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对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两案合一”教与学不再是两张皮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如有的老师在教案中写道:“师问:……生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与否,学生配合得如何。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无法施展教学艺术。
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学案导学”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学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学案”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学案”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的老师就不再讲解,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與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学案”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四、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1.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运用“学案”,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教与学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遐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的认识过程,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自主”才能探索,探究才有成果,才让人找到自信,才让人身心愉悦,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敢于自学的习惯。教师结合学案预习的任务,对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善于按照学案预习课本,学习有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在自学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案导学中,利用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乐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充分利用学案中反馈展示,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疑难困惑等进行及时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五、“学案导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学案导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以下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2.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3.课堂上的“公关”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学案导学”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它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亲自体验知識形成的过程。“学案导学”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以实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学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学案”)走向教师的转变,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实现了“教学合一”。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对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两案合一”教与学不再是两张皮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如有的老师在教案中写道:“师问:……生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与否,学生配合得如何。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无法施展教学艺术。
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学案导学”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学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学案”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学案”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的老师就不再讲解,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與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学案”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四、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1.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运用“学案”,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教与学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遐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的认识过程,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自主”才能探索,探究才有成果,才让人找到自信,才让人身心愉悦,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敢于自学的习惯。教师结合学案预习的任务,对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善于按照学案预习课本,学习有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在自学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案导学中,利用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乐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充分利用学案中反馈展示,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疑难困惑等进行及时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五、“学案导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学案导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以下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2.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3.课堂上的“公关”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学案导学”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它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亲自体验知識形成的过程。“学案导学”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以实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学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学案”)走向教师的转变,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实现了“教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