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动物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之子,人不可能离开动物而生存。如果鸟类灭绝了,人也会走上绝路
湖南省境内有两条千年鸟道。鸟道随山脉走向而行,分为东部的罗霄山脉,和西部的雪峰山脉两条。每年秋天,来自西伯利亚、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等地的候鸟,便经这两条鸟道,飞往温暖的南方。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小村三面环山,因常见候鸟,故而得名)位于千年鸟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一吨。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总工程师宋慧刚说:“湖南这条迁徙路线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如果按每天1吨捕杀的话,差不多就是一万只野生鸟。”
鸟类对人类的贡献
英国的拉夫洛克(J. Lovelock)提出的“盖娅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细菌、原生生物、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真菌和植物是在一个系统里和谐发展,生物、岩石、空气和水之间以微妙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了环境的稳定。如果一种动物,如鸟类灭绝和濒临灭绝,人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人类的好日子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鸟儿能消灭害虫,保护粮食;鸟儿不仅能维护生物多样性,而且能维护生态的平衡;鸟儿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例如,可以为人类提供仿生学的丰富内容;鸟儿同时是监测环境的有力工具;此外,鸟儿在地震预测和生物遗传方面,也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鸟类的直接利用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之便。
鸟儿在仿生学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人类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启发人们防御疾病的思路和增强人们的治病防病能力。海鸟眼睛附近有一条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如果模仿这一功能,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以解决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短缺。
至于环境监测,鸟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鸟类特别是小鸟对污染物质非常敏感,它们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就会在鸟类体内富集,通过收集鸟类胃容物的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当然,直接利用鸟类是指有序而理性地利用鸟类,而不是残忍地滥杀。例如,对鸟儿可以分为多种。一是狩猎禽,包括野生的鸭类和鸡类,其肉可食,羽毛可做羽扇、头饰、羽绒服、羽绒被等,只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就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再生的重要资源。
吃野禽潜伏的疾病
人们捕杀鸟类首先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和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不过,这样的饮食方式常常也潜伏着种种危害,通过饮食和野鸟的亲密接触,一些疾病会传播到人类。今天,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流感,而流感通过野禽和家禽类的传播又得名为禽流感,并且对人类有致命性。禽流感的起因在于,每隔几十年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重要蛋白质会发生重大抗原变化,由此引起流感传播。传播的过程包括不同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野鸟等禽类中流感病毒种类最多,猪则是传播过程中的下一个接力者和载体,通过猪可把新的流感病毒传播到人。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猪型(H1N1)和禽H2N2及H3N2流感病毒能分别从猪和禽传给人并引起发病。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就是明显的教训。不过,在工业化时代,吃野鸟引发的疾病远非禽流感,而是隐含着其他疾病的风险。
不过,最大的隐患是,随着工业污染的普遍蔓延和加剧,环境中的多种毒素会蓄积在野禽体内,致使人慢性中毒。这种中毒主要是因为生物放大作用而产生。生物放大作用指的是一些对人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杀虫剂,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
在自然环境的生态食物链中,野禽,尤其是水禽是人以外的较高级生物,它们所食用的是已经饱含各种有毒物质的鱼类。这些水禽类当然包括天鹅类(如白天鹅、灰天鹅、黑天鹅等)、鹤类(如丹顶鹤)、鹭类(如白鹭、苍鹭)以及野鸭等。实验表明,有毒的汞、镉和有机氯杀虫剂狄氏剂等在鳝鱼、苍鹭、天鹅等水生物和水鸟类中的富集作用是最大的。人如果食用这两种食物,就会变成有毒物质的终端和最大富集者,中毒和造成疾病在所难免。
鸟亡了,人的生路也断了
人、动物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之子,人不可能离开动物而生存。如果鸟类灭绝了,人也会走上绝路。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1/8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鱼类、贝类和甲壳纲动物濒临灭绝的数量达2/3,比如2/3的海龟和陆龟可能在20年内灭绝。
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不过,伴随着鸟类的消失,人类也会付出代价。因为,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的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拮据。
例如,即便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也需要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今天,鸡、鸭、鹅、鸽子、鹌鹑等,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蛋白质。但是,这些家禽都是由野禽驯化而来的,家鸡的祖先是原鸡,家鸭的祖先是绿头鸭,家鹅的祖先是大雁。因此,今天可利用野鸟来不断改良家禽的品种。
鸟儿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正如人和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每个人的体内有100万亿个小生命(微生物)在与我们共存,这就形成了我们与微生物共存的关系。在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中,人们会不得病或少得病。而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爱护和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法规保护鸟儿。世界许多国家不仅为保护鸟儿选出了自己国家的国鸟,而且国际上已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如《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对于鸟儿保护和研究,国际上也相继成立了许多学术性组织,如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水禽研究总局”(IWRB)、“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CBP)以及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以求通过对鸟儿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鸟儿。
