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概述了谷物机械化干燥的作用,并提出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干燥机械化的研究与发展,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谷物干燥机械化;研究;发展前景
1 引言
谷物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水稻、小麦、高粱、小米、玉米、大豆等及其它杂粮,主要是植物种子和果实,我国粮食的重要来源。现代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是利用现代机械设备,通过现代干燥、传送等工艺和技术措施,通过仪器设备控制干燥环境温度、湿度等,根据各类谷物的安全存储技术标准,控制谷物内水含量,保证保障谷物质量品质。谷物干燥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作物采收后深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程序,是保证粮食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土地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各种大型机械化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使谷物的种植和收获效率大幅度增加。
2谷物机械化干燥的作用
谷物的收获很容易受到当时天气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晾晒时一旦出现阴雨天气,就会影响干燥程度,导致谷物返潮或霉变,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对谷物进行机械化干燥能够无视季节和天气变化的限制,在谷物收获的最佳时节内收获、加工处理并贮存起来,减少了田间收割和晾晒期间造成的损失,防止或降低阴雨天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粮食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谷物发生霉变发芽等的可能,有助于提高产量。另外,这种处理方法还增加了谷物的品质,增加稻谷的颗粒强度和出米率,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传统谷物需要人工依靠光照晾晒的格局,极大地提高了谷物的处理效率,使谷物及时归仓,减少了损失。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谷物在加工过程中保证其外观及质量。谷物深加工过程经过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会造成较大损耗。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谷物收货后各环节中造成的损失高达15%,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因此,发展谷物干燥产业,对谷物干燥机械化过程可控,可以有效减少谷物收获后的作业环节,确保谷物的等级和品质,同时减少人力的使用,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3国外干燥机械化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谷物机械化干燥技术已有多年历史,其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谷物干燥机械化,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实现了谷物干燥自动化,70年代到80年代谷物干燥向高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干燥质量方向发展,90年代以后谷物干燥设备已经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谷物干燥过程逐渐向自动化发展,温度、湿度等专业硬件与信息采集软件的不断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优化和改进了谷物干燥机械设备的设计和产品质量。
日本是现代机械装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谷物干燥机械化程度也随之快速发展,其谷物干燥机械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其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谷物干燥机械化率能够达到90%以上。日本的谷物干燥机械化偏向于干燥的质量,尤其是对稻谷来说,其研发的干燥机对谷物的传送通道、水分控制、干燥周期、温度调控以及水分监测等全部通过软硬件由电脑控制,可自行测定刚进入机械和正在干燥的谷物水分,由人为控制想要的稻谷水分。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一般农业发展的面积都较大,因此需要农业机械的帮助才能顺利种植农作物。谷物干燥机在美国的使用比较普遍,机型有大有小,有大、中、小型的低温干燥机和大、中型的高温干燥机。根据美国农作物生产实际,谷物干燥机应用的对象主要是玉米和小麦。
俄罗斯的农业发展也是以农场和农庄式为主,因此谷物干燥机的使用比较普遍,形成了工業化发展。应用较多的是大中型的高温干燥机,普遍使用“干、湿粮混合干燥手艺”,使用的燃料多是柴油和煤油,干燥流程是直接加热干燥。
4我国干燥机械化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4.1研究
我国的谷物干燥机研究起源于50年代,主要是引进的苏联设备,之后参考苏联设备进行自主设计,设计出了多种机型的干燥机。鉴于我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当时的农业经济以集体和国营为主,农民收获的粮食需要上交国家,因此谷物干燥机主要应用于国营农场和粮食系统,干燥的谷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当前我国谷物干燥机的研究阶段位于自动化与提高干燥质量之间,而且在北方的发展快于南方。我国当前的干燥机生产企业与国外相比,存在生产规模小、型号少、自动化水平低等不足,缺乏适合农机专业户、农村小型种植户的中小型干燥机、多功能干燥机械,我国每年使用干燥机烘干的谷物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5%。所以目前我国的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另外,我国的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还不算高,限制了谷物干燥机的使用;谷物干燥机投资成本较大,农户购买能力有限;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户种植面积和产量有限,农业生产仍以自然晾晒为主,农户对使用干燥机的购买动力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这些都限制了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
