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泸顺起义精神主要包含首创精神;大爱精神;知行统一;大局意识;团队奋斗精神。新时期需大力发挥泸顺精神的时代价值,吸泸顺精神之精髓,助力精准扶贫;扬泸顺精神之风帆,促社会和谐;传泸顺精神之意蕴,提个人品质。
【关键词】:泸顺起义;精神内涵;时代意义
一、泸顺起义概况
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在四川顺庆、泸州、等地相继爆发了由共党人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泸顺起义,又称顺泸起义。此次起义由刘伯承、朱德等领导,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北伐战争,牵制四川军阀的力量。起义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预案。1926年7月(民国15年),重庆地委在重庆成立了革命领导机构,确定了作战方案。第二阶段,顺庆起义。民国15年12月3日顺庆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各地部队纷纷开往顺庆,在南充会师,举行誓师大会。与四川军阀进行激烈战斗后,于15日,起义军撤离南充。第三阶段,泸州起义。民国16年1月,军委会决定安排刘伯承到泸州指挥起义军。4月7日敌我双方的战斗展开,直至4月30日起义军惨败,死伤无数,士气大伤而后又有内部官员暗中勾结军阀,最终导致起义失败。⑴
此次起义虽然只维持了167天,但泸顺起义的意义和影响不可小觑,其在我国现代革命史和军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很多学者都认为泸顺起义在当时“因此而惊破武人之迷梦,喚醒群众之觉悟,影响川局,关系至巨。功之大小,固不能以事之成败论也。”(2)
二、泸顺精神
1、首创精神
“在泸顺起义爆发之前,成立了我党最早成立的省级军委会:重庆军事委员会,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为配合北伐战争的武装起义。”(3)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共产党敢于突破历史的局限性,突破当时自身思想与组织的局限性,打破常规,独立担当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为共产党人接下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以及“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武装基础与实践基础。
2、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主要体现为爱国、爱军、爱民、亲民。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本国人民在千百年的风霜雪雨中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泸顺起义从发起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早期的共产党人与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爱国之情;一次起义的爆发,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领导阶层,还需要一批又一批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士,这需要爱军、护军根据史料记载,刘伯承一贯坚持“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的原则。(4) “泸顺起义爆发后刘伯承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刘伯承到达泸州后迅速开展军务整顿,提出官兵平等,不无缘无故惩罚官兵,对各级官兵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思想教育,并且开办军事、政治学校,培训革命骨干等。”(5)泸顺起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群众路线以及爱民、亲民精神。起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所到之处非常关心民意,关注民生,在所到之处整顿财政,废除各种苛捐杂税,惩办当地贪官污吏,发展当地农业和商业。
3、知行统一
在泸顺起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际调查与理论宣传相结合。在组织预案阶段“为作好起义准备,掌握军界的历史和现状,中央一方面在上面进行动员活动,一方面与下级官员开展实际调查工作,并安排多名官员到泸州作实地调查、开展军阀的策反工作”。(6)同时为广泛宣传国民革命,争取、团结各阶层群众支持起义军,加强对各界民众参与起义的思想引导,刘伯承还亲自到各地的公共场所和学校演讲,宣传革命思想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在泸顺起义爆发后,共产党人举行各种大会,宣传革命精神,坚定人民与官兵的战斗信念,并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调整作战战略。
4、大局意识
正确的意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大局意识指导泸顺起义的始终。从泸顺起义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配合整个北伐主战场,牵制四川军阀的力量,加快除军阀的步伐。从泸顺起义所采取的战略举措来看,为响应中共中央指示在组织预案阶段,领导们对顺庆、泸州等地进行了全面周详的调查、考虑与规划确定了作战方案,在爆发顺庆起义后,黄慕颜、刘伯承带领部队前往顺庆配合起义军战斗,与四川军阀进行激烈的战斗后,伤亡惨重,军队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为顾全大局,保存残余军队的力量以进行泸州起义,领导集体毅然决然离开顺庆,不与敌人作无谓的搏斗。在泸州起义爆发之前,共产党领导人就到泸州对当地的军、农、商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以配合起义。从起义的参与人员来看,既有各级官兵团结一致在战场上抗敌,又有各界群众在后面提供各种起义帮助,无论是官兵还是各界群众所做的努力都是服务于当时的大局,打倒列强,除军阀。
三、泸顺起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1、吸泸顺精神之精髓,助力精准扶贫
我国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战,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扶贫工作小组需坚持泸顺起义精神中行统一精神,进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具体分析当地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脱贫措施;“对于扶贫工作应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想的局限性、结合扶贫地区的实际状况勇于创新扶贫对策,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判断扶贫工作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8)在扶贫的过程中,扶贫工作小组需吸取泸顺起义中的亲民、爱民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切身利益。
2、扬泸顺精神之风帆,促社会和谐
大力发扬泸顺起义的知行统一精神,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发展道路;发扬泸顺起义中的大爱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实现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亲民、爱民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养泸顺起义中的大局意识。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要坚持即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社会的各种矛盾、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处理矛盾新手段,邻里相处新范式。
3、传泸顺精神之意蕴,提个人品质
个人在工作、学习中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针对工作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同时不断创新工作、学习方式,打破固定思维定式,做新思想的引导者,时代的引领者;个人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忘小我,顾大局,培养爱民意识;对于自身的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在生活中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与工作中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诚信友善,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与家人、邻里的关系。
总之,泸顺起义在共产党军事战略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泸顺起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大力继承和发扬泸顺起义中优良的精神传统 ,进一步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蒋维彦.《泸顺起义始末》[j].红岩春秋.2012[03]
[2]徐光熙.《泸顺起义惊破军阀迷梦》[j].红岩春秋.2016[02]
[3]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底蕴卷,中共文献,2011.
【关键词】:泸顺起义;精神内涵;时代意义
一、泸顺起义概况
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在四川顺庆、泸州、等地相继爆发了由共党人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泸顺起义,又称顺泸起义。此次起义由刘伯承、朱德等领导,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北伐战争,牵制四川军阀的力量。起义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预案。1926年7月(民国15年),重庆地委在重庆成立了革命领导机构,确定了作战方案。第二阶段,顺庆起义。民国15年12月3日顺庆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各地部队纷纷开往顺庆,在南充会师,举行誓师大会。与四川军阀进行激烈战斗后,于15日,起义军撤离南充。第三阶段,泸州起义。民国16年1月,军委会决定安排刘伯承到泸州指挥起义军。4月7日敌我双方的战斗展开,直至4月30日起义军惨败,死伤无数,士气大伤而后又有内部官员暗中勾结军阀,最终导致起义失败。⑴
此次起义虽然只维持了167天,但泸顺起义的意义和影响不可小觑,其在我国现代革命史和军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很多学者都认为泸顺起义在当时“因此而惊破武人之迷梦,喚醒群众之觉悟,影响川局,关系至巨。功之大小,固不能以事之成败论也。”(2)
二、泸顺精神
1、首创精神
“在泸顺起义爆发之前,成立了我党最早成立的省级军委会:重庆军事委员会,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为配合北伐战争的武装起义。”(3)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共产党敢于突破历史的局限性,突破当时自身思想与组织的局限性,打破常规,独立担当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为共产党人接下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以及“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武装基础与实践基础。
2、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主要体现为爱国、爱军、爱民、亲民。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本国人民在千百年的风霜雪雨中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泸顺起义从发起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早期的共产党人与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爱国之情;一次起义的爆发,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领导阶层,还需要一批又一批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士,这需要爱军、护军根据史料记载,刘伯承一贯坚持“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的原则。(4) “泸顺起义爆发后刘伯承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刘伯承到达泸州后迅速开展军务整顿,提出官兵平等,不无缘无故惩罚官兵,对各级官兵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思想教育,并且开办军事、政治学校,培训革命骨干等。”(5)泸顺起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群众路线以及爱民、亲民精神。起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所到之处非常关心民意,关注民生,在所到之处整顿财政,废除各种苛捐杂税,惩办当地贪官污吏,发展当地农业和商业。
3、知行统一
在泸顺起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际调查与理论宣传相结合。在组织预案阶段“为作好起义准备,掌握军界的历史和现状,中央一方面在上面进行动员活动,一方面与下级官员开展实际调查工作,并安排多名官员到泸州作实地调查、开展军阀的策反工作”。(6)同时为广泛宣传国民革命,争取、团结各阶层群众支持起义军,加强对各界民众参与起义的思想引导,刘伯承还亲自到各地的公共场所和学校演讲,宣传革命思想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在泸顺起义爆发后,共产党人举行各种大会,宣传革命精神,坚定人民与官兵的战斗信念,并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调整作战战略。
4、大局意识
正确的意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大局意识指导泸顺起义的始终。从泸顺起义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配合整个北伐主战场,牵制四川军阀的力量,加快除军阀的步伐。从泸顺起义所采取的战略举措来看,为响应中共中央指示在组织预案阶段,领导们对顺庆、泸州等地进行了全面周详的调查、考虑与规划确定了作战方案,在爆发顺庆起义后,黄慕颜、刘伯承带领部队前往顺庆配合起义军战斗,与四川军阀进行激烈的战斗后,伤亡惨重,军队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为顾全大局,保存残余军队的力量以进行泸州起义,领导集体毅然决然离开顺庆,不与敌人作无谓的搏斗。在泸州起义爆发之前,共产党领导人就到泸州对当地的军、农、商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以配合起义。从起义的参与人员来看,既有各级官兵团结一致在战场上抗敌,又有各界群众在后面提供各种起义帮助,无论是官兵还是各界群众所做的努力都是服务于当时的大局,打倒列强,除军阀。
三、泸顺起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1、吸泸顺精神之精髓,助力精准扶贫
我国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战,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扶贫工作小组需坚持泸顺起义精神中行统一精神,进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具体分析当地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脱贫措施;“对于扶贫工作应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想的局限性、结合扶贫地区的实际状况勇于创新扶贫对策,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判断扶贫工作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8)在扶贫的过程中,扶贫工作小组需吸取泸顺起义中的亲民、爱民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切身利益。
2、扬泸顺精神之风帆,促社会和谐
大力发扬泸顺起义的知行统一精神,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发展道路;发扬泸顺起义中的大爱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实现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亲民、爱民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养泸顺起义中的大局意识。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要坚持即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社会的各种矛盾、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处理矛盾新手段,邻里相处新范式。
3、传泸顺精神之意蕴,提个人品质
个人在工作、学习中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针对工作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同时不断创新工作、学习方式,打破固定思维定式,做新思想的引导者,时代的引领者;个人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忘小我,顾大局,培养爱民意识;对于自身的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在生活中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与工作中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诚信友善,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与家人、邻里的关系。
总之,泸顺起义在共产党军事战略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泸顺起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大力继承和发扬泸顺起义中优良的精神传统 ,进一步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蒋维彦.《泸顺起义始末》[j].红岩春秋.2012[03]
[2]徐光熙.《泸顺起义惊破军阀迷梦》[j].红岩春秋.2016[02]
[3]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底蕴卷,中共文献,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