与微软一争高下,他一度试图说服惠普、太阳等运行NeXTStep,结果只遭来嘲笑。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乔布斯费尽心机的NeXT一事无成,但他1986年无意间收购的一家小动画工作室Pixar却异军突起,仅两年就获得一项奥斯卡奖,后来《玩具总动员》系列与《海底奇兵》更是为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收入。2006年,Pixar卖给迪士尼时,交易金额达到74亿美元。Pixar成为乔布斯离开苹果之后最大的杰作,也是他个人能力与声望的一张名片。但半死不活的NeXTStep也不是毫无用处,它最终成为乔布斯重回苹果的跳板。离开苹果的乔布斯表面上恨苹果,一度声称做公司都是为了让苹果难堪,甚至打倒苹果,但内心深处他仍深爱着苹果,一直在等待并寻找重掌苹果的机会。
重掌大权
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更不顺利,在“无能”的斯卡利领导下,一向盈利并高速发展的苹果竟然急转直下,从光辉岁月直接掉头开进了艰难岁月。
从斯卡利1985年5月全面掌权开始,苹果陆续裁员1200人,相当于当时全部员工数的20%,并首度亏损。
接下来,斯卡利主持开发的几款产品也都陆续失败,1991年,他干脆带领公司驶离电脑,进入了PDA市场。结果到1993年,苹果名为牛顿的第一款PDA才勉强诞生,销售欠佳。同年,苹果在电脑市场的份额已经下滑到只有8%。
眼看形势越来越差,斯卡利渐渐无心经营,董事会也受够了这位外行CEO,于1993年6月摘掉其CEO之位,将帅印交给了斯宾德勒(Michael Spindler)。斯宾德勒本来信誓旦旦,但接手一年也未见起色,遂于1995年挂职而去,将烂摊子交给了阿梅里奥(Gilbert F.Amelio)。
阿梅里奥担任CEO后,虽然成功兼任董事会主席,但毫无号召力,高层勾心斗角,有时连会议都开不起来,员工更是一盘散沙,苹果电脑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到只有5.3%。然后在苹果遭遇不幸的1995年,乔布斯时来运转。这一年,乔布斯旗下的Pixar成功推出《玩具总动员》,一炮走红,这部投资只有6000万美元的动画片,首轮票房收入就达到3.6亿美元。当年11月,Pixar还成功上市,乔布斯的身价一下子蹿到10亿美元以上。不仅如此,就在1995年,乔布斯亏损近10年的NeXT也扭亏为赢,并破天荒地与老对手微软达成合作。一时间,乔布斯成为硅谷与好莱坞的双重偶像,以至于刚刚接任苹果CEO的阿梅里奥都忍不住向乔布斯取经。还没等阿梅里奥拜望乔布斯,乔布斯已经主动找上门来,因为他发现自己重回苹果的时机就要成熟了。这10年来,乔布斯本人虽然离开了苹果,但他的心和眼睛一直未曾离开,他在时刻观察着苹果的动静。早在1994年斯宾德勒束手无策的时候,乔布斯就已经断定,接班人将是阿梅里奥。于是他借访问国立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s)之机,向阿梅里奥暗示:“只有一个人能统领住苹果的大军,只有一个人能把公司领回正道。”
乔布斯手里剩下的一股苹果股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就因为这一股,他就有权列席苹果董事会上,时不时地站在阿梅里奥一边。
阿梅里奥上任后,决定为Mac开发一套新操作系统,以与微软的win-dows NT抗衡,但投资几百万美元之后,宣告失败。看到独立开发无望,阿梅里奥授权CTO艾伦(EllenHancock)列一个潜在合作伙伴表,寻找可能的外部支援。乔布斯的NeXT自1993年后几乎全力开发操作系统,这自然是乔布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NeXT并不在艾伦的列表上,乔布斯闻讯,他直接找到阿梅里奥,对他威逼利诱,劝他为苹果前途计,一定要避开路易斯。同时,乔布斯还私下派出销售兼公关代表加内特(Garret L.Rice)直接去找负责“招标”的CTO艾伦,向他介绍NeXT,然后再向阿梅里奥推荐。
