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令全世界震惊,同时也给中国的金融业带来极大的压力,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大规模外国资本的流入,解除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限制成为中国必须加快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必须致力于建立新的银行规制,设立防范信贷风险的最低资本标准,进行风险管理以及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新方略,以利于中国金融快速成长。
一、银行业面临的压力
(一)银行体系中的呆账严重
业内人士估计,我国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0%,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中有20%的资产是无效的。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作为一项原则,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左右,现在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只占它的总资产的7%。这7%的资本充足率与20%的呆坏账相比,表现银行系统已经资不抵债,是负债经营,客现存在着支付不足的风险。
(二)金融资本流通不畅,金融的生命在于资本流动
资本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加速循环和周转中,才能发挥出资本的本性,带来资本的增殖。可是,目前经济热点尽管很多,但投资环节流通不畅,相当规模的钱沉淀在银行里,成为“死钱”,JL年积累下来,上千亿的利息拿什么来还?这样下去,银行作为企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吗?恰在此时,国际上的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银行业造成极大的压力,我们的钱流动得慢,别人的钱却快速流动,这样我们的银行业还会有竞争力吗?
(三)中国股市上的风险
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起步,到2005年,整整1年。在这15年中,虽然也出现过几度如1992年5月和1993年2月的“牛市”。但总的倾向不是“牛市”而是“熊市”。1997年5月,曾一度反弹,但一晃而过。1997年下半年,虽然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未能摆脱困境,直至现在,中间虽有起伏,个别板块或企业电时有跳高和利好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并未摆脱低迷状态。
(四)我国在一些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泡沫
比较典型的要算房地产开发领域。从全国看,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喜人!但必须看到,在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占有过量、房价上涨过快、房屋利用率过低等现象。更危险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约7成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泡沫爆裂,势必引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五)国有银行管理体制落后
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基本上还都是独资经营,管理方法陈旧。这种状况,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已说了好多年,但至今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
二、金融开放促使银行业服务转型
面对全球金融开放的局面,在金融业还存在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照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04年西方7国财长和银行行长对话的会议上,周小川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没有时间表的理由,结果连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对中方的努力安排都表示理解,也没有施加更多的压力。国家采取了包括控制信贷投放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我国经济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已经开始形成股权多元化的局面
2005年底,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获得了国家5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上市。为推动和引导两家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内部机制,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颁布。2008年5月和6月,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次向信达和尔方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不良资产剥离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引导,在直接弥补了2家银行的资本金不足,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和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2家银行微观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股份制改造创造了重要的条件。2008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宣布,以分立的形式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实现了2家银行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2家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在不断完善。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中国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5年,中国银行业在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据统计,截至2005年1月末,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42家营业性机构;自2004年12月1日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以来,已有68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办理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我国已有12家中资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境外投资者参股。而且从2004年12月1日起,我国按照人世协议的规定,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昆明、北京、厦门等城市。同时,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国务院批准将西安、沈阳两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提前在2004年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这样,我国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就从13个增加到18个。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所有制银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三)银行业已经用市场经济方式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通货紧缩阴影后,2005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部分行业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而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信贷过快增长、投资规模过大。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平稳运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一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将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内控机制状况、发生重大违规以及风险情况等指标挂钩。二是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当局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等多项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四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确定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加点幅度。
(四)银行业已经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方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国家根据这种体制状况,于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并且在实际运作中成效显著。在2004年,银行监管进一步强化。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银行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2004年2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开始施行。修改后的人民银行法列人民银行的职责进行了规定,明确央行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中国银行业要强化自己的竞争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尽管还不属于强者,但也不属于弱者,中国现在已经完全步入市场经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尽管我们面对的风险不断加大,但我们获利的机遇更大;虽然是问题多多,我们的成果也更多。当然,我们还没有可以满足的理由,市场的客观变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一)完善金融机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
2004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两大股份制银行的改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向世人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已经走上了一条义无返顾的道路。改制上市后,2家银行将会面临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司治理也将更为完善。另外,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工作也将逐步展开,进行财务和机构重组。在国家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质量,资本状况等方面将得到明显改善,改革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健全公司治理。
(二)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在我国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宽。而且,出于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需要,也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今后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及其营业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合资银行的数量也将越来越多。今后几年,我国的金融服务对外开放无论是业务领域,还是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将进一步扩大。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出于竞争和发展考虑,银行和金融企业也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的金融业在国际市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让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更加完善
2004年lO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将城乡信用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所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种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有能力利用利息收入弥补贷款损失,同时也培养了我国金融业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金融机构通过对不同风险的客户群进行分析和把握,以此之上,实现对贷款及其价格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优化资源配置。
(四)强化分业经营的银行监管方式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银行分业经营体制逐步被打破,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确。目前,分业经营的体制虽然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是相适应的,但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基础上适当在某些条件也非常重要。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设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政策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在2005年,针对银行业的一些专门法律、法规会不断健全和完善,相信银行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也将有所创新;有关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规定有望形成制度规定。如果我国银行业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兼业经营,那么在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分业经营基础上的金融合作监管也将进一步强化。
一、银行业面临的压力
(一)银行体系中的呆账严重
业内人士估计,我国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0%,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中有20%的资产是无效的。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作为一项原则,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左右,现在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只占它的总资产的7%。这7%的资本充足率与20%的呆坏账相比,表现银行系统已经资不抵债,是负债经营,客现存在着支付不足的风险。
(二)金融资本流通不畅,金融的生命在于资本流动
资本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加速循环和周转中,才能发挥出资本的本性,带来资本的增殖。可是,目前经济热点尽管很多,但投资环节流通不畅,相当规模的钱沉淀在银行里,成为“死钱”,JL年积累下来,上千亿的利息拿什么来还?这样下去,银行作为企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吗?恰在此时,国际上的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银行业造成极大的压力,我们的钱流动得慢,别人的钱却快速流动,这样我们的银行业还会有竞争力吗?
