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利用声音、文字、实物、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知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分析
笔者选取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而且因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要求以物质分类的思想为切入点来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胶体,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介稳性,至于渗析并未涉及,布朗运动,电泳及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但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所以,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及溶液、胶体、浊液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视频导入】播放张红的故事----视频播放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的小伙子张红,27岁在华西医院被确诊为尿毒症,这种病医院经常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来治疗。虽然学生听过尿毒症这种病,但是不清楚血液透析的原理和仪器,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新的认识和了解。
【实物导入】举起已经配好的硫酸铜溶液和泥水,请学生思考这两种体系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笔者以学生熟悉的CuSO4溶液和泥水为例解释了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来加深概念的理解。接着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气态、液态、固态三态,把分散质分散剂按所存在状态不同来进一步分类,学习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借助于电子白板的优势,在课堂上边讲边写,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清晰的掌握了分散系的分类。
环节2:提出问题,传授新知。
教师结合前面所学分类的角度,启发学生分散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吗?自然而然的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胶体
环节3:层层深入,步入主题。
教师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胶体的概念,结合我们生活中的胶体用图片的形式将如血液,豆浆,淀粉溶液,墨水,胶水,牛奶,蛋清,烟,云,雾等展示出来,学生对胶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胶体的分类。
环节4:实验探究、突破重点
教师安排在讲胶体的性质之前首先来制备胶体,可是通过实验要在课堂上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话至于要用五十分钟,然而我们的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将这个实验课前操作制作成微课插入在课件中。这样以来不仅强调了制备过程中注意细节而且给后面的讲解赢来了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通过制备观察到胶体的确不同于以前的溶液,为下一步讲解胶体的性质埋下伏笔。
环节5: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通过制备胶体和观察胶体,学生已经对胶体有了简单的了解。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拿着激光笔来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把实验现象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没有做实验的同学看到相同的现象,这样给学生直观的掌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进一步总结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环节6: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高一的学生基础薄弱,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能力很差。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基础,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浊液和溶液的分离方法——过滤的图片启发学生要分离溶液和胶体该用什么方法呢?
由于学校的搬迁,实验药品暂且不齐的条件,笔者只能挖掘身边的药品和材料了。于是提前用盐酸浸泡过的鸡蛋壳来做实验中的半透膜。我们知道,在蛋清与蛋壳之间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可以允许一些小分子小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通过。这层薄膜就是我们化学中的半透膜。学生以淀粉和氯化钠溶液为原料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课本中没有安排,也没有相关的讲解,所以学生对整个过程及其原理比较陌生。于是本人将实验步骤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渗析的原理。
【展示實验步骤】
1.取一个小烧杯,加入50ml的蒸馏水。
2.将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混合成的液体加入到有半透膜的鸡蛋壳内。
3.将此鸡蛋壳浸入蒸馏水中。
4.两分钟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2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另取鸡蛋壳里的液体于另一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加硝酸银的试管里有白色沉淀生成,而加碘水的试管里没有明显现象,并且鸡蛋壳里的液体加入碘水时溶液变蓝色。显然学生们明白了半透膜有非常细小的孔,只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致极高,对半透膜的渗析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取得了应有的课堂效果。这时,教师提出血液的透析本质就是渗析的原理。前面视频中的张红就是利用渗析的原理来治疗尿毒症的。前后呼应学生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原理。
三、教学反思
笔者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从熟悉的混合体系溶液的角度来理解本节课的新概念---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以旧带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接着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分散系的分类,进而引入胶体的概念。为了探究胶体的制备过程,本人通过微课的形式讲解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这样不仅学生观察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为胶体的性质的讲解赢得了充足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增加了胶体的提纯——用生活中的半透膜提纯胶体的小实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第二中学)
一、教材分析
笔者选取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而且因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要求以物质分类的思想为切入点来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胶体,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介稳性,至于渗析并未涉及,布朗运动,电泳及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但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所以,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及溶液、胶体、浊液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视频导入】播放张红的故事----视频播放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的小伙子张红,27岁在华西医院被确诊为尿毒症,这种病医院经常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来治疗。虽然学生听过尿毒症这种病,但是不清楚血液透析的原理和仪器,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新的认识和了解。
【实物导入】举起已经配好的硫酸铜溶液和泥水,请学生思考这两种体系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笔者以学生熟悉的CuSO4溶液和泥水为例解释了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来加深概念的理解。接着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气态、液态、固态三态,把分散质分散剂按所存在状态不同来进一步分类,学习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借助于电子白板的优势,在课堂上边讲边写,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清晰的掌握了分散系的分类。
环节2:提出问题,传授新知。
教师结合前面所学分类的角度,启发学生分散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吗?自然而然的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胶体
环节3:层层深入,步入主题。
教师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胶体的概念,结合我们生活中的胶体用图片的形式将如血液,豆浆,淀粉溶液,墨水,胶水,牛奶,蛋清,烟,云,雾等展示出来,学生对胶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胶体的分类。
环节4:实验探究、突破重点
教师安排在讲胶体的性质之前首先来制备胶体,可是通过实验要在课堂上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话至于要用五十分钟,然而我们的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将这个实验课前操作制作成微课插入在课件中。这样以来不仅强调了制备过程中注意细节而且给后面的讲解赢来了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通过制备观察到胶体的确不同于以前的溶液,为下一步讲解胶体的性质埋下伏笔。
环节5: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通过制备胶体和观察胶体,学生已经对胶体有了简单的了解。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拿着激光笔来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把实验现象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没有做实验的同学看到相同的现象,这样给学生直观的掌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进一步总结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环节6: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高一的学生基础薄弱,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能力很差。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基础,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浊液和溶液的分离方法——过滤的图片启发学生要分离溶液和胶体该用什么方法呢?
由于学校的搬迁,实验药品暂且不齐的条件,笔者只能挖掘身边的药品和材料了。于是提前用盐酸浸泡过的鸡蛋壳来做实验中的半透膜。我们知道,在蛋清与蛋壳之间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可以允许一些小分子小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通过。这层薄膜就是我们化学中的半透膜。学生以淀粉和氯化钠溶液为原料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课本中没有安排,也没有相关的讲解,所以学生对整个过程及其原理比较陌生。于是本人将实验步骤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渗析的原理。
【展示實验步骤】
1.取一个小烧杯,加入50ml的蒸馏水。
2.将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混合成的液体加入到有半透膜的鸡蛋壳内。
3.将此鸡蛋壳浸入蒸馏水中。
4.两分钟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2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另取鸡蛋壳里的液体于另一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加硝酸银的试管里有白色沉淀生成,而加碘水的试管里没有明显现象,并且鸡蛋壳里的液体加入碘水时溶液变蓝色。显然学生们明白了半透膜有非常细小的孔,只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致极高,对半透膜的渗析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取得了应有的课堂效果。这时,教师提出血液的透析本质就是渗析的原理。前面视频中的张红就是利用渗析的原理来治疗尿毒症的。前后呼应学生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原理。
三、教学反思
笔者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从熟悉的混合体系溶液的角度来理解本节课的新概念---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以旧带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接着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分散系的分类,进而引入胶体的概念。为了探究胶体的制备过程,本人通过微课的形式讲解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这样不仅学生观察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为胶体的性质的讲解赢得了充足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增加了胶体的提纯——用生活中的半透膜提纯胶体的小实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