1996年12月2日,乔布斯前往苹果电脑总部,与阿梅里奥及艾伦探讨苹果的前途,同时正式向苹果高管们展示NeXTStep操作系统,以及并购后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
伟大的企业家往往都是伟大的推销员。一周之后,苹果与NeXT的工程师就开始并肩调试系统,两周之后,即1996年12月20日,阿梅里奥正式宣布,苹果电脑将以4.27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乔布斯的NeXT。随着并购,乔布斯顺理成章地重回公司,先担当顾问。此后的故事已经为公众熟悉,但值得更正的是,阿梅里奥并不是一位无能的CEO,事实上,他很有才华。他发现自己在苹果的威望不够,马上改组苹果,分成七个部门,各负盈亏,结果公司两个季度就扭亏为赢。
但“不幸”的是,阿梅利奥请回来的乔布斯更了解苹果,更有才华,也已经懂得运用手腕。
乔布斯回到苹果后,很快利用自己的声望及一些手段,于1997年7月借苹果电脑一次亏损之机,发动董事会罢免了尚未扎根的阿梅里奥,由CFO安德森(Fred Anderson)接管日常运营,乔布斯本人则凭借半年来的“出色表现”,角色得到放大。
董事会在报告中没有明确乔布斯的角色放大到什么程度,叫什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苹果电脑此后各项重大决策都出自乔布斯一人之手,于是媒体干脆送他一个称号:临时CEO,乔布斯欣然接受。
之后,乔布斯在苹果如鱼得水,很快将NeXTStep升级为Mac OS,协助公司推出iMac等新产品,并与微软缔结合作协议,公司很快扭亏为赢,产品销售也重现当年的增长势头。
有了多年的教训之后,乔布斯早已不再只关注产品,他很快利用自己的关系,逐步改组了董事会,将原来的六位董事几乎一一请走,代之以自己的密友,如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等人,完全控制了董事会。
2000年,在每年一度的苹果电脑产品发布会上,乔布斯借着演讲,不失时机地透露了一条消息:苹果董事会已经通过决议,从即日起,他乔布斯将从苹果电脑的临时CEO变成永久CEO。
由于乔布斯与苹果的故事都极富传奇色彩,且极具影响力,所以关于乔布斯创业10年的飞黄腾达,以及荣归10年的扭转乾坤,都已经被报道得家喻户晓,不少文章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乔布斯与苹果的曲曲折折写得如电影一般传奇。因此本刊在本专题中对同期同类故事不再赘述,只补写乔布斯因何被逼宫,以及他又如何“王者归来”。
“引狼入室”
1985年,年仅30岁的乔布斯创业还不到10年,苹果公司市值已达数十亿美元,跻身《财富》500强5年,行业地位直逼蓝色巨人。但就在乔布斯抵达第一大事业巅峰时,“人祸”不期而至,他竟然被自己请来的CEO逼宫。 事情还要从1981年说起。1981年是苹果电脑成功上市第二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乔布斯当年的创业伙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遭遇意外。沃兹尼亚克是电脑天才,苹果早期经典电脑基本上都出自他手。不仅如此,他还担任苹果董事会主席,与CEO乔布斯共同管理公司。但1981年,沃兹尼亚克乘坐飞机失事,身受重伤。出于健康考虑,此后先来上班,渐渐淡出管理。乔布斯无奈,只得于当年3月兼任其董事会主席职务。
