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zhimin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经过学生自己准备并呈现的课。教学内容:《如梦令》《渔歌子》。课堂上,我则作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一分子。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讲台上则站着两位学生夏若凡和封秋锐。
  夏若凡开讲:“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词两首。”封秋锐财转身工工整整地板书了课题。
  接下来,夏若凡介绍了《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以及写作背景,那自信的样子一点不亚于真正的老师。
  下面是小老师请同学把课文读一下,并煞有介事地纠正了容易读错的字音。至此,大家都很专注。
  小老师继续讲课:“下面谁有不懂的问题要问?”冷了一会场,小夏老师开口:“请大家给点面子啊!”随着一阵哄堂大笑,教室后排平时不太爱听课的子行同学举起了手,开口道:“请问‘争渡’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教室里热闹起来,“‘青箬笠’是什么东西?”“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家把各种问题抛出来。小老师带着大家一一讨论——
  “‘争渡’是什么意思,我说不准,谁来说说?”小老师竟然不会,台下的同学来了精神。
  “就是抢着划船!”
  “同意吗?”
  “我觉得有点不对劲,抢着划船,可见是不少人一起划船的,老师啊,不会是都迷路了吧?”教室里又一阵哄堂大笑。
  “是啊,谁知道原因的,帮帮忙!”小老师又向大家求救。
  大家兴致更高,一个同学起立抢着说:“我看应该是一个人,因为书上配的图画就只有李清照一个人。”
  “对呀,那一个人又在跟谁抢着划船呢?”
  “可能是因为喝醉了,感觉有水的声音以为有别人呢!”
  小老师无法定夺,向我询问:“柏老师,对不对呀?”
  他的“不懂就问”,又逗得大家大笑。
  我对他说:“你是老师你做主!不过我见过资料上说,古时候‘争’有时候与‘怎’是相通的,仅供参考。”
  “哦,我懂了!”一个学生恍然大悟,“这句诗应该是李清照想的,怎么办哪,怎么办哪,我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啊?’她一着急,就拼命地划船了。”
  大家对他的答案很赞同,觉得很有道理。至此,不到20分钟,同学的问题解答完毕。小老师宣布他们的课上完了,全班同学意犹未尽。
  按照常规课堂教学的程序看,也许以上迷你课堂是不完整的,但是,一个霸占着讲台20年的老教师。坐在台下很享受其乐融融的气氛,不禁想到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们说:“课堂上老师什么都会,问什么都难不倒,没意思!小老师和我们一样,我们都想难倒他们,回答问题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也不一定知道答案,就想看看他们怎么办!”
  平时光顾着一厢情愿地展示“横溢”的才华,以为学生会被自己精彩的表现吸引。学生的一番话点醒了我:课堂上,教师放低姿态应是第一步。
  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不是因为什么都知道,而是因为知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怎么去探究和解决。”于是我的课堂上,就有了:“今天,大家带来了哪些问题,需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这些问题老师暂时也没有深入思考,没有现成的答案,相信大家通过努力,能自己解决。”
  前不久,有幸与叶澜老师面对面,听她评课,其间她多次提到“真实课堂”“有效课堂”和“准备过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叶澜追求的真实课堂,肯定不是指不需要准备的课堂,相反,对于一堂课,很多内容准备一辈子都不为过。关键在于,教师在真实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否做到摆低姿态,似是无备而来,与学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在无痕中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这种大智若愚、藏智露拙的做法,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也是课堂教学“优”效的保障。
其他文献
一、有一根钓竿待你去交给    尽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把这个道理变成自己的理念,进而变成教学行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老师给了孩子很多的鱼,却没想到给他们一根钓竿。  在语文教学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从“自我中心”的倾向中走出来,适当淡化自身作为教育者的台前意识。决不搞个人独唱,决不去越俎代庖。要切实强化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地位,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
[教学现场]    2008年秋,我受邀担任一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委。  听课前我拿到日程表一看。在本次活动的12节语文课中,竟有3位老师同时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我猜想:3位老师都选了这一课,可能是因为好多课一些名教师、特级教师都上过了,大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次就选一个大家不怎么上的新课型,或许能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因此,我對这3节课也充满了期盼!  第一位老师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