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们还说:先做人,后读书。可见,在教育中,我们的德育教育是多么重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也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如果教学中我们只注重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及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德育教育。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海伦凯勒》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同学们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这位女性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像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及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德育教育。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海伦凯勒》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同学们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这位女性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像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