问题是此时的乔布斯只有26岁,不仅缺乏管理经验,而且特立独行,再加上苹果电脑创造的空前奇迹,他更是目中无人,霸气十足,连跟公司高管与董事的关系都很僵。过去有沃兹尼亚克充当润滑剂,大家相安无事,如今全部吹胡子瞪眼。第二件看起来不大,但影响深远。乔布斯1979年参观施乐的帕洛阿尔托实验室后,决定上马Lisa项目,志在掀起电脑风暴。但因为他脾气太坏,Lisa团队坚决不要,最终被苹果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时任总裁的迈克(MikeMarkkula)婉拒门外。这是大权在握的乔布斯在苹果第一次受挫,但他并未吸取教训,而是依然我行我素,占着管理的最高位置不搞管理,一心就想抓项目。Lisa不成,他转身又扑到Macintosh项目上。Macintosh原设计是一款价位在500美元左右的个人电脑,乔布斯为借Macintosh掀起电脑普及风暴,大打广告:“像拥有自行车一样拥有一台电脑”。但人算不如天算,乔布斯的广告恰恰为蓝色巨人做了嫁衣。因为乔布斯只是广告打得热闹,而个人电脑还停留在实验室,人家IBM的首款个人电脑刚好在这一年正式问世。这正是1981年的第三件大事,即电脑行业风云突变。
面对蓝色巨人的出手,一向狂妄的乔布斯心态大变,最明显的就是从傲变急。乔布斯思来想去,只有两条路能超过或对抗IBM,一是苹果规模迅速壮大,大到至少与蓝色巨人不相上下。另一条路是从技术上掀翻IBM。而这两条路刚好在乔布斯身上找到交点,即他让出CEO位置,请管理高手迅速壮大公司,然后本人去主抓关键项目,率队与IBM打技术比赛。主意已定,乔布斯开始四处寻觅接班人。经过足足一年的选拔,他最终相中百事可乐时任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时间是1983年初。乔布斯请斯卡利,但人家没兴趣,因为饮料与IT相隔万里,太冒险。而且谁都知道乔布斯狂得很,不好打交道。但斯卡利再三拒绝顶不住乔布斯软磨硬泡,四个月后,斯卡利终于松口。
据说,乔布斯最后成功是靠激将法:“你想一辈子卖汽水,还是想有机会改变世界?”
众叛亲离
1983年4月,斯卡利正式加盟苹果,担任公司CEO,乔布斯留任董事会主席。
斯卡利一到任就发现乔布斯“没规矩”。
他发现,乔布斯担任董事会主席,但天天扑到Macintosh项目上,完全是个CTO,只有在素要经费时才变回董事会主席,要多少批多少,谁也拦不住。
1983年,Lisa电脑总算问世了,但有“完美情结”的乔布斯很不满意,要求操作更简便、外观更优雅,而且功能更强大,于是追加巨额资金改造,但这使Lisa成本大增,上市时贵得无人问津。
Lisa被乔布斯搞砸了,斯卡利很生气,Lisa团队很生气,上文说的苹果总裁迈克当然也很生气,Lisa归他负责,他1981年就怕乔布斯添乱,特意把他请走,没想到最后还是毁在乔布斯手里。关键是,这为乔布斯日后在董事会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乔布斯又没吸取教训,仍然满脑子想开发能一下子扳倒IBM的个人电脑。Lisa失败后,他又押宝Macintosh。结果又是注入巨额研发资金,使原本设计500美元一台的Macintosh,1984年1月上市时售价不得不提到2495美元。同时,乔布斯还特批巨额资金打广告,大有拿Macintosh与IBM一决雌雄之势。Macintosh上市后确实火爆过半年,但到圣诞节,随着IBM个人电脑功能的提高,Macintosh很快门庭冷落。斯卡利对乔布斯渐渐忍无可忍,乔布斯也觉得斯卡利越来越碍事。两人一个骂对方偏执,一个回骂对方无能,直到有我无他,水火不容。 率先出手的是斯卡利,他劝说董事会架空乔布斯,最多给乔布斯留个头衔,今后不得过问公司事务。理由很简单,苹果目前的问题均源于产品研发成本过高,流程不畅,必须重组,众所周知,不架空乔布斯,重组不可能进行。乔布斯当然受不了被架空的感觉,他想抓项目,但一个项目也抓不着,谁见他都躲。创始人兼当家人一下变成了多余的人。乔布斯决定除掉斯卡利,控制董事会。1985年5月,他“假传圣旨”,请斯卡利到中国开会,然后借调虎离山之际,以董事会主席身份召开紧急会议,免掉斯卡利的CEO,然后再逐个收拾不听话的董事和高管。
