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0927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生态学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视野。本文在解读大学文化内涵、教育生态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学校精气神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等作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大学文化 教育生态学 精气神文化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就负有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和使命。大学之大,不但在于大楼和大师,更在于一种无形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之基、发展之根、力量之源。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既是社会选择、传承文化的专门场所,又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之大,关键在于其文化之大。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它具有文化的共性,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又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价值认同。
  大学文化从文化形态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一是包括学校教学、科研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二是学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三是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大学精神。这三个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互为影响,共同作用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对外形成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则影响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1]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的文化意识和大学精神与世界先进的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受大学扩招和外延式发展的影响,大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较多,建新校区、盖大楼、购买仪器设备、添置图书资料等等,相对忽视了大学校园文化、大学观念以及大学精神的建设与培育。其次,在大学的管理环境上,注重制度管理,多了一些社会行政机构的共性,缺乏文化管理的理念,相对少一点文化自觉、文化蕴涵。第三,我们对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不够。一方面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练、研讨重视不足,导致不能科学凝练学校特有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对学校现有的精神文化宣传不到位,导致社会认同感差,在师生和社会中没有引起广泛的共识。新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存发展、办出特色和获得声誉的根本,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校本特色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教育生态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生态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最早提出的,指教育应该按照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生态位与生态圈等原理与机制,应用到教育领域,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大学文化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特定的文化载体(群落)和环境条件。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即教育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原理,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实现和保持大学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其基本内容和要求应包括:
  1、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衡量大学文化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的平衡;二是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功能的平衡;三是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倘若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就会导致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失衡。
  2、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在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内部或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层次结构或同一层次的不同院校间,都存在着竞争。竞争的结果会导致教育资源流向办学理念先进、知识创新能力强、办学质量和效益好的院系或学校,在体现教育投资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优胜劣汰、协同进化的现象。
  3、生态位与生态圈。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占据的位置,我们将其称为生態位。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赖于建立高等教育生态圈的人才流、能量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精气神”文化建设
  
  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这一概念,是学校在新世纪之初提出来的,其时是基于对校情的摸查与认识、基于对现实困难与挑战的分析、基于对未来发展的筹划与愿景而举起的一面精神旗帜。简言之,就是“师院人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总结赣南师院的历史、又应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去开创赣南师院的未来”而作出的深度思考。从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到精气神文化,是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如果说把精气神文化看成是我校的大学文化,那么,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就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大学精神,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而精气神文化不仅应包括精神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延续。精气神文化是经过几代师院人立足赣南老区,根植客家摇篮,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大学文化。师院“九五”以来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她的生命力所在。同时,她在广大师生和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随着生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研究和建设的重点,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流。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精气神文化建设,提高其适应力和时代精神,我们应该用教育生态化的观念和思维来理解和指导精气神文化建设,从而赋予其更深的内涵,使大学校园受到良好的“文化生态气候的湿润”。
  1、用教育生态理念分析精气神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和号召力。
  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是精气神文化的核心。深刻理解和把握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的内涵是全体教职员工自觉践行和维护精气神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内涵已提炼为: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追求卓越。这24个字内涵丰富,同时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其中创业、奋斗、卓越是三个关键词。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精气神”的文化内涵高度体现了生态文化平衡的观点,遵循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生态发展动态平衡的规律。首先,“多谋思变”体现了在面对学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时,主动积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与措施的理念。其次,“创业、奋斗、不息、开拓”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相互碰撞、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同心”体现和谐,“艰苦”体现风格,“自强”体现目标,“开拓”体现发展。第三,“追求卓越”体现学校事业在竞争、碰撞以及优胜劣汰后达到新的发展阶段与起点。因此,精气神文化是一种不断提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发展提升的大学文化。在精气神文化的感召下,全校师生人人能各展其能、人人能提升自我、人人能成长发展。这样,大家对精气神文化的认同感会不断增强,就会自觉带头和践行精气神文化,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社会支持。
