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切实掌握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正确应用,让高师院校培养出适用现代教学要求的老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79-02
中学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对数学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单一,与中学新课程标准脱节,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步伐。为此,加大高师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对接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课题。我们作为培养师范生的老师,已经深深的感觉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遍使用各种教育教学网络平台,重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是合格师范生的必备素质。陈至立部长提出:推广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而多媒体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因此作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划,更新知识、切实掌握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胜任。
一、多媒体技术之长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将有关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利用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向学生直观显示或说明某个概念、原理产生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对信息接收70%来自视觉,不足30%来自听觉,还有很小的部分来自其他的器官。所以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知识尤其重要,而传统以黑板与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模式只能呈现静态的事物。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方式,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娱乐性、交互性、探讨性,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
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同时也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所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显
得必要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模拟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两圆位置关系》时,新课开始时演示用Flash软件制作的日食过程,日食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两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对两圆的位置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从这个感性认识中抽象概括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顺利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飞跃。再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2)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复习课。
(3)示演比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4)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影视演播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对每章的有关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6)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防止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用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能恰当运用或熟练掌握这一现代教学设备,有时会弄巧成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不管是什么内容都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主要适用于陈述较多、学生活动较少的教学内容,如一些文字板书、图表、图像等在课堂上要花较长时间或不易做出的问题;再就是生活中难以见到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如天体结构、微观结构、与时间有关发展很快或很慢的运动。而需要推理、演算的则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教师单纯地点击电脑,进度快,,学生像看电影一闪而过。(3)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注重画面,没能很好地表现教材的内容。(4)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经对学生的课堂调查,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多媒体课件的放映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同一媒体使用时间超过20分钟,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另外,媒体之间的转换应做到衔接自然。
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以及综合性。这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多媒体技术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防止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误用,就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应该有机结合,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搞形式主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81.
[2]田中.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目标重在教学设计[J].数学通报,2001.12.
[3]王效刚,王天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07
[4]皮连生,庞维国.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5]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03-112.
[6]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7]成继红.关于高师院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92-9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79-02
中学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对数学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单一,与中学新课程标准脱节,跟不上教育形势发展的步伐。为此,加大高师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对接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课题。我们作为培养师范生的老师,已经深深的感觉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遍使用各种教育教学网络平台,重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是合格师范生的必备素质。陈至立部长提出:推广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而多媒体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因此作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划,更新知识、切实掌握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胜任。
一、多媒体技术之长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将有关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利用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向学生直观显示或说明某个概念、原理产生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对信息接收70%来自视觉,不足30%来自听觉,还有很小的部分来自其他的器官。所以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知识尤其重要,而传统以黑板与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模式只能呈现静态的事物。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方式,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娱乐性、交互性、探讨性,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
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同时也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所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显
得必要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模拟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两圆位置关系》时,新课开始时演示用Flash软件制作的日食过程,日食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两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对两圆的位置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从这个感性认识中抽象概括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顺利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飞跃。再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2)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复习课。
(3)示演比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4)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影视演播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对每章的有关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6)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防止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误用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能恰当运用或熟练掌握这一现代教学设备,有时会弄巧成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不管是什么内容都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主要适用于陈述较多、学生活动较少的教学内容,如一些文字板书、图表、图像等在课堂上要花较长时间或不易做出的问题;再就是生活中难以见到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如天体结构、微观结构、与时间有关发展很快或很慢的运动。而需要推理、演算的则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教师单纯地点击电脑,进度快,,学生像看电影一闪而过。(3)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注重画面,没能很好地表现教材的内容。(4)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经对学生的课堂调查,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多媒体课件的放映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同一媒体使用时间超过20分钟,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另外,媒体之间的转换应做到衔接自然。
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以及综合性。这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多媒体技术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防止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误用,就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应该有机结合,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搞形式主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81.
[2]田中.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目标重在教学设计[J].数学通报,2001.12.
[3]王效刚,王天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07
[4]皮连生,庞维国.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5]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03-112.
[6]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7]成继红.关于高师院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