4.2发展前景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当前的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逐渐由原来的分散式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由人力种植为主走向机械化道路。基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对各种谷物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黄豆等在内的多种谷物的种植面积都较大,也因此对干燥机的需求较多。特别是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的稻谷是主食之一,而南方的天气变化较大,有的地區常年处于阴雨天,种粮大户对粮食集中、快速干燥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因此对谷物干燥机的需求更大,机械化干燥正在逐步代替自然晾晒。
另一方面,我国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提出和推广,是我国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进一步推动了种植结构向好的方向调整。而以消费为主导的供给结构性变革给优质、专用谷物品种带来较大的商机,预计未来谷物生产将由数量向质量过渡,优质、专用谷物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愈加关注,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认知度逐渐升高,优质米面、专用玉米、小麦等的消费数量呈递增趋势;而为了追求绿色健康的肉食,以饲用为主的玉米消费也呈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畜牧商家使用青贮玉米作为畜牧养殖的饲料。作为能够加快谷物收获效率,提高谷物质量和出产率的机械生产方式,这些都决定未来谷物干燥机械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5结语
总之,我国当前对谷物干燥机械化的研究虽然还比不上国外部分国家的水平,还未全部实现自动化,如何提高谷物质量和降低成本也仅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面积较大,对粮食的需求较多,人们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谷物干燥机械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我们应注重在保持干燥效率的前提下,与新能源、信息化技术结合,实现谷物干燥机械化的高度自动化、高质量化和低成本化。
参考文献:
[1]初江,韩颖,丁美贤,齐国升.谷物干燥机的研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0,(4):26-28.
[2]黄妍.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42-43+46.
[3]杨晓蓓,张国梁.谷物干燥机械化发展思考[J].农机市场2012,(2):20-28.
[4]李正华.推广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的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3):1.
基金项目:
江西省火炬计划项目(20151BBE51040)
关键词:谷物干燥机械化;研究;发展前景
1 引言
谷物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水稻、小麦、高粱、小米、玉米、大豆等及其它杂粮,主要是植物种子和果实,我国粮食的重要来源。现代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是利用现代机械设备,通过现代干燥、传送等工艺和技术措施,通过仪器设备控制干燥环境温度、湿度等,根据各类谷物的安全存储技术标准,控制谷物内水含量,保证保障谷物质量品质。谷物干燥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作物采收后深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程序,是保证粮食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土地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各种大型机械化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使谷物的种植和收获效率大幅度增加。
2谷物机械化干燥的作用
谷物的收获很容易受到当时天气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晾晒时一旦出现阴雨天气,就会影响干燥程度,导致谷物返潮或霉变,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对谷物进行机械化干燥能够无视季节和天气变化的限制,在谷物收获的最佳时节内收获、加工处理并贮存起来,减少了田间收割和晾晒期间造成的损失,防止或降低阴雨天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粮食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谷物发生霉变发芽等的可能,有助于提高产量。另外,这种处理方法还增加了谷物的品质,增加稻谷的颗粒强度和出米率,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传统谷物需要人工依靠光照晾晒的格局,极大地提高了谷物的处理效率,使谷物及时归仓,减少了损失。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谷物在加工过程中保证其外观及质量。谷物深加工过程经过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会造成较大损耗。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谷物收货后各环节中造成的损失高达15%,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因此,发展谷物干燥产业,对谷物干燥机械化过程可控,可以有效减少谷物收获后的作业环节,确保谷物的等级和品质,同时减少人力的使用,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3国外干燥机械化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谷物机械化干燥技术已有多年历史,其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谷物干燥机械化,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实现了谷物干燥自动化,70年代到80年代谷物干燥向高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干燥质量方向发展,90年代以后谷物干燥设备已经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谷物干燥过程逐渐向自动化发展,温度、湿度等专业硬件与信息采集软件的不断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优化和改进了谷物干燥机械设备的设计和产品质量。