  2、用教育生态原理指引精气神文化“源”和“流”建设,进一步促使文化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精气神文化建设有两个极点,也是两个关键点,即精气神文化的“源”和“流”。“源”是指精气神文化来自何方,源头在哪里。“流”是指精气神文化流向何处,成效在哪些方面体现。在教育生态学中,“源”和“流”称之为生态圈的起点和终点(新的起点)。首先,精气神文化源自生活、源自实践、源自全体师生,是几代师院人立足赣南老区,根植客家摇篮,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边奋斗边总结,边总结边实践,边实践边提高形成的具有师院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精气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把它与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与师院人创业、奋斗、自我实现结合起来,与当地地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让源头常有活水来,从而保持精气神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其次,精气神文化流向生活、流向社会、流向师生,在学校的老师、学生、管理者、校友身上打下精气神文化的烙印,这也是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在老师中多倡导“精气神”,在学生中多学习“精气神”,在校友中多弘扬“精气神”,在社会上多宣传“精气神”,使精气神文化成为学校、当地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和“流”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促使精气神文化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精气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保持其旺盛的活力,真正做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还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精气神文化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精气神文化研究要进一步深入,精气神文化宣传要进一步拓宽,精气神文化经验要进一步总结;精气神文化进教材、进寝室、进头脑要扎实推进,精气神文化出校园、出成果、见成效要持之以恒。
  3、用教育生态理论抓好精气神文化三个层面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的执行力和实效性。
  前面提到,大学文化从文化形态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精气神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关键,但也离不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为,物质文化是精气神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是精气神文化的体现,精神文化是精气神文化的实质。因此,要统筹协调三种文化形态的建设,提高其执行力和实效性。其中,建设生态化校园、推行人性化管理、建设精神家园是抓好精气神文化三个层面建设的重点。
  一要着力建设好生态化校园。生态校园能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师生情操,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要体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校园绿化要实行校园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加强校园各绿化区域之间的连通性,根据校园区域的功能特点尽量实行乔、灌、草立体配置,丰富物种多样性。尽量避免树种单一,层次简单,景观单调的状况,发挥校园森林群落的最大生态效益。其次,有条件的学校校园内实现污水处理循环使用,这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另外,校园建筑物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物的科学采光,垃圾分类和无公害处理,充分利用太阳能等都是生态校园建设中很重要的内容。[3]
  二要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学校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性化管理,做好文化管理、知识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精气神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大学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以构建和谐校园、激励团队精神为目标,建立与大学相匹配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做到考虑学生多一点、照顾教师多一点、方便群众多一点;在管理过程中,要以教师、学生为中心,做到管理以他们为中心,服务以他们为重点,多一份关爱,多一点宽容;在具体操作中,对师生要办的事情,要做到现场能办的立即办,稍后能办的提前办,不能办的做好解释工作。
  三要重点建设好文化家园。办大学实质上就是办文化氛围,或办文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建设好文化家园。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种“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大学的全部工作就是调整好这个泡菜水,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学术、学习、教学、科研生态,建设好文化家园,让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创新,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文化家园的环境和氛围对师生的影響是潜移默化的,在一个群体中他们是互相影响,可以导致同化的力量。一个人长期置身于一个群体,耳濡目染、日久天长,就会熏陶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吴鼎福,储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5.
  [3]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其他文献
[摘 要] 建国后,我国实施了近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该战略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巩固国防、平衡内地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平衡发展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并被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所取代。本文以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为研究时限,对平衡发展战略向1981-1985年期间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1986-1992年期间实施的三
期刊
我的博士生导师、敬爱的彭明先生驾鹤西去已整整一年了。这里,笔者仅对先生最后13年做片断回忆,撰文纪念,以表哀思。    从“13年”说起    我之所以把对先生的追忆限定在“最后13年”,是因为在先生生前80岁寿诞时,我曾以《严谨的导师,宽厚的长辈——我心目中的彭明先生》为题撰文,文中又分别以“相知·相识·相随”、“严谨·严格·严肃”、“爱人·爱生·爱好”为目,以近万字的篇幅,记述了我从1982年
期刊
1955年国庆阅兵:人民解放军将士换了新装    1955年国庆阅兵,是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第一次阅兵。  受阅部队指战员军容焕然一新。他们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带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刚授衔的元帅和大将等,在阅兵结束后,兴致很高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这些照片现在成为开国将帅们着新军装为数不多的珍贵图片,有的还成了将帅们的标准照,照片上他们个个露出会心的微笑。    19
期刊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的主张及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均被无理拒绝,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而北京政府却屈服于列强的压力,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余人聚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和"还我青岛"等口号,强烈要
期刊
地委书记一锤定音:“这个人民公社就叫太阳升人民公社吧”    1958年,“大跃进”的滚滚热潮席卷着整个中国大地。人们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激发下,衍生出前所未有的工作和生产热情,积极探索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在旧社会深受剥削和压迫,新社会分了田翻了身的广大农民,在党的带领下从结合成互助组到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接着参加高级社,满腔热情地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到1958年7月,地处江
期刊
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并同吴伯雄举行会谈。胡锦涛回顾了两岸关系一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重要意见。  第一,关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去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
期刊
今年5月22日,是解放南昌6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笔者撰文缅怀曾经为南昌市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同志。  前几年,笔者曾经采访过南昌县莲塘镇退休工人伍云辉,在南昌解放时,他曾经同他父亲伍良金等12名船工一道帮助解放军渡过抚河。伍良金是南昌县武阳镇辟邪村人,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农忙时参加农业劳动,农闲时和儿子伍云辉一道在武阳渡口过渡赚钱养家糊口。  1949年4月,陈赓兵团原任务是占领和接管南京。刘伯承、
期刊
[摘 要]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研究,它们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党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这些调查对当时粤闽赣边区的社会文化进行了很全面的记录和精辟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村调查 《寻乌调查》     一、引言    毛泽东认为:“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为解决土地革命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大量
期刊
在人民共和国6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在华夏儿女企盼建国60年国庆大阅兵之时,笔者有幸再次走访了我们的老首长、老领导——1949年开国大典时我军受阅骑兵部队掌旗手、原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李正忠中将。  往事如烟,半个多世纪峥嵘岁月的许多往事在李老记忆中已逐渐淡忘,但一提起永载史册的开国盛典,谈及自己高挚军旗接受毛泽东等开国元勋检阅之事,老人却记忆犹新,以无法抑制的激动情怀将那永生难忘的一幕幕娓娓道来。  
期刊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迈出富民兴赣新步伐之际,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隆重召开了,这对于进一步深化井冈山精神研究宣传工作、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努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学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井冈山精神研究会是我省从事党的理论和革命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