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晋代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用诗作向世人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只有付出劳动努力耕种才能经营自己的衣食。这也反映出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经历了几千年发展,诞生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其中“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它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以及田间节水技术。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由于灌溉渠道在输水过程中只有一部分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到田间为作物利用,而另一部分水量却从渠底、渠坡的土壤孔隙中渗漏到沿渠的土壤中,不能进入农田为作物利用(一般情况下,无节水技术措施的土渠渗漏损失占总引水量的 30%~50%)。所以,渠道防渗工程技术就是为减少渠床土壤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渠道防渗适用于所有的灌溉土渠,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指由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简称为低压管灌。是指通过一定的压力,将灌溉水由分水设施输送到田间,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管道一般在低压状态下运行,常用的管材有塑料硬管、混凝土管等。其特点是出水口流量大,出水口所需压力较低,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同时具有节水、省地、节能、增产、省工省时、适应性强等优点。
田间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主要分为垄膜沟灌、畦灌、滴灌、小管出流灌溉和微喷灌等,就是使灌溉水进入农田后,通过采用良好的灌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灌溉技术。好的田间灌水技术不仅灌水均匀,而且节水、节能、省工,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物理化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另外,我国不同地区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也不相同,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我国西部许多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灌溉用水浪费等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黄河中上游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暴雨或雷阵雨多出现在夏季,对土壤的补给水量很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因此,黄河中上游地区应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山丘贫水区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外,应主要发展集雨微灌技术。内陆区包括新疆、青海两省,该区干旱少雨,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内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适合瓜果、粮、棉等作物生长,但是因蒸发量明显大于降水量,因此该地区的节水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桂、湘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温夏热,湿润多雨,光照充足,水资源较丰富,但该区降水分布不均、灌溉工程配套差、供水能力不足也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所以桂、湘地区的节水灌溉大多以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为主。同属亚热带气候的西南地区,光、热、水资源充足,但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土壤的保肥能力差,干旱就成为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该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应以喷灌、微灌以及渠道防渗为主。
华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之首,但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频繁,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华北地区目前多为井灌区,其节水技术模式是基于区域持续性潜在水资源,以供定需、合理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冬春高耗水型作物,建立区域适水型节水农业结构,集成以低压输水、畦灌、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秸秆覆盖等经济实用型技术为主体的良田综合节水灌溉模式,最大限度、合理高效地利用地下水、科学地调控土壤水,从而实现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利用率与产出效益。
华东地区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较为发达,但水资源极为紧缺,人均占有量仅为 33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6。由于当地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初步改造的节水工程面积仅占全省灌溉总面积的 30%,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成为山东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山东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如雨水集流及配套的灌溉技术、劣质水利用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互补技术和储水灌溉技术。(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膜上灌技术、抗旱点浇技术和沟畦灌技术。(三)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如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和化学制剂节水。(四)节水管理技术。如改进和完酱灌溉制度,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灌区配水系统水的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资源日趋紧张,解决我国农业用水危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继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虽然我国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多达数十种,但其中有些节水灌溉技术还不够成熟,有些则没有被合理利用。因此,进一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理、科学地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以及田间节水技术。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由于灌溉渠道在输水过程中只有一部分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到田间为作物利用,而另一部分水量却从渠底、渠坡的土壤孔隙中渗漏到沿渠的土壤中,不能进入农田为作物利用(一般情况下,无节水技术措施的土渠渗漏损失占总引水量的 30%~50%)。所以,渠道防渗工程技术就是为减少渠床土壤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渠道防渗适用于所有的灌溉土渠,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指由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简称为低压管灌。是指通过一定的压力,将灌溉水由分水设施输送到田间,避免了输水过程中水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管道一般在低压状态下运行,常用的管材有塑料硬管、混凝土管等。其特点是出水口流量大,出水口所需压力较低,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同时具有节水、省地、节能、增产、省工省时、适应性强等优点。
田间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主要分为垄膜沟灌、畦灌、滴灌、小管出流灌溉和微喷灌等,就是使灌溉水进入农田后,通过采用良好的灌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灌溉技术。好的田间灌水技术不仅灌水均匀,而且节水、节能、省工,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物理化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另外,我国不同地区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也不相同,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我国西部许多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灌溉用水浪费等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黄河中上游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暴雨或雷阵雨多出现在夏季,对土壤的补给水量很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因此,黄河中上游地区应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山丘贫水区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外,应主要发展集雨微灌技术。内陆区包括新疆、青海两省,该区干旱少雨,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内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适合瓜果、粮、棉等作物生长,但是因蒸发量明显大于降水量,因此该地区的节水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桂、湘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温夏热,湿润多雨,光照充足,水资源较丰富,但该区降水分布不均、灌溉工程配套差、供水能力不足也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所以桂、湘地区的节水灌溉大多以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为主。同属亚热带气候的西南地区,光、热、水资源充足,但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土壤的保肥能力差,干旱就成为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该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应以喷灌、微灌以及渠道防渗为主。
华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之首,但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频繁,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华北地区目前多为井灌区,其节水技术模式是基于区域持续性潜在水资源,以供定需、合理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冬春高耗水型作物,建立区域适水型节水农业结构,集成以低压输水、畦灌、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秸秆覆盖等经济实用型技术为主体的良田综合节水灌溉模式,最大限度、合理高效地利用地下水、科学地调控土壤水,从而实现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利用率与产出效益。
华东地区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较为发达,但水资源极为紧缺,人均占有量仅为 33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6。由于当地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初步改造的节水工程面积仅占全省灌溉总面积的 30%,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成为山东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山东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如雨水集流及配套的灌溉技术、劣质水利用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互补技术和储水灌溉技术。(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膜上灌技术、抗旱点浇技术和沟畦灌技术。(三)农业耕作栽培节水技术。如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和化学制剂节水。(四)节水管理技术。如改进和完酱灌溉制度,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灌区配水系统水的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资源日趋紧张,解决我国农业用水危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继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虽然我国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多达数十种,但其中有些节水灌溉技术还不够成熟,有些则没有被合理利用。因此,进一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理、科学地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