日本是现代机械装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谷物干燥机械化程度也随之快速发展,其谷物干燥机械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其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谷物干燥机械化率能够达到90%以上。日本的谷物干燥机械化偏向于干燥的质量,尤其是对稻谷来说,其研发的干燥机对谷物的传送通道、水分控制、干燥周期、温度调控以及水分监测等全部通过软硬件由电脑控制,可自行测定刚进入机械和正在干燥的谷物水分,由人为控制想要的稻谷水分。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一般农业发展的面积都较大,因此需要农业机械的帮助才能顺利种植农作物。谷物干燥机在美国的使用比较普遍,机型有大有小,有大、中、小型的低温干燥机和大、中型的高温干燥机。根据美国农作物生产实际,谷物干燥机应用的对象主要是玉米和小麦。
俄罗斯的农业发展也是以农场和农庄式为主,因此谷物干燥机的使用比较普遍,形成了工業化发展。应用较多的是大中型的高温干燥机,普遍使用“干、湿粮混合干燥手艺”,使用的燃料多是柴油和煤油,干燥流程是直接加热干燥。
4我国干燥机械化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4.1研究
我国的谷物干燥机研究起源于50年代,主要是引进的苏联设备,之后参考苏联设备进行自主设计,设计出了多种机型的干燥机。鉴于我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当时的农业经济以集体和国营为主,农民收获的粮食需要上交国家,因此谷物干燥机主要应用于国营农场和粮食系统,干燥的谷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当前我国谷物干燥机的研究阶段位于自动化与提高干燥质量之间,而且在北方的发展快于南方。我国当前的干燥机生产企业与国外相比,存在生产规模小、型号少、自动化水平低等不足,缺乏适合农机专业户、农村小型种植户的中小型干燥机、多功能干燥机械,我国每年使用干燥机烘干的谷物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5%。所以目前我国的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另外,我国的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还不算高,限制了谷物干燥机的使用;谷物干燥机投资成本较大,农户购买能力有限;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户种植面积和产量有限,农业生产仍以自然晾晒为主,农户对使用干燥机的购买动力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这些都限制了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
4.2发展前景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当前的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逐渐由原来的分散式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由人力种植为主走向机械化道路。基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对各种谷物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黄豆等在内的多种谷物的种植面积都较大,也因此对干燥机的需求较多。特别是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的稻谷是主食之一,而南方的天气变化较大,有的地區常年处于阴雨天,种粮大户对粮食集中、快速干燥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因此对谷物干燥机的需求更大,机械化干燥正在逐步代替自然晾晒。
另一方面,我国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提出和推广,是我国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进一步推动了种植结构向好的方向调整。而以消费为主导的供给结构性变革给优质、专用谷物品种带来较大的商机,预计未来谷物生产将由数量向质量过渡,优质、专用谷物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愈加关注,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认知度逐渐升高,优质米面、专用玉米、小麦等的消费数量呈递增趋势;而为了追求绿色健康的肉食,以饲用为主的玉米消费也呈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畜牧商家使用青贮玉米作为畜牧养殖的饲料。作为能够加快谷物收获效率,提高谷物质量和出产率的机械生产方式,这些都决定未来谷物干燥机械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5结语
总之,我国当前对谷物干燥机械化的研究虽然还比不上国外部分国家的水平,还未全部实现自动化,如何提高谷物质量和降低成本也仅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面积较大,对粮食的需求较多,人们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谷物干燥机械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我们应注重在保持干燥效率的前提下,与新能源、信息化技术结合,实现谷物干燥机械化的高度自动化、高质量化和低成本化。
参考文献:
[1]初江,韩颖,丁美贤,齐国升.谷物干燥机的研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0,(4):26-28.
[2]黄妍.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42-43+46.
[3]杨晓蓓,张国梁.谷物干燥机械化发展思考[J].农机市场2012,(2):20-28.
[4]李正华.推广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的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3):1.
基金项目:
江西省火炬计划项目(20151BBE5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