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以其语言精练、语意含蓄、节奏明快、意蕴丰富、跳跃性强而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语文课程标准》就7—9年级阅读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协调学生的手脑眼耳鼻,让学生去感悟诗词的“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领略到诗词的另一番风景。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音韵美
古典诗歌深受学生喜爱,主要是在于语言的音乐性 。语言本身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有抑扬顿挫的。刘勰说:“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一是听读,感受诗的内容和旋律。教师可放录音或示范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二是吟读,掌握诗的节奏。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是诵读,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十分重视吟诵对于学习诗词的作用。通过吟诵,才能让作者感情涌进学生的心田。这样,学生在学诗当中,既获得美感,又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记住一些诗词的节奏类型。四是析读,品味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平淡,或欢快,或悲伤……五是背诵,采用多种形式竞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记忆力得到强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吟诵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以为历代文学精华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
只有大胆大声地进行诵读,才能体味到那种特殊的音韵美,才能领略到作品蕴涵的精神和风采,感知诗词人高低起伏的情感脉动和灵魂深处的悸动、悲喜。学生诵读诗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抒情的过程、静心的过程和审美的过程。静心潜心的诵读,诗词的清香味才会飘忽而至,扑面而来,怡人性情,沁人心脾。
因此,诵读成了打开文学大门的金钥匙,是踱步诗词殿堂的敲门砖,是语文课堂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是教师时刻抓牢的一条教学生命主线。新课标尤其强调“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诗歌语言,又不同于科学语言严谨,它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这种感性的审美特征,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审美体验中,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的驾驭母语的能力。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读《〈论语〉六则》,学生们俨然一位老先生,一个个摇头晃脑,语速有快有慢,语调有抑有扬,语音有短有长,大有孔子老先生在谆谆教诲之韵味。
融情于诗词的指导诵读,让学生感受到了难以言状的音韵美,领略到了词的丰富内涵,激活了学生浓厚的朗读欲望,到达了当堂背诵、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二、在诵读中欣赏诗词的形象美
我们知道诗歌贵在于形象,诗人通过形象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表达单靠文字本身难以表达的特殊的、复杂的思想情感。这正是有些词句合在一起就是诗,而有些词句合在一起就不能成为诗的原因。形象的使用是很微妙的,它所表达的思想情绪往往是朦胧的、模糊的,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我们只是死抠字词,就很难读懂一首诗。只有突破词句的表层,触摸那丰富的形象,不仅是个别形象,还有那由个别形象所构成的总体形象,才能走进那美妙的诗境当中去。
诗句“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竹外桃花三两枝”、“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显示的是自然美;“小园香径独徘徊”、“相逢何必曾相识”所显示的则是社会美。 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诗句中隐含的形象,从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内涵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在诵读中构造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的最高艺术境界就在于创设出深邃丰富而意味悠远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代诗词中,诗人常把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怀融注于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画面中,从而创设出深邃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披文入情,诗歌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美便得以突现。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机会去构造诗词的风景、情景和意境,让学生体悟诗词中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意会言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诗词搭建的特质舞台,可以不附带任何条件地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独特的视角、灵性的智慧和生花的妙笔把诗词“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句中的“阔”、“悬”、“生”、“入”均是关键字,只有分析好这几个字,全诗的意蕴才能把握住,诗的境界才能显现。这种鉴赏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感受诗词意境美的过程,也是一次咀嚼消化吸收再释放的过程,更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默契相通的对话,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领域方面的再创活动。此时写就的文字,应是激情亢奋的文字;此时的文章也应是情辞并兼的美文。
诗词教学,必须通过有声的诵读深入到诗词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悟感受和再造活动,重视学生内在精神的呵护和培养,细心地捕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想象空间,在语文课堂上本色而自然地散发出浓郁芬芳的“语文味”。
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学 (222200)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音韵美
古典诗歌深受学生喜爱,主要是在于语言的音乐性 。语言本身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有抑扬顿挫的。刘勰说:“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一是听读,感受诗的内容和旋律。教师可放录音或示范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二是吟读,掌握诗的节奏。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是诵读,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十分重视吟诵对于学习诗词的作用。通过吟诵,才能让作者感情涌进学生的心田。这样,学生在学诗当中,既获得美感,又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记住一些诗词的节奏类型。四是析读,品味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平淡,或欢快,或悲伤……五是背诵,采用多种形式竞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记忆力得到强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吟诵之功。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以为历代文学精华要“朝夕讽咏以为之本”,“皆须熟读”,“枕籍观之”,这样,“久之自然妙入”。
只有大胆大声地进行诵读,才能体味到那种特殊的音韵美,才能领略到作品蕴涵的精神和风采,感知诗词人高低起伏的情感脉动和灵魂深处的悸动、悲喜。学生诵读诗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抒情的过程、静心的过程和审美的过程。静心潜心的诵读,诗词的清香味才会飘忽而至,扑面而来,怡人性情,沁人心脾。
因此,诵读成了打开文学大门的金钥匙,是踱步诗词殿堂的敲门砖,是语文课堂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是教师时刻抓牢的一条教学生命主线。新课标尤其强调“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诗歌语言,又不同于科学语言严谨,它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这种感性的审美特征,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审美体验中,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的驾驭母语的能力。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读《〈论语〉六则》,学生们俨然一位老先生,一个个摇头晃脑,语速有快有慢,语调有抑有扬,语音有短有长,大有孔子老先生在谆谆教诲之韵味。
融情于诗词的指导诵读,让学生感受到了难以言状的音韵美,领略到了词的丰富内涵,激活了学生浓厚的朗读欲望,到达了当堂背诵、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二、在诵读中欣赏诗词的形象美
我们知道诗歌贵在于形象,诗人通过形象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表达单靠文字本身难以表达的特殊的、复杂的思想情感。这正是有些词句合在一起就是诗,而有些词句合在一起就不能成为诗的原因。形象的使用是很微妙的,它所表达的思想情绪往往是朦胧的、模糊的,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我们只是死抠字词,就很难读懂一首诗。只有突破词句的表层,触摸那丰富的形象,不仅是个别形象,还有那由个别形象所构成的总体形象,才能走进那美妙的诗境当中去。
诗句“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竹外桃花三两枝”、“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显示的是自然美;“小园香径独徘徊”、“相逢何必曾相识”所显示的则是社会美。 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诗句中隐含的形象,从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内涵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在诵读中构造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的最高艺术境界就在于创设出深邃丰富而意味悠远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代诗词中,诗人常把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怀融注于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画面中,从而创设出深邃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披文入情,诗歌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美便得以突现。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机会去构造诗词的风景、情景和意境,让学生体悟诗词中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意会言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诗词搭建的特质舞台,可以不附带任何条件地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独特的视角、灵性的智慧和生花的妙笔把诗词“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句中的“阔”、“悬”、“生”、“入”均是关键字,只有分析好这几个字,全诗的意蕴才能把握住,诗的境界才能显现。这种鉴赏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感受诗词意境美的过程,也是一次咀嚼消化吸收再释放的过程,更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默契相通的对话,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领域方面的再创活动。此时写就的文字,应是激情亢奋的文字;此时的文章也应是情辞并兼的美文。
诗词教学,必须通过有声的诵读深入到诗词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悟感受和再造活动,重视学生内在精神的呵护和培养,细心地捕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想象空间,在语文课堂上本色而自然地散发出浓郁芬芳的“语文味”。
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学 (2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