但乔布斯没想到,有人泄密了。
斯卡利闻讯大惊。与其冤死还不如放手一搏,他马上召开董事会,直接宣布和乔布斯有我无他,有他无我,然后各自陈述留在苹果的理由,请各位董事抉择。结果,董事会全票支持斯卡利。
乔布斯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苹果早已众叛亲离,他伤心欲绝,当场辞职。
离而不弃
伤心归伤心,苹果就像乔布斯的孩子一样,他哪里舍得离开。搬离董事长办公室之后,他“自作多情”地在总部附属楼里找间办公室,天天上班,以便公司随时需要都能找到他。但几个月过去了,他再没收到一份重要文件,哪怕一份重要的会议通知。
乔布斯彻底绝望,他恨透了苹果,除了保留一股以示纪念,他卖掉了手 中全部的苹果股票。1985年9月13日,乔布斯正式递交辞职信,这一辞就是12年。
年仅30岁的乔布斯四处散心后,很快开始二次创业,他的新公司名叫NeXT,主攻软件,兼攻硬件。NeXT顾名思义,就是下一个,乔布斯要再造一个软件业的苹果,以证明白已离开苹果照样成事。
但NeXT远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成功,到1993年,乔布斯离开苹果时带来的2.5亿美元消耗殆尽,NeXT只推出一款电脑,还不太受欢迎,公司硬件部门只得关张。不服输的乔布斯转攻操作系统,以期与微软一争高下,他一度试图说服惠普、太阳等运行NeXTStep,结果只遭来嘲笑。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乔布斯费尽心机的NeXT一事无成,但他1986年无意间收购的一家小动画工作室Pixar却异军突起,仅两年就获得一项奥斯卡奖,后来《玩具总动员》系列与《海底奇兵》更是为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收入。2006年,Pixar卖给迪士尼时,交易金额达到74亿美元。Pixar成为乔布斯离开苹果之后最大的杰作,也是他个人能力与声望的一张名片。但半死不活的NeXTStep也不是毫无用处,它最终成为乔布斯重回苹果的跳板。离开苹果的乔布斯表面上恨苹果,一度声称做公司都是为了让苹果难堪,甚至打倒苹果,但内心深处他仍深爱着苹果,一直在等待并寻找重掌苹果的机会。
重掌大权
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更不顺利,在“无能”的斯卡利领导下,一向盈利并高速发展的苹果竟然急转直下,从光辉岁月直接掉头开进了艰难岁月。
从斯卡利1985年5月全面掌权开始,苹果陆续裁员1200人,相当于当时全部员工数的20%,并首度亏损。
接下来,斯卡利主持开发的几款产品也都陆续失败,1991年,他干脆带领公司驶离电脑,进入了PDA市场。结果到1993年,苹果名为牛顿的第一款PDA才勉强诞生,销售欠佳。同年,苹果在电脑市场的份额已经下滑到只有8%。
眼看形势越来越差,斯卡利渐渐无心经营,董事会也受够了这位外行CEO,于1993年6月摘掉其CEO之位,将帅印交给了斯宾德勒(Michael Spindler)。斯宾德勒本来信誓旦旦,但接手一年也未见起色,遂于1995年挂职而去,将烂摊子交给了阿梅里奥(Gilbert F.Amelio)。
阿梅里奥担任CEO后,虽然成功兼任董事会主席,但毫无号召力,高层勾心斗角,有时连会议都开不起来,员工更是一盘散沙,苹果电脑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到只有5.3%。然后在苹果遭遇不幸的1995年,乔布斯时来运转。这一年,乔布斯旗下的Pixar成功推出《玩具总动员》,一炮走红,这部投资只有6000万美元的动画片,首轮票房收入就达到3.6亿美元。当年11月,Pixar还成功上市,乔布斯的身价一下子蹿到10亿美元以上。不仅如此,就在1995年,乔布斯亏损近10年的NeXT也扭亏为赢,并破天荒地与老对手微软达成合作。