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炒作中国“疫苗外交”的主要论调与应对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020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搞“疫苗外交”的声音不绝于耳。西方媒体涉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报道基调总体偏负面,但其中也有一些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觀点。此类报道常常将“疫苗外交”置于竞争语境中,并且用贴标签和添加背景来“坐实”中国搞“疫苗外交”。此外,这类报道覆盖领域之广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西方智库学者、政客、媒体还通过“三方共振”“带节奏”来放大对中国的指责声音。在对外报道中,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回应西方媒体的疑惑和指责,把握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表态,为出现个别疫苗事件做好预案,多报道客观事实,避免调门过高。
  【关键词】“疫苗外交” 西方媒体论调 贴标签 竞争语境 “三方共振”
  2020年下半年以来,“疫苗外交”一词频频出现在西方媒体报道中。随着中国疫苗国际合作的不断开展,外媒,尤其是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搞“疫苗外交”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是否在搞‘疫苗外交’”依然是西方媒体质疑和追问的话题。
  维基百科将“疫苗外交”解释为一国用疫苗来促进外交关系,提高对于他国的影响力。被贴上“疫苗外交”标签的主要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有关“中国搞‘疫苗外交’”内容见诸于西方媒体报端始于2020年8月,当时,中国承诺向菲律宾、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提供疫苗,在全球正遭遇疫苗短缺的背景下,这大大刺激了西方媒体的神经。而此前,西方媒体也对中国向他国提供口罩和医疗物资的做法贴上“口罩外交”的标签。
  为了准确把握西方媒体炒作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攻击靶点,更加精准有效地对其不实言论进行回应和回击,同时,通过西方媒体对“疫苗外交”的炒作管窥西方对我国进行舆论攻击的普遍做法,本文拟对西方媒体报道的相关论调和特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些报道建议。
  一、西方媒体炒作中国“疫苗外交”的主要论调
  综合来看,西方媒体涉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报道基调总体偏负面,但其中也有一些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观点。
  1. 负面论调
  一是质疑中国疫苗不被信任。在针对中国疫苗质量的负面报道中,西方媒体指责较多的是中国疫苗数据不完整、不透明。也有一些媒体放大个别事件或者用中国过去发生的疫苗不良事件影射新冠疫苗质量问题。
  二是妄称中国分发疫苗动机不纯。首先,西方媒体称,中国将疫苗作为政治筹码,笼络亚洲、非洲等国,加强和扩大自身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将疫苗优先提供给关系较好的国家。其次,西方媒体称,中国推行“疫苗外交”旨在转移国际对中国早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愤怒和批评。
  三是声称“疫苗外交”阻碍了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计划)。西方媒体称,中国不应自行决定哪些国家优先获得疫苗,而应交给世卫组织来安排。
  四是认为中国面临“疫苗外交”与国内接种计划的矛盾和两难,“疫苗外交”将受生产瓶颈的制约。此类报道还指出,如果中国国内接种迟滞,就会面临其他国家开放后,自己还不得不封闭国门的处境。
  五是指责中国媒体“诋毁”他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抬高中国疫苗的接受度。
  2. 中性论调
  一是认为西方“疫苗民族主义”和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的迟滞为中国等国推行“疫苗外交”创造机会。
  二是认为中国可以借“疫苗外交”提升本国医药产业国际影响力。例如,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在中东的盟友约旦在此次疫情中,其国家接种计划主要使用的是中国国药疫苗。约旦卫生专家表示今后会认真考虑使用中国公司生产的药品。
  3.正面论调
  一是称赞中国疫苗给多国带来战胜疫情的希望。一些国家借助中国疫苗解燃眉之急。一些国家,如塞尔维亚,则凭借中国疫苗成为所在区域各国中疫苗接种的领跑者。
  二是认可中国疫苗具有向其他国家提供的优势。例如,中国疫苗不需要超低温运输,中国疫苗交付速度快。此外,英国《卫报》还提到,比起西方制药企业,中、俄药企更愿意与外国生产商达成授权协议,准许疫苗在当地生产。
  三是肯定中国的做法与西方国家的自私行为相比仍有可取之处。例如,英国广播公司2021年2月24日发布的报道援引专家观点称,中国和印度在国际分享和在全球分发疫苗的做法,“与富裕国家囤积疫苗的自私行为相比仍然较为可取”。
  二、西方媒体涉“中国‘疫苗外交’”报道的特点分析
  阅读大量这一主题的报道后可以发现,西方媒体涉“中国‘疫苗外交’”报道有一些特点,例如此类报道常常将“疫苗外交”置于竞争语境中,西方媒体用贴标签和添加背景来“坐实”中国搞“疫苗外交”,西方智库学者、政客、媒体“三方共振”“带节奏”等等。通过这些特点,也可以管窥西方媒体如何进行对华舆论攻击。
  1.相关报道将“疫苗外交”置于竞争语境中
