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科学——改革开放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6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理论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要不断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服务。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只有融入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才能获得繁荣发展。
其他文献
在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这是其他众多外来作家难以比拟的,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接受的独特性。社会政治诉求与学术学理探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被接受的方式、价值与意义,也显示出接受者不同的心态。受到特定历史语境的制约与影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诉求层面的接受,使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价值和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术学理探究层面的莎士比亚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对这段文学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理性的思考,把握其接受的内在规律,不仅可让我们在今后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
2011年是苏联剧变20年。作为20世纪末重大的政治事件,苏联剧变不仅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造成空前的冲击,带来长达20年的运动低潮,而且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剧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大变革大调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低潮中奋进的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债权受偿顺位遵循“担保物权绝对优先”与“普通债权平等受偿”两大规则。但当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人身损害而遭遇破产的情况下,恪守这两项规则不仅会使人身侵权受害人得不到必要的救济,而且无益于实现侵权责任法遏制侵权行为之基本功能,形成法理上的严重不公和逻辑上的严重欠缺。基于侵权之债与合同之债在救济环节的差异,侵权之债原则上应该优先于普通合同债权;考虑到不可能、也没必要彻底动摇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地位,以及人身侵权尤其是物质性人格权侵权之债相对于财产侵权之债应该具有的优位性,在侵权债务人破产时先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白成兵临北京城下,时任京营戎政提督之司礼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招纳大军入城。翌日,崇祯自缢煤山。自是之后,曹化淳卖主求荣,遂成定谳。然有关曹氏生平,世所知者似亦仅此而已。据木陈道态《北游集》及相关诗文史料,可知曹氏自万历末年入宫后,始终秉承当时宦官“多学能书”及“宛然有儒风”之传统,深得崇祯之倚重。及清人入关,曹氏倡议为崇祯帝后营葬筑陵,历三载而事成。迨顺治以少年天子亲政,曹氏被委为“帝师”,授顺治以汉土典籍及天竺佛法;暇时教以书画怡情,复为历数先朝旧事。故顺治对崇祯之遭际深表同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
摘要:当代中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和发展进程,即停止改革和现代化过程是不可能的——它已经具有了不可逆的特点。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中国必将继续前进的脚步。“科学发展观”把注意力转向人,说明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人的因素的增长,回答了国际上对中国破坏人权的指责。“科学发展观”命题,就是关于解决改革开放政策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系统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主要来自于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国家有能力凭借“软实力”完成宏伟的任务。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政策的重点是“中国将致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印度旁遮普邦的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绿色革命既促进了该邦的农业资本化和现代化,也催生了该邦独特的农业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旁遮普邦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雇佣劳动的高度发展。然而,对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的经验研究表明,这种雇佣劳动的高度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停滞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案,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修正了传统的农业资本主义理论,解构了雇佣劳动发展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一性。
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治哲学中重要的实质性问题。公平正义作为国家繁荣兴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长远的基础性课题,对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任务,积极探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政治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于2008年5月,在岳阳共同召开“社会公平
一、公共政策程序正义为何种程序正义 如果我们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国家(政府)与公民就某一公共问题通过一定的程序共同作出决策选择,并通过国家行为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终止的过程中,依照宪法与行政法规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与步骤作出政策选择的行动;如果说程序正义就是最好地实现正义结果的方法,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就是通过理性权衡,寻找并选择最有效地实现正义要求的公共政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