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初步探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通过对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立足本地教学实际,从精选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适应性的林业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森林环境;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65-02
  《森林环境》是高职营林类专业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朱丽清,2010)[1]。它主要以人类与森林环境的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应用环境学、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森林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替规律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预测、调控、管理、利用和改造森林环境服务,为使人类与森林环境协调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一定的理论教学,为企业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能型人才(黄丽萍,2013)[2]。然而,从目前森林环境课程教学形式设置上来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刘波等,2015)[3]。因而,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次探讨适合新形势下的营林类专业森林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1 当前高职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指导教材 森林环境课程的研究对象从森林生物各类群和森林环境要素,到森林环境因子的测定、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再到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都对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中,尚未编写系统性强、教学目的明确的实践指导书,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对森林环境实践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和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实践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和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由任课教师准备材料和器材,安排好实践程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实践内容,按部就班地根据操作步骤进行实习,因而阻碍了学生的思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森林环境》的现用教材大多选用的是由毛芳芳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森林环境》的3个组成部分中,森林生态学是核心内容(孟树标,2007)[4],学生对生态过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物群落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实地观测(赵灿灿和李英,2016)[5],而生物群落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教材中对宁夏地区的案例缺乏针对性的介绍。在给学生讲授时,学生会觉得森林生态学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4 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学时偏少 目前,不同高职院校森林环境实践类课程开课学期及开课学时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多数院校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广域的,而研究其动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需要的特定季节,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的,若将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拉长,却又无法和课程教学相匹配,继而导致了森林环境实践性课程上课时间不够灵活,甚至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第二,森林环境课程需要大量的野外观测,对观测地的群落构成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满足于上述条件的区域多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或特定区域,大多距离学校较远,往返不便,因而导致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在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第三,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野外实习环节均需要经费的支撑,而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经费很紧张,再加上实习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能缩减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内容,致使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学时偏少,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涉入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往往只停留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表面观察上,缺乏深入比较、分析和对课程整体性把握。
  2 开展高职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立足本地,编写“森林环境”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信息材料,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实践指导教材。高职营林类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具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实践的内容、操作方法也大不相同(朱丽清等,2011)[6]。根据课程能力目标要求,保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立足本地特征和林业生产实际,通过合理的取舍、补充、简化与重组等,编写突出地方性和实用性的实验实训指导书,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由一对多的填鸭式单向指导向学生和教师合作研究的互动式教学指导转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分工,完成信息收集,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符合实践目标的实施方案;项目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项目开展情况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互动交流,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
  2.3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因各学院所处地理位置及实习地点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应因地制宜地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内容的设计要突出本地区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特征,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生物群落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宁夏地区特点,我院将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风景区设为实习地点对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观测,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常见乔灌木种类、观察旅游干扰对六盘山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因地制宜地拓展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
  2.4.1 挖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实践 为提高“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我院校园植物200多种,在讲授“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关系”时,可利用校园植物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现场学习紫叶矮樱、碧桃、暴马丁香、白桦、樟子松、臭椿、红瑞木、油松、珍珠梅、榆叶梅等植物的形态和生态习性,对阳生叶和阴生叶的结构特征进行区分。现场教学的授课方式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2.4.2 整合营林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依据营林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可结合《森林植物学》野外实习机会进行森林环境课程的专业实习。在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野外样方的调查掌握“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群落结构特征”、“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等重要知识点。2个课程教学实习结合进行,大大缩减实习成本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森林环境”课程是营林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营林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林业技术相关工作均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森林环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随着林业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特色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清.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74-12275.
  [2]黄丽萍.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2):66-68.
  [3]刘波,盛名,叶琳琳,等.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5(5):138-139.
  [4]孟树标.《园林植物环境》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77-78.
  [5]赵灿灿,李英.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36-137.
  [6]朱丽清,刘德源,苏付保,等.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2011,39(13):8170-8172.
其他文献
摘 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自考植物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性。该文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了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48-0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自考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
摘 要:该研究于2016年在江西省永新县开展了现代农业晚稻新品种展示试验,共安排了吉雅占、泰优398、天优湘99等17个晚稻品种,以五优308作早熟组对照、以天优华占作中迟熟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早丰优华占、五优61、五优华占、科优6418、吉优雅占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晚稻;新品种;展示试验;永新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该文通过对佳林公司森林资源外业综合调查成果的林地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对各个小班立地指数与林地质量因子的调查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佳林公司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的立地指数模型,旨在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林地质量;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95-03  Abstract:Based on res
摘 要: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剂量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拌种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综合考虑价格等因素,正常年份推荐单季中籼稻使用50%吡蚜酮WG 拌种剂量为75g/100kg种子(有效成分),种子催芽至露白时按每100kg种子2 500mL用水量稀释药液拌种,能有效控制秧田期稻飞虱的为害。  关键词:稻飞虱;50%吡蚜酮WG;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
【目的】鉴定粗山羊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其抗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方法】用离体叶段鉴定和田间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38份粗山羊草进行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践能力及钻研能力。该文就皖西学院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项目研究时间较少,实验室管理混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见解和建议:设立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建立有效途径吸引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探索,系统优化生物类专业大学
摘 要: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通过对阳江市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扶持培育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强防治指导、加强技术培训等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水稻;植保;统防统治;对策;阳江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99-02  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摘要:该文介绍了广德县集体天然林资源现状,天然林保护的成果,指出了天然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集体天然林保护的对策,以促进集体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德县;集体天然林;保护网络;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实施天然林保护是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工作,2014年广德县启动了广德县森林生态保护小区建设,将全县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