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思品课教师应努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能力和综合品质、生活态度、正确的生活态度,让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让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彰显新课程实施理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转变角色 人文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次全新的变革,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无疑也给思想品德课带来冲击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时代感,强化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也同样成了该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德国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教育一方面重塑人类的文明;一方面担负着科学和人文知识传承的任务。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发展为终结目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但它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价值取向。
一、注重天性,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是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的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少年时代的求知欲又很脆弱,很容易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终止学生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体现人文主义的课堂教学,要求对这种求知欲进行保护,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学生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思想政治课上的许多课题是开放式的,答案并非唯一。所以,对于“有棱角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爱提问题的学生”、“好表现的学生”、“钻牛角尖的学生”,政治教师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从而浇灭他们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亮点。
二、转变角色,放下架子
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说法也充分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的被过分抬高了的地位。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必须服从教师。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观众,是知识的接受者。直接地说,这是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禁锢,与人文主义精神是严重违背的。因此,要解放学生,使他们有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成为真正的人才,就要求教师做到放下架子,变教师权威为尊重学生,变师长为朋友。
“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必要前提。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威,要求学生服从,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
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要尊重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和思想上。要真正“关爱”学生,必须走近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了解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符合他们需要的舞台。有些素材,来源与学生学习与生活之中,大家都有认同感,自然也感兴趣。这些素材是进行“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中的合作与竞争”教学内容的绝好材料。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会主动的接受新知识的。而这些鲜活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由于长期教师的绝对权威作用的影响,使得学生不敢接近老师的现状不可能立即改观。所以我们必须主动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四、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由于长期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旧的政治课程、教材本身特点,使得我们政治教师特别累。一节课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下面鸦雀无声,在这场独角戏中我们真是抢尽了“风头”。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的思维,活动被逼到了教师辅好的管道里,动弹不得。这无异与是对学生“主权”的侵犯,是和人文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发扬人文主义,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形成“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格局,要形成“教师少讲,学生多说”的模式,以教师的退换取学生的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由与个性”才得以真正的保障。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由于学生的年龄点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管时代如何的变化,学生始终将自己的老师视为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人格与精神将深深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有些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只有具有人文主义素养的教师,才会有人文主义素养的学生。在现代的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培育新的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更要借鉴历史,不断学习中外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从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人文主义教育观是从实践的观念、从生活认识论出发的,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有效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实践智慧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形成人的个性的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转变角色 人文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次全新的变革,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无疑也给思想品德课带来冲击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时代感,强化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科学,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也同样成了该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德国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教育一方面重塑人类的文明;一方面担负着科学和人文知识传承的任务。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发展为终结目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但它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价值取向。
一、注重天性,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是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的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少年时代的求知欲又很脆弱,很容易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终止学生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体现人文主义的课堂教学,要求对这种求知欲进行保护,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学生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思想政治课上的许多课题是开放式的,答案并非唯一。所以,对于“有棱角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爱提问题的学生”、“好表现的学生”、“钻牛角尖的学生”,政治教师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从而浇灭他们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亮点。
二、转变角色,放下架子
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说法也充分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的被过分抬高了的地位。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必须服从教师。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观众,是知识的接受者。直接地说,这是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禁锢,与人文主义精神是严重违背的。因此,要解放学生,使他们有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成为真正的人才,就要求教师做到放下架子,变教师权威为尊重学生,变师长为朋友。
“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必要前提。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威,要求学生服从,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
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要尊重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和思想上。要真正“关爱”学生,必须走近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了解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符合他们需要的舞台。有些素材,来源与学生学习与生活之中,大家都有认同感,自然也感兴趣。这些素材是进行“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中的合作与竞争”教学内容的绝好材料。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会主动的接受新知识的。而这些鲜活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由于长期教师的绝对权威作用的影响,使得学生不敢接近老师的现状不可能立即改观。所以我们必须主动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四、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由于长期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旧的政治课程、教材本身特点,使得我们政治教师特别累。一节课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下面鸦雀无声,在这场独角戏中我们真是抢尽了“风头”。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的思维,活动被逼到了教师辅好的管道里,动弹不得。这无异与是对学生“主权”的侵犯,是和人文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发扬人文主义,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形成“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格局,要形成“教师少讲,学生多说”的模式,以教师的退换取学生的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由与个性”才得以真正的保障。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由于学生的年龄点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管时代如何的变化,学生始终将自己的老师视为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人格与精神将深深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有些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只有具有人文主义素养的教师,才会有人文主义素养的学生。在现代的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应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培育新的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更要借鉴历史,不断学习中外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从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人文主义教育观是从实践的观念、从生活认识论出发的,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个体,有效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实践智慧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现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形成人的个性的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