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学”是一门全面介绍人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其不仅是人类学和民族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社会学、文化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学习该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学学科的研究范畴、发展动态,全面把握人类学的整体框架和分支学科内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针对“人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几点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人类学;教学质量;调整与优化
  作者简介:董素云(1978-),女,广西兴安人,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讲师。(重庆 404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第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W091405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6-0126-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人类学学科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充实。同时,人类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对教学科研任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以前的教学中,虽然教师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必须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综合相关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成果以及笔者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人类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现总结如下,愿与同行共勉。
  一、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既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又满足学生考研需求
  优化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七年多以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以下简称“我系”)一直使用庄孔韶先生编写的《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因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国内人类学界的著名学者,其编写内容专业体系强、知识面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根据七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借鉴相关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成果,对“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并试着用更为浅显的语言来讲授课程内容,使“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完善、更为简明。
  其次,对教学大纲作适当的调整。从2002年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专业开设以来,2003年、2006年、2008年进行了三次教学大纲的修订。其中,2008年教学大纲的修改程度最大,效果较为明显。在2008年的人类学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笔者结合民族学、人类学史、民族学导论、影视人类学、田野调查等课程内容,将其中的体质人类学、田野调查、影视人类学、应用人类学、人类学的诗学与艺术等内容作了调整,不再将其作为“人类学”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而对另外的16章内容进行重点讲授,这样做充分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最后,对“人类学”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将其分为人类学学科知识与理论流派、人类学主要分支学科、人类学研究关注课题三部分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从中整理出了人类学名词解读、人类学理论流派解读、人类学代表人物解读、人类学分支学科解读、人类学简答题分析、人类学名著解读等六大部分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把这六大部分内容融进教学中,以方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尤其对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极有帮助。这样的教学内容调整,一方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
  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旨在倡导“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人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复习知识、完成作业”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解决问题、教师总结评价”的研究互动型学习方式代替。这种方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教师从学生的见解中吸收一些新的观点,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理论课程中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改进非常显著。
  三、适当采用英语,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英语的学习
  “人类学”是一门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了整个学科,知识面非常宽广,其中的理论流派、分支学科主要源于西方,许多内容都有英文原著可供参阅。因此,在“人类学”中适当地引入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有利于学生自己阅读人类学英文原著,从中获取直接的人类学理论知识,而且也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首先,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尽量把人类学分支学科、人类学重要名词、重要概念等采用汉英对照的形式放在课件中,强化学生的记忆。其次,在课堂提问时,适当使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突出重要的人类学术语;要求学生回答时也尽可能地用英语来表达一些重要名词和概念,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最后,每一章讲解完后,搜集一段相关的英文资料,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行翻译。
  四、改善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需要讲授人类学理论流派、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人类学分支学科等多方面内容,课堂教学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音像、动漫、视频等进行综合处理,全方位展示本学科的多姿多彩。除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主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与学生交流,修正教学方式
  课堂中,认真地讲授每一节课,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随时调整讲课进度、重复次数、话题展开的层次。当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时,就要转变话题;当学生满脸疑惑时,要适当停下来询问有什么问题。课间休息时,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听课情况。同时,还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的真实情况。由于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信息,师生间有比较好的沟通,能不断地修正教学内容,授课对学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吸引力。
  2.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许多外国学者都认为中国学生不善于说话,有东西表达不出来。因此,笔者每次课都会抽几个学生发言。刚开始笔者的要求是站起来不能说“不知道”,因为在开始时如果有人说“不知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有部分学生不用点名也会起来发言,然后便开始要求学生提高讲话的质量。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锻炼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及口头表述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教学实践,重视田野调查
  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人类与文化现象。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学科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并且被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借鉴。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突出的特征,被称为人类学者的“成丁礼”,它也是人类学作为实证科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人类学理论发展以及学科体系形成过程中,田野调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从人类学诞生以来,不管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还是学生的课程论文都需要田野调查。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暑期“三下乡”以及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都要求有田野调查资料。最近五年,田野调查在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中显现出了它的特殊功能。如2006~2010年重庆三峡学院的“挑战杯”立项中,民族学系学生的立项率都是最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课题论证中都强调了田野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非常有益于课题研究。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中,本门课程应继续加强课外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六、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读书
  学生们在高中学习阶段习惯了死记硬背的方法,并把教科书和老师讲的内容当做“圣旨”来读。在高校授课时,必须让学生改变高中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打破迷信教科书和教师的观念,在授课时把有关基本概念、理论的分歧和不同流派的观点都摆出来,让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同时指出不同理论产生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刚进大学时,普遍反映不知道看哪些方面的书,看书的速度太慢。因此,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一是教他们学会广泛地读书,不仅要读人类学专业书,还要涉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二是在大量读书的基础上,由泛读转向精读,由浅入深,如介绍李亦园的《人类的视野》、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和《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等。三是给学生推荐人类学专业读物,将人类学书籍分为基础读物、经典名著、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三大部分介绍给学生。四是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和民族学系资料室。五是教学生阅读专业报告和论文。
  七、改革“人类学”课程考试方法
  在该课程讲授临近结束时,由学生自行总结课程线索和重点内容,按统一的格式要求整理成纸质作业,在课程最后一次授课时上交给任课教师(包括纸质作业和作业的电子版)。经过任课教师批改认可后,在该课程期末考试时发给每位学生,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资料。考试结束时将课程总结和试卷统一装订。
  该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课程总结成绩×30%+试卷成绩×50%。
  此种考试方法曾在2007、2008级本科生“人类学”课程考试时实施。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效果良好。然而,这样的考试改革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必须把课程实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都反映到学生的最终成绩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也才能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入学的很少,学生一入学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想转专业、转系、退学等,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自然较差。此现象在开设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因此,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非常重要。“人类学”课程理论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学科,授课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一要注重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所有学科都遵循同样的科学原理,每一门学科是一种联系的知识体系,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学好了人类学对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极有利。二要注重人类学知识在现代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应用,尽可能地多举例子,让学生觉得人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学有关民族性、地方性的研究对于战争胜利的作用等。三是授课时要力求深入浅出,“人类学”课程中有太多复杂而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理论流派,讲课时笔者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高深的理论。四要将自身和系里其他老师的科研成果以及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大鸣.打牢基础提高素质学用结合——讲授“人类学概论”课程点滴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20).
  [2]厉华杰,童姗.强化“学生为本”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教育与科学,2010,(2).
  [3]苏德.文化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3).
  [4]徐杰舜,秦红增.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行腭帆间隙修整的改良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syndrome OSAHS)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2008年1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在胃肠道肿瘤术后肠外营养支持及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为78例胃肠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管术,给予肠外营养及化疗。结果:78例中成功7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分级及其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异常改变。方法:糖尿病眼OCT扫描后进行DME分级,后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分析一阶反应P1波振幅密度和潜伏期随DME
在分析莫尔条纹图像信息组成的基础上,针对原始莫尔条纹图案中背景光信息、有效莫尔条纹信息以及原始光栅信息的频率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种莫尔条纹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高斯低通滤波提取有效莫尔条纹信号,然后经过高低帽变换进行图像对比度增强,最后采用OTSU法进行图像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分割后的图案很好地保留了莫尔条纹的有效信息。
目的:评价日立7180E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模块测定K+,,Na+,Cl-离子的精密度、稳定性、线性和携带污染率。方法:采用日立公司配套试剂和病人血清,用该仪器测定K+,Na+,Cl-离子,对精密
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又培养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这无论对于学校、学生本人还是对于企业来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