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束支旁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6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机对照研究右束支旁(para-right bundle branch,PRBB)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PRBB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患者,随机分为PRBB起搏组和RVA起搏组,其中PRBB起搏组右心室起搏电极在右束支电位标测指引下,将起搏电极固定于PRBB.分别记录术中右心室起搏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和测试起搏位点次数,术后1d、3个月、6个月和1年测试起搏电极参数,同时测量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进行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VM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器,无并发症发生.PRBB起搏组与RVA起搏组右室电极导线植入X线曝光时间和尝试位点次数相比分别为:[(28.2±7.9)min∶(2.4±1.9)min,P<0.001]和[(4.5±1.7)次∶(1.4±0.7)次,P<0.001].右心室起搏电极参数稳定,心室起搏阈值和右束支夺获阈值在术后6个月前有轻微增高趋势(P<0.05),6个月后参数趋于稳定.起搏心电图显示PRBB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短于RVA起搏组(P<0.001).随访1年,与PRBB起搏组相比,RVA起搏组LVEF降低(P<0.05),IVMD和SPVMD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右束支电位标测指导PRBB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安全可行,PRBB起搏较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性起搏.
其他文献
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起搏器术后囊袋并发症的方法.方法:5例发生起搏器术后囊袋并发症的患者,应用可调节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必要时同时给予外科手术及营养支持等综合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国有企业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活力,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之前基础资料和术后短期心功能改善程度对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0例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治疗,以治疗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期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IGT)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选择血糖正常(N
和谐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经营机制,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服务,不断创造价值.而党建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胞外核苷酸系统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受体家族主要包括P2X受体家族和P2Y受体家族.P2受体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器官特异性,本文就在成人心肌细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FN-α)对人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HBVAF)增殖、凋亡与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培养HBVAF细胞,实验设空白对照组与IFN-α组(用终浓度为2 000 kU/L的IFN
目的:通过ROC曲线探讨肌钙蛋白I(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其扩张血管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通心络组(0.5g.kg-
1病例资料rn患者,男,41岁,因反复发作晕厥1周,加重1d急诊入院.患者意识丧失多发生于夜间及凌晨,历时数秒钟,自发转醒或被唤醒,病程中无大小便失禁.患者既往无癫痫及心绞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