(三)中国股市上的风险
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起步,到2005年,整整1年。在这15年中,虽然也出现过几度如1992年5月和1993年2月的“牛市”。但总的倾向不是“牛市”而是“熊市”。1997年5月,曾一度反弹,但一晃而过。1997年下半年,虽然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未能摆脱困境,直至现在,中间虽有起伏,个别板块或企业电时有跳高和利好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并未摆脱低迷状态。
(四)我国在一些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泡沫
比较典型的要算房地产开发领域。从全国看,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喜人!但必须看到,在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占有过量、房价上涨过快、房屋利用率过低等现象。更危险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约7成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泡沫爆裂,势必引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五)国有银行管理体制落后
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基本上还都是独资经营,管理方法陈旧。这种状况,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已说了好多年,但至今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
二、金融开放促使银行业服务转型
面对全球金融开放的局面,在金融业还存在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照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04年西方7国财长和银行行长对话的会议上,周小川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没有时间表的理由,结果连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对中方的努力安排都表示理解,也没有施加更多的压力。国家采取了包括控制信贷投放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我国经济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已经开始形成股权多元化的局面
2005年底,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获得了国家5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上市。为推动和引导两家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内部机制,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颁布。2008年5月和6月,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次向信达和尔方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不良资产剥离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引导,在直接弥补了2家银行的资本金不足,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和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2家银行微观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股份制改造创造了重要的条件。2008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宣布,以分立的形式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实现了2家银行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2家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在不断完善。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中国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5年,中国银行业在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据统计,截至2005年1月末,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42家营业性机构;自2004年12月1日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以来,已有68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办理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我国已有12家中资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境外投资者参股。而且从2004年12月1日起,我国按照人世协议的规定,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昆明、北京、厦门等城市。同时,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国务院批准将西安、沈阳两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提前在2004年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这样,我国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就从13个增加到18个。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所有制银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三)银行业已经用市场经济方式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通货紧缩阴影后,2005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部分行业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而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信贷过快增长、投资规模过大。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平稳运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一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将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内控机制状况、发生重大违规以及风险情况等指标挂钩。二是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当局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等多项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四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确定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加点幅度。
(四)银行业已经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方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国家根据这种体制状况,于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并且在实际运作中成效显著。在2004年,银行监管进一步强化。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银行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2004年2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开始施行。修改后的人民银行法列人民银行的职责进行了规定,明确央行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中国银行业要强化自己的竞争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尽管还不属于强者,但也不属于弱者,中国现在已经完全步入市场经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尽管我们面对的风险不断加大,但我们获利的机遇更大;虽然是问题多多,我们的成果也更多。当然,我们还没有可以满足的理由,市场的客观变化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一)完善金融机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
2004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两大股份制银行的改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向世人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已经走上了一条义无返顾的道路。改制上市后,2家银行将会面临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司治理也将更为完善。另外,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工作也将逐步展开,进行财务和机构重组。在国家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质量,资本状况等方面将得到明显改善,改革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健全公司治理。
(二)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在我国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宽。而且,出于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需要,也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今后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及其营业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合资银行的数量也将越来越多。今后几年,我国的金融服务对外开放无论是业务领域,还是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将进一步扩大。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出于竞争和发展考虑,银行和金融企业也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的金融业在国际市场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让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更加完善
2004年lO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将城乡信用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所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这种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有能力利用利息收入弥补贷款损失,同时也培养了我国金融业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金融机构通过对不同风险的客户群进行分析和把握,以此之上,实现对贷款及其价格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优化资源配置。
(四)强化分业经营的银行监管方式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银行分业经营体制逐步被打破,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确。目前,分业经营的体制虽然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是相适应的,但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基础上适当在某些条件也非常重要。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设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政策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在2005年,针对银行业的一些专门法律、法规会不断健全和完善,相信银行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也将有所创新;有关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规定有望形成制度规定。如果我国银行业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兼业经营,那么在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分业经营基础上的金融合作监管也将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