  西方媒体常常将“疫苗外交”与软实力、影响力的竞争联系在一起,在报道中将中国置于和西方以及印度的竞争语境中。报道中经常出现战争、竞争等关键词,即使不表述为“疫苗战争(vaccine war)”或“疫苗冷战(vaccine cold war)”,至少也是“疫苗竞赛(vaccine race/game)”。例如: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一篇稿件的标题为《中国可能赢得“疫苗外交”的战役,但会输掉“疫苗战争”》,《美洲季刊》刊登一篇标题为《“疫苗外交”:一场“新冷战”》的稿件。与此同时,从2021年2月开始,西方媒体开始集中炒作“中印疫苗竞争”议题,发表了《印度在疫苗外交之争中打败中国》(彭博社)、《中印角力“疫苗外交”,西方阵营考虑加入》(英国广播公司)等报道。用竞争的框架来构建叙事,其背后反映的是西方的焦虑,以及媒体为政府制造紧迫感的用心。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国就疫苗达成协议,则可视为这一焦虑感的印证。   2.贴标签和添加背景是“坐实”“中国‘疫苗外交’”的明枪和暗箭
  “疫苗外交”这个标签像是撑起一个伞形框架,西方媒体将很多涉及中国疫苗的報道都放置在框架中。其中带有“疫苗外交”标签的报道还算是“明枪”,还有很多报道并没有出现这一标签,但通过添加背景也将新闻事件置于“疫苗外交”框架中,可谓“暗箭”。例如,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国内新冠疫苗接种进展时,往往添加类似背景:中国对外提供的疫苗数量是国内接种数量的数倍之多;在报道巴西允许华为参与5G竞标时,会添加中国向巴西提供疫苗的背景;在报道中国和菲律宾南海冲突时,会添加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亲华态度以及中国向菲律宾提供疫苗的背景。其结果是,许多新闻事件都被置于“疫苗外交”框架中,中国搞“疫苗外交”的观点就通过弥散性、系统性的报道深入人心了。
  3.被贴上“疫苗外交”标签的报道覆盖领域、范围之广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
  西方媒体对中国疫苗国际合作的报道大多打上“疫苗外交”标签。这类报道不仅局限于地缘政治议题,还涉及产业经济、医药科技、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中国“借疫苗扩展区域影响力”的专题报道则覆盖了东南亚、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多个区域。例如:《中国疫苗外交提振其在欧洲的影响力》(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可凭借疫苗夯实与非洲关系》(“德国之声”)、《中国疫苗外交给东盟国家留下烙印》(《外交学者》网站)等。此类报道在角度上的“无孔不入”,凸显了“疫苗外交”是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重大议题。另外,这些“无孔不入”的报道集合起来,也形成一种“铺天盖地”的声势。
  4.西方智库学者、政客、媒体“三方共振”“带节奏”
  通过智库学者、政客、媒体“三方共振”加强涉华舆论攻击是西方的惯常操作,而在渲染中国“疫苗外交”议题上也是如此。例如,美国《华尔街日报》2020年8月17日发表题为《中国将新冠疫苗用于外交目的》的报道称:“全球卫生专家此前便预测,中国、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会在全球疫苗供应紧缺的背景下,将任何一款成功研发的疫苗变为外交工具。”可见,媒体是通过借用智库学者对于“疫苗外交”的所谓“研究成果”掀起报道攻势的。同时,西方媒体还会不失时机地放大西方政客的相关言论。比如,西方媒体一度集中炒作中国疫苗缺乏可信度,这种声音因得到法国总统马克龙等西方领导人的应和而放大。马克龙称,中国的两款疫苗都没有充分披露信息,如果疫苗无效可能反而会催生病毒变异株的出现。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共振,放大、强化了西方对于中国“疫苗外交”的指责。
  5.报道中亦存在客观理性的声音
  西方媒体对中国疫苗国际合作的报道经历了几波“带节奏”。但相关报道中也不乏理性声音。背后原因除了平衡观点的需要外,中国疫苗使许多国家受益的事实是无可争辩的。特别是塞尔维亚凭借中国疫苗,成为欧洲疫苗接种领跑者。不少媒体调转风向,如《华尔街日报》称:“塞尔维亚对中国疫苗的成功使用鼓舞了欧洲其他国家寻求中国帮助。”还有一些媒体报道了德国卫生部长“对中、俄疫苗持开放态度”的表态等。这可谓舆论的一个转折点。此外,对于深陷疫情泥潭的拉美国家,中国疫苗为其一解燃眉之急。《华尔街日报》报道中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疫苗是帮助巴西摆脱疫情的最佳选择,中国疫苗抵达秘鲁时,秘鲁人纷纷欢呼庆贺……美联社报道称,对巴西、智利等几十个国家来说,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希望来自中国。这些舆论的积极苗头是“事实胜于雄辩”的结果。
  三、对于我国对外报道的启示
  随着用中国疫苗开展大规模接种计划的国家越来越多,可以预见西方媒体炒作中国“疫苗外交”的趋势还将持续。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国疫苗国际合作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有针对性地回应西方媒体的疑惑和指责。在对外报道中,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疫苗试验数据、生产能力质疑的回应,强调中国兑现对于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承诺的努力等。路透社一篇报道中提到,他们向三家中国疫苗企业提出采访申请,希望这些企业披露生产数据。对外报道也可以考虑弱化意识形态,多从产业新闻、科技新闻角度进行回应。
  2.把握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表态。如某个国家凭借中国疫苗率先实现较高的接种率等关键节点,以及国家领导人或公共卫生领袖的表态都可能成为舆论风向标,做好这些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表态的报道,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传播力。
  3.为出现个别疫苗事件做好预案。任何一个疫苗不良反应事件都会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可以预见,西方媒体对中国疫苗将更为关注。《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提到,一次疫苗事故就可能对中国的声誉产生巨大影响。该报道甚至提到一名接种中国疫苗的受试志愿者自杀身亡的事件,以此说明中国疫苗面临声誉风险。我们在报道中也应警惕西方媒体再次放大个别事件的取向。
