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博物馆教育,将“博物馆参观”纳入教育体系,以期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10月30日,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課程,并将“博物馆参观”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教育部:
鼓励学生去博物馆参观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10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体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阶段目标。
纲要明确了这门新增课程的性质,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值得一提的是,纲要中还特地将“博物馆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刘成章十分认可这项改革,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单纯讲课并不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方案出台前,他自行开设过两门学科实践课程,其中一门是“京味儿作文”,通过游览北京特色地标、感受风土人情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非常好。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再现,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走进博物馆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在博物馆里,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不难想见,如果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接受博物馆教育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博物馆:
教育功能第一的非营利组织
历史上,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无论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新的文明不断被创造,但文明却无法永生。所幸,我们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去追寻这些文明的踪迹,而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是全球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221年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2015年3月20日开始实施的《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作出了如上定义,其教育功能被摆在第一位,非营利的公益性是其重要特色。
“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扮演了知识殿堂的角色,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与博物馆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20世纪,博物馆在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平台、教育平台的作用。”在2015年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收藏着历史的见证物,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遗产,既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同样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公平地欣赏、研究和接受教益。”励小捷表示,“要通过推行免费开放、实行优惠、照顾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人”自然也包括学校里的孩子,他希望青少年孩子能更多地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
在国外:
孩子从小接受博物馆教育
在国外,孩子从小接受博物馆教育给舒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在文学馆工作,曾担任过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的舒乙曾在法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里,遍地都是孩子,成群结队,他们由老师领着,成了博物馆的主角。而这些孩子,往往还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就更不用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了,他们是博物馆的常客。让幼儿园的孩子“长在”博物馆里,这在国人看来不啻为一大“奇观”,试问身边谁在国内见过这样的景象呢?其实,不单单在法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博物馆,舒乙同样见过一群孩子去博物馆赏画的情景。
博物馆是个大课堂,从小接受博物馆教育,对于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构建知识体系都大有裨益。“在国外和在国内,孩子们去博物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由观念到做法,都截然不同,区别极大。”由于工作关系,舒乙了解中国孩子参观博物馆是怎么回事,“中国孩子们由于长期封闭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偶然去一次博物馆,就全然是‘得解放’,有如春游或者秋游。进门之后,狂奔五分钟,转一圈,算是参观了,不听讲解,又叫又跳,快活得不得了,然后,围坐下来,开始吃东西,喝饮料,打扑克,做游戏……最后,坐上大轿车,打道回府了事。即便是这样的‘参观’,一般每学期只安排一次,多了怕出事,被限定不宜多办。”
国外的所见所闻使舒乙陷入了沉思,他认为“孩子们的最佳去处不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而是博物馆、美术馆和名胜古迹”,一辈子要去无数次,反复地去,不但自己去,还要带自己的孩子去,“总之,要把这些地方当作首选和第一去处”。
教育部:
鼓励学生去博物馆参观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10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体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阶段目标。
纲要明确了这门新增课程的性质,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值得一提的是,纲要中还特地将“博物馆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刘成章十分认可这项改革,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单纯讲课并不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方案出台前,他自行开设过两门学科实践课程,其中一门是“京味儿作文”,通过游览北京特色地标、感受风土人情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非常好。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再现,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走进博物馆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在博物馆里,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不难想见,如果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接受博物馆教育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博物馆:
教育功能第一的非营利组织
历史上,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无论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新的文明不断被创造,但文明却无法永生。所幸,我们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去追寻这些文明的踪迹,而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是全球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221年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2015年3月20日开始实施的《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作出了如上定义,其教育功能被摆在第一位,非营利的公益性是其重要特色。
“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扮演了知识殿堂的角色,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与博物馆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20世纪,博物馆在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平台、教育平台的作用。”在2015年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收藏着历史的见证物,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遗产,既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同样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公平地欣赏、研究和接受教益。”励小捷表示,“要通过推行免费开放、实行优惠、照顾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人”自然也包括学校里的孩子,他希望青少年孩子能更多地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
在国外:
孩子从小接受博物馆教育
在国外,孩子从小接受博物馆教育给舒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在文学馆工作,曾担任过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的舒乙曾在法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里,遍地都是孩子,成群结队,他们由老师领着,成了博物馆的主角。而这些孩子,往往还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就更不用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了,他们是博物馆的常客。让幼儿园的孩子“长在”博物馆里,这在国人看来不啻为一大“奇观”,试问身边谁在国内见过这样的景象呢?其实,不单单在法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博物馆,舒乙同样见过一群孩子去博物馆赏画的情景。
博物馆是个大课堂,从小接受博物馆教育,对于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构建知识体系都大有裨益。“在国外和在国内,孩子们去博物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由观念到做法,都截然不同,区别极大。”由于工作关系,舒乙了解中国孩子参观博物馆是怎么回事,“中国孩子们由于长期封闭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偶然去一次博物馆,就全然是‘得解放’,有如春游或者秋游。进门之后,狂奔五分钟,转一圈,算是参观了,不听讲解,又叫又跳,快活得不得了,然后,围坐下来,开始吃东西,喝饮料,打扑克,做游戏……最后,坐上大轿车,打道回府了事。即便是这样的‘参观’,一般每学期只安排一次,多了怕出事,被限定不宜多办。”
国外的所见所闻使舒乙陷入了沉思,他认为“孩子们的最佳去处不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而是博物馆、美术馆和名胜古迹”,一辈子要去无数次,反复地去,不但自己去,还要带自己的孩子去,“总之,要把这些地方当作首选和第一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