一时间,乔布斯成为硅谷与好莱坞的双重偶像,以至于刚刚接任苹果CEO的阿梅里奥都忍不住向乔布斯取经。还没等阿梅里奥拜望乔布斯,乔布斯已经主动找上门来,因为他发现自己重回苹果的时机就要成熟了。这10年来,乔布斯本人虽然离开了苹果,但他的心和眼睛一直未曾离开,他在时刻观察着苹果的动静。早在1994年斯宾德勒束手无策的时候,乔布斯就已经断定,接班人将是阿梅里奥。于是他借访问国立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s)之机,向阿梅里奥暗示:“只有一个人能统领住苹果的大军,只有一个人能把公司领回正道。”
乔布斯手里剩下的一股苹果股票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就因为这一股,他就有权列席苹果董事会上,时不时地站在阿梅里奥一边。
阿梅里奥上任后,决定为Mac开发一套新操作系统,以与微软的win-dows NT抗衡,但投资几百万美元之后,宣告失败。看到独立开发无望,阿梅里奥授权CTO艾伦(EllenHancock)列一个潜在合作伙伴表,寻找可能的外部支援。乔布斯的NeXT自1993年后几乎全力开发操作系统,这自然是乔布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NeXT并不在艾伦的列表上,乔布斯闻讯,他直接找到阿梅里奥,对他威逼利诱,劝他为苹果前途计,一定要避开路易斯。同时,乔布斯还私下派出销售兼公关代表加内特(Garret L.Rice)直接去找负责“招标”的CTO艾伦,向他介绍NeXT,然后再向阿梅里奥推荐。
1996年12月2日,乔布斯前往苹果电脑总部,与阿梅里奥及艾伦探讨苹果的前途,同时正式向苹果高管们展示NeXTStep操作系统,以及并购后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
伟大的企业家往往都是伟大的推销员。一周之后,苹果与NeXT的工程师就开始并肩调试系统,两周之后,即1996年12月20日,阿梅里奥正式宣布,苹果电脑将以4.27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乔布斯的NeXT。随着并购,乔布斯顺理成章地重回公司,先担当顾问。此后的故事已经为公众熟悉,但值得更正的是,阿梅里奥并不是一位无能的CEO,事实上,他很有才华。他发现自己在苹果的威望不够,马上改组苹果,分成七个部门,各负盈亏,结果公司两个季度就扭亏为赢。
但“不幸”的是,阿梅利奥请回来的乔布斯更了解苹果,更有才华,也已经懂得运用手腕。
乔布斯回到苹果后,很快利用自己的声望及一些手段,于1997年7月借苹果电脑一次亏损之机,发动董事会罢免了尚未扎根的阿梅里奥,由CFO安德森(Fred Anderson)接管日常运营,乔布斯本人则凭借半年来的“出色表现”,角色得到放大。
董事会在报告中没有明确乔布斯的角色放大到什么程度,叫什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苹果电脑此后各项重大决策都出自乔布斯一人之手,于是媒体干脆送他一个称号:临时CEO,乔布斯欣然接受。
之后,乔布斯在苹果如鱼得水,很快将NeXTStep升级为Mac OS,协助公司推出iMac等新产品,并与微软缔结合作协议,公司很快扭亏为赢,产品销售也重现当年的增长势头。
有了多年的教训之后,乔布斯早已不再只关注产品,他很快利用自己的关系,逐步改组了董事会,将原来的六位董事几乎一一请走,代之以自己的密友,如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等人,完全控制了董事会。
2000年,在每年一度的苹果电脑产品发布会上,乔布斯借着演讲,不失时机地透露了一条消息:苹果董事会已经通过决议,从即日起,他乔布斯将从苹果电脑的临时CEO变成永久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