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中心的学科,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让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科学课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这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过程中,教材设置了大量探究性实验和活动内容,高效完成这些探究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必然保障。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创设情境是提升学生探究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否得以长期保持、探究过程能否顺利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因此,我在不同的课堂上,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情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来源于知识上的冲突。学生遇到问题,看到的现象与原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相冲突,于是就产生想弄个明白的念头,即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探究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種“不协调”的状态,去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迫切需要提出问题的心理。如在探究《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我特意把两块同极的磁铁碰在一起,学生看到两块磁铁会倏的弹开,这使学生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磁铁相碰会吸引在一起的认知相冲突,学生就会产生要好好研究磁铁性质的欲望。
2. 创设实验情境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向学生呈现感知材料,创设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疑,在情境气氛中产生好奇感、求知欲。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我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干的纸团塞进烧杯底,然后把塞有干纸团的烧杯竖直放进装满水的玻璃槽里,再竖直拿起,这时我让学生猜猜纸团会不会有变化?几乎全班学生都是说纸团会变湿,然后我就把那一团纸团让学生摸,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很惊讶,纷纷急着向我提出要知道的问题。通过这一途径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选定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我先把预先准备好的材料――胡萝卜、铁钉、数学书大的泡沫、木块、一元钱硬币等材料全倒进水槽里,让学生认真观察。这时,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笑而不言,而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一两个问题。这时,学生都非常积极,有的问“胡萝卜比铁钉重,为什么铁钉沉而胡萝卜浮?有的又问木块也有重量,为什么它不沉了?……这时候,我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所以对于没有价值或无法探究的问题不必急于否定,而应该把他们的问题一一板书,再提醒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可以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不能探究。孩子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问题的尊重,由此产生一种满足感,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方向。
三、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皮筋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小鼓发出声音,还有的想法让空小瓶发出声音等等。在物体发声的同时,注意有什么共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在小组、班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总的来说,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途径非常多,但是哪些教学方法比较适用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保证小学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贵文.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3(05):21.
[2]张娜.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3):263.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过程中,教材设置了大量探究性实验和活动内容,高效完成这些探究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必然保障。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创设情境是提升学生探究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否得以长期保持、探究过程能否顺利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因此,我在不同的课堂上,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情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来源于知识上的冲突。学生遇到问题,看到的现象与原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相冲突,于是就产生想弄个明白的念头,即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探究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種“不协调”的状态,去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迫切需要提出问题的心理。如在探究《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我特意把两块同极的磁铁碰在一起,学生看到两块磁铁会倏的弹开,这使学生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磁铁相碰会吸引在一起的认知相冲突,学生就会产生要好好研究磁铁性质的欲望。
2. 创设实验情境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向学生呈现感知材料,创设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疑,在情境气氛中产生好奇感、求知欲。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我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干的纸团塞进烧杯底,然后把塞有干纸团的烧杯竖直放进装满水的玻璃槽里,再竖直拿起,这时我让学生猜猜纸团会不会有变化?几乎全班学生都是说纸团会变湿,然后我就把那一团纸团让学生摸,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很惊讶,纷纷急着向我提出要知道的问题。通过这一途径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选定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我先把预先准备好的材料――胡萝卜、铁钉、数学书大的泡沫、木块、一元钱硬币等材料全倒进水槽里,让学生认真观察。这时,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笑而不言,而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一两个问题。这时,学生都非常积极,有的问“胡萝卜比铁钉重,为什么铁钉沉而胡萝卜浮?有的又问木块也有重量,为什么它不沉了?……这时候,我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所以对于没有价值或无法探究的问题不必急于否定,而应该把他们的问题一一板书,再提醒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可以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不能探究。孩子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问题的尊重,由此产生一种满足感,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方向。
三、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皮筋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小鼓发出声音,还有的想法让空小瓶发出声音等等。在物体发声的同时,注意有什么共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在小组、班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总的来说,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途径非常多,但是哪些教学方法比较适用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保证小学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贵文.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3(05):21.
[2]张娜.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