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湖南省境内有两条千年鸟道。鸟道随山脉走向而行,分为东部的罗霄山脉,和西部的雪峰山脉两条。每年秋天,来自西伯利亚、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等地的候鸟,便经这两条鸟道,飞往温暖的南方。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小村三面环山,因常见候鸟,故而得名)位于千年鸟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一吨。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总工程师宋慧刚说:“湖南这条迁徙路线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如果按每天1吨捕杀的话,差不多就是一万只野生鸟。”
鸟类对人类的贡献
英国的拉夫洛克(J. Lovelock)提出的“盖娅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细菌、原生生物、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真菌和植物是在一个系统里和谐发展,生物、岩石、空气和水之间以微妙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了环境的稳定。如果一种动物,如鸟类灭绝和濒临灭绝,人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人类的好日子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鸟儿能消灭害虫,保护粮食;鸟儿不仅能维护生物多样性,而且能维护生态的平衡;鸟儿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例如,可以为人类提供仿生学的丰富内容;鸟儿同时是监测环境的有力工具;此外,鸟儿在地震预测和生物遗传方面,也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鸟类的直接利用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之便。
鸟儿在仿生学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人类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启发人们防御疾病的思路和增强人们的治病防病能力。海鸟眼睛附近有一条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如果模仿这一功能,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以解决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短缺。
至于环境监测,鸟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鸟类特别是小鸟对污染物质非常敏感,它们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就会在鸟类体内富集,通过收集鸟类胃容物的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当然,直接利用鸟类是指有序而理性地利用鸟类,而不是残忍地滥杀。例如,对鸟儿可以分为多种。一是狩猎禽,包括野生的鸭类和鸡类,其肉可食,羽毛可做羽扇、头饰、羽绒服、羽绒被等,只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就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再生的重要资源。
吃野禽潜伏的疾病
人们捕杀鸟类首先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和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不过,这样的饮食方式常常也潜伏着种种危害,通过饮食和野鸟的亲密接触,一些疾病会传播到人类。今天,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流感,而流感通过野禽和家禽类的传播又得名为禽流感,并且对人类有致命性。禽流感的起因在于,每隔几十年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重要蛋白质会发生重大抗原变化,由此引起流感传播。传播的过程包括不同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野鸟等禽类中流感病毒种类最多,猪则是传播过程中的下一个接力者和载体,通过猪可把新的流感病毒传播到人。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猪型(H1N1)和禽H2N2及H3N2流感病毒能分别从猪和禽传给人并引起发病。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就是明显的教训。不过,在工业化时代,吃野鸟引发的疾病远非禽流感,而是隐含着其他疾病的风险。
不过,最大的隐患是,随着工业污染的普遍蔓延和加剧,环境中的多种毒素会蓄积在野禽体内,致使人慢性中毒。这种中毒主要是因为生物放大作用而产生。生物放大作用指的是一些对人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杀虫剂,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
在自然环境的生态食物链中,野禽,尤其是水禽是人以外的较高级生物,它们所食用的是已经饱含各种有毒物质的鱼类。这些水禽类当然包括天鹅类(如白天鹅、灰天鹅、黑天鹅等)、鹤类(如丹顶鹤)、鹭类(如白鹭、苍鹭)以及野鸭等。实验表明,有毒的汞、镉和有机氯杀虫剂狄氏剂等在鳝鱼、苍鹭、天鹅等水生物和水鸟类中的富集作用是最大的。人如果食用这两种食物,就会变成有毒物质的终端和最大富集者,中毒和造成疾病在所难免。
鸟亡了,人的生路也断了
人、动物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之子,人不可能离开动物而生存。如果鸟类灭绝了,人也会走上绝路。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1/8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鱼类、贝类和甲壳纲动物濒临灭绝的数量达2/3,比如2/3的海龟和陆龟可能在20年内灭绝。
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不过,伴随着鸟类的消失,人类也会付出代价。因为,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的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拮据。
例如,即便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也需要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今天,鸡、鸭、鹅、鸽子、鹌鹑等,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蛋白质。但是,这些家禽都是由野禽驯化而来的,家鸡的祖先是原鸡,家鸭的祖先是绿头鸭,家鹅的祖先是大雁。因此,今天可利用野鸟来不断改良家禽的品种。
鸟儿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正如人和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每个人的体内有100万亿个小生命(微生物)在与我们共存,这就形成了我们与微生物共存的关系。在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中,人们会不得病或少得病。而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爱护和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法规保护鸟儿。世界许多国家不仅为保护鸟儿选出了自己国家的国鸟,而且国际上已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如《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对于鸟儿保护和研究,国际上也相继成立了许多学术性组织,如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水禽研究总局”(IWRB)、“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CBP)以及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以求通过对鸟儿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鸟儿。
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