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坚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专业化、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等原则。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内容,从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设计技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原则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个终身、系统的工程,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教育活动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与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健康有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关注人的成长,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育提高为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活动,应把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入学开始,通过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目标,从培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方面入手,不断修正职业目标。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学生,是当前教育界的普遍认识,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更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发展通路的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的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过程的监控、效果的评估、信息的反馈、措施的调整,均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目标以及客观环境作出决定,做到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及自我改进。教师、家长及企业行业专家只能担任咨询者、倡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发挥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功用。缺乏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自觉、自愿、自主的参与,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坚持专业化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实践证明,教育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只有实现教育的专业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一是组建专业的教育机构,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是全面开展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二是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专业,开设生涯理论、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调查方法、信息技术、公关关系等课程,培养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宽厚知识基础的教育专门人才。其他学校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
“知识经济时代,也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这不仅意味着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和创造知识的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突显出来,而且意味着人自身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大学教育的目的。”[2]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大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其直接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以促进学生实现最优化发展。所谓挖掘学生职业生涯潜力即充分发挥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爱好等因素中的有利因素,促成自我的最大化发展、全面发展。
(五)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3]这说明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尊重社会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高校必须采取更加开放、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
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传授职业生涯设计基础知识等。我们曾对贵州、湖南、山西、江西等省部分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近10%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详细的规划,只有24.4%的学生制订有详细的学习计划,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设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学习的意识。
首先是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学校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熱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设计活动中来。
职业生涯设计意识培养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职业生涯设计;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且乐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
(二)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萨帕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萨帕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包括个人的自尊,他对自己认识的明确性、和谐性、发展性、切实性、以及个人的兴趣范围、能力与潜能的发展状况等等。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抉择点,他对自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与了解,同时他又面临着毕业后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他将如何应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如何作出决定将直接影响其一生,因而在大学阶段帮助、指导学生拥有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实属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职业的本质、意义、评价标准等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生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职业观上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下连人们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学习目的和态度、择业标准和心态、从业道德和修养。
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观?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是否适合个性条件,能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是否符合增进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能尽对群之义务。马克思在17岁高中毕业时写的《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关于职业及其选择问题上的观点,至今读来仍然是见地独到、颇为深刻的,其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然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4]
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的内涵、意义、评价标准,并认清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业、社会事业和人类幸福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业的爱好、兴趣和动力,并将成才目标、成才之志落到实处,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此,加强职业观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5]帮助大学生信心万倍而又脚踏实地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圆满体验大学生活,走向成人、成才、成业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
(四)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在1951年出版的《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6]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恰当的职业是决定他们跨入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职业心理素质是决定个体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7]这就是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单单靠教师教好各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使其具有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职业选择思维;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准备。
(五)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设计技能
“我们今天把培养全人作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仍然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智力以及在智力基础上形成各种能力。”[8]能力培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技能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必要条件。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要求,需要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职业生涯设计技能培养应做到: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的必要性与重要价值;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与需求,从职业生涯设计知识与理论中选择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重实用,要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必要的技能、技巧与方法。高等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技能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策略;要帮助学生形成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制订方案、做出决策、监控自我行为等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M].2004,(8)26:5.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8.
[3]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9.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6]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0.
[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1994,(8),31.
[8]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原则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个终身、系统的工程,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教育活动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与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健康有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关注人的成长,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育提高为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活动,应把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入学开始,通过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目标,从培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方面入手,不断修正职业目标。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学生,是当前教育界的普遍认识,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更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发展通路的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的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过程的监控、效果的评估、信息的反馈、措施的调整,均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目标以及客观环境作出决定,做到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及自我改进。教师、家长及企业行业专家只能担任咨询者、倡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发挥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功用。缺乏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自觉、自愿、自主的参与,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坚持专业化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也缺乏经验。实践证明,教育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只有实现教育的专业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一是组建专业的教育机构,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是全面开展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二是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专业,开设生涯理论、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调查方法、信息技术、公关关系等课程,培养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宽厚知识基础的教育专门人才。其他学校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
“知识经济时代,也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这不仅意味着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和创造知识的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突显出来,而且意味着人自身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大学教育的目的。”[2]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大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其直接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以促进学生实现最优化发展。所谓挖掘学生职业生涯潜力即充分发挥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爱好等因素中的有利因素,促成自我的最大化发展、全面发展。
(五)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3]这说明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尊重社会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高校必须采取更加开放、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
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传授职业生涯设计基础知识等。我们曾对贵州、湖南、山西、江西等省部分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近10%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详细的规划,只有24.4%的学生制订有详细的学习计划,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设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学习的意识。
首先是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学校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熱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设计活动中来。
职业生涯设计意识培养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职业生涯设计;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且乐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
(二)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萨帕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萨帕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包括个人的自尊,他对自己认识的明确性、和谐性、发展性、切实性、以及个人的兴趣范围、能力与潜能的发展状况等等。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抉择点,他对自己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与了解,同时他又面临着毕业后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他将如何应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如何作出决定将直接影响其一生,因而在大学阶段帮助、指导学生拥有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实属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职业的本质、意义、评价标准等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生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职业观上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下连人们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学习目的和态度、择业标准和心态、从业道德和修养。
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观?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是否适合个性条件,能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是否符合增进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能尽对群之义务。马克思在17岁高中毕业时写的《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关于职业及其选择问题上的观点,至今读来仍然是见地独到、颇为深刻的,其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然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4]
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的内涵、意义、评价标准,并认清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业、社会事业和人类幸福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业的爱好、兴趣和动力,并将成才目标、成才之志落到实处,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此,加强职业观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5]帮助大学生信心万倍而又脚踏实地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圆满体验大学生活,走向成人、成才、成业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
(四)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在1951年出版的《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6]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恰当的职业是决定他们跨入社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职业心理素质是决定个体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7]这就是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单单靠教师教好各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使其具有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职业选择思维;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准备。
(五)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设计技能
“我们今天把培养全人作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仍然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智力以及在智力基础上形成各种能力。”[8]能力培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技能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必要条件。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要求,需要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职业生涯设计技能培养应做到: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的必要性与重要价值;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与需求,从职业生涯设计知识与理论中选择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重实用,要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必要的技能、技巧与方法。高等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技能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策略;要帮助学生形成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制订方案、做出决策、监控自我行为等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M].2004,(8)26:5.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8.
[3]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9.
[5]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6]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0.
[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1994,(8),31.
[8]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