  4.多报道客观事实,对外报道避免“起高调”。从西方媒体对中国“疫苗外交”铺天盖地的报道声势和其中营造的紧迫感,可见中国疫苗国际合作给西方带来的恐慌和焦虑。另外,中国疫苗国际合作的客观成就也切实影响了西方媒体报道风向。因而对外报道可多进行事实性报道,避免调门过高。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疫苗给人类带来摆脱疫情的希望。面对西方质疑中国“疫苗外交”的舆论攻势,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应把握好自己的报道节奏,不要落入西方“贴标签”的陷阱中,客观报道中国进行疫苗全球合作的历程以及得到的反馈。
  田颖系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记者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的稳步崛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于中国的遏制与打压,同时在舆论上进行攻击和造势,2021年以来关于所谓香港问题、“新疆棉花”问题即是例证。美英国家的国际传播起步较早,长期开展基于战略对抗的舆论攻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包括“恶名相加法”“谎言重复法”“内奸作证法”“平民百姓法”等,这在当下对于中国的种种无端指责和虚假报道上展现无疑。中国将面临长期而激烈的国际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对自身形象的定位与塑造。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内在特性、实践逻辑以及外在象征。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经验和成就,赋予党的形象以时代性和生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革命型工人政党形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形象定位转变为社会主义执政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建构了与时俱进、勇于革新的政党
截至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31亿〔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老化态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逐渐引起国内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具有人传人现象。虽然目前对病毒的传播机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正处于不断深入中,但尚无针对SARS-CoV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及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影响,成为一种多病并存的疾病〔1,2。COPD的共患疾病有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与抑郁、肺癌、代谢
【内容提要】日本主要媒体早期顾忌美国态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多从中美关系等角度进行报道和评论。随着对“一带一路”倡议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对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日本媒体开始积极关注报道“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实践,并通过专题节目等形式介绍日本政要的外交实践,针对青少年进行讲解宣传。虽然部分传统报刊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消极、戒备心理,但各媒体对中日基于国际标准
目的了解苏州市社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403例老年人。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轻度认知障
【内容提要】海外中共研究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密切关联,从海外中共研究理论发展亦能看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演变逻辑。海外中共研究理论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从个体形象研究走向整体形象研究、从文化领域形象研究走向微观治理的形象研究。其理论发展背后是海外学者头脑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演变,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式政党转向中国式政党、从学习型政党转向创新型政党等。该形象演变源于我们党的自我改革和创新、中国之治日益
【内容提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同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下的国际舆论场中,党的国际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距,探讨如何做好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应重点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指导党的实践,同时通过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