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国务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1+X”邮轮运营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推广和实施也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促进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人才质量。
“三教”改革
“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故高职院校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
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高职教育在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对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其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在进行“三教”改革时,应把握好整体观、目的性、方法论这三个核心问题。
基于1+X證书制度的高职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意义
首先,“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X证书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因此一定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三教”改革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三教”改革需要配备最合适的师资,用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最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而助推学生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
其次,“三教”改革是双主体协同育人,而1+X证书制度恰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一种桥梁与纽带。
“三教”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但对职业教育而言,单纯依赖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本位的学科教育模式,与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本质相背离。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产业与教育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认知与行动之界。具体到课程上,就是要践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是校,职业是企,校企各有局限,而这样的局限又是自身无法克服和超越的,须通过合作才能相互弥补,最终使职业教育在合作中走向完善和超越。
就能力培养的目标而言,职校教师大多是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知识理论育人是他们的强项,而能力培养则是其短板和软肋,加之学校环境、资源等的局限,很难在能力培养上有所建树和出彩。这就需要引入和借助企业资源,扬企业能力培养之长,避学校能力培养之短,真正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教育课程须遵循双主体育人的互补性逻辑,推进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之间“共把方向、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共同评价、共定订单”的共育机制。这样的课程改革才是具有职教特色的类型化改革,才能彰显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特色。
改革的路径
通过实施“三教”改革,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内容形式精良的教材,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有效教法。
1.教师改革
第一,组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激励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新技术变革,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以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师改革,由多人共同开展一门课教学。
第二,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德理论与实践技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第三,稳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2.教材改革
首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其次,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
此外,还要及时动态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及时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实现书证融通。每3年修订1次教材。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3.教法改革
“三教”中的教法改革是课程实施的终端环节,是对教师课改真伪的检验、教学智慧的验收,要围绕“能育”和“育能”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基于工作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践中实施“三化”教法改革,即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任务能育化。
首先,教学任务向工作转化是职业教育能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工作化而非学科化的方法中,人的职业能力才能经由工作任务、岗位任务的历练而培养起来。工作任务向课程转化为的是提高能育效率和质量,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大小适中的任务才具有课程价值,才适合向课程转化。
另外,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教法改革切入点。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增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最后,课程任务能育化是依据能育目标和结果导向逻辑,衡量课程任务能否达成,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偏离能育目标或效果不好,就要调整课程任务,以追求最佳的能育效果。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经过多次拷问和转化,基本能够保证其能育本位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最终实现能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1月24日
[2]《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周建松,陈正江-《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
[3]《基于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张秀,郑敏-《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年
“1+X”证书制度是国务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1+X”邮轮运营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推广和实施也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促进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人才质量。
“三教”改革
“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故高职院校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
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高职教育在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对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其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在进行“三教”改革时,应把握好整体观、目的性、方法论这三个核心问题。
基于1+X證书制度的高职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意义
首先,“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X证书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因此一定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三教”改革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三教”改革需要配备最合适的师资,用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最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而助推学生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
其次,“三教”改革是双主体协同育人,而1+X证书制度恰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一种桥梁与纽带。
“三教”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但对职业教育而言,单纯依赖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本位的学科教育模式,与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本质相背离。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产业与教育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认知与行动之界。具体到课程上,就是要践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是校,职业是企,校企各有局限,而这样的局限又是自身无法克服和超越的,须通过合作才能相互弥补,最终使职业教育在合作中走向完善和超越。
就能力培养的目标而言,职校教师大多是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知识理论育人是他们的强项,而能力培养则是其短板和软肋,加之学校环境、资源等的局限,很难在能力培养上有所建树和出彩。这就需要引入和借助企业资源,扬企业能力培养之长,避学校能力培养之短,真正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教育课程须遵循双主体育人的互补性逻辑,推进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之间“共把方向、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共同评价、共定订单”的共育机制。这样的课程改革才是具有职教特色的类型化改革,才能彰显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特色。
改革的路径
通过实施“三教”改革,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内容形式精良的教材,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有效教法。
1.教师改革
第一,组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激励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新技术变革,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以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师改革,由多人共同开展一门课教学。
第二,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德理论与实践技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第三,稳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2.教材改革
首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其次,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
此外,还要及时动态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及时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实现书证融通。每3年修订1次教材。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3.教法改革
“三教”中的教法改革是课程实施的终端环节,是对教师课改真伪的检验、教学智慧的验收,要围绕“能育”和“育能”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基于工作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践中实施“三化”教法改革,即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任务能育化。
首先,教学任务向工作转化是职业教育能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工作化而非学科化的方法中,人的职业能力才能经由工作任务、岗位任务的历练而培养起来。工作任务向课程转化为的是提高能育效率和质量,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大小适中的任务才具有课程价值,才适合向课程转化。
另外,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教法改革切入点。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增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最后,课程任务能育化是依据能育目标和结果导向逻辑,衡量课程任务能否达成,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偏离能育目标或效果不好,就要调整课程任务,以追求最佳的能育效果。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经过多次拷问和转化,基本能够保证其能育本位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最终实现能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1月24日
[2]《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周建松,陈正江-《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
[3]《基于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张秀,郑敏-《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