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农村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很多农林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但特色不同,因此如何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农业发展人才成为了众多农林院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2-2
0 前言
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人才的艰巨使命,其重心多为农业专门技能的培养、训练。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农业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虽然在我国很多农业高校都有开设,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西南大学等。本文拟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以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试图对农业院校如何克服自身局限,更好的办好这个专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农业人才。最近,四川农业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被评为了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如何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值得我们研究探索。
1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本专业在四川农业大学文理兼收,培养农村区域发展设计与规划,现代农业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备区域发展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设有生态农业专业硕士和博士点,本校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博士点,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相应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直接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保障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等单位从事农村发展规划、发展设计、生态农业建设与管理、农业推广、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项目管理等工作。
1.2 主要课程体系分析
主干学科主要分为:发展学、管理学和生态学。主要课程:农村发展学、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普通生态学、生态农业工程、农业推广学和农业信息技术。总学分为165,必修课学分126.5,选修课学分38.5,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如英语、体育、计算机占了27.5,实践教学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农业推广学、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生态农业工程共占了15。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
2 课程情况分析
2.1 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比较小
实践教学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农业推广学、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生态农业工程共15学分,只占总学分的9.09%,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表1 学分分配
课程性质 应修学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累计
必修 必修 16.5 16.5 23.5 17 19 10.5 8.5 0 111.5
专业方向 0 0 0 0 0 0 0 0 0
实践教学 4 0.5 0.5 0.75 0.75 1.5 1 6 15
选修 推荐选修课 23.5
全校公共选修课 6
专业段任意选修课 6
全校公共选读课 3
合计 165
2.2 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广度
相比之下具有本专业特色课程的深度学习还不够。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如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信息技术等只有52学分,这种设置不利于培养专业型人才,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竞争力减弱。
2.3 缺乏严格的课程评价体系
很多选修课的考查方式都不是很严格,没有要求闭卷考试,一般采用交课程报告的方式,于是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用心。
2.4 学生缺乏科学的选课指导,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同学较少
由于这个专业在四川农业大学是文理兼收,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理科性质的选修课较吃力,从而造成了选修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同学较多,这不利于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因为一时兴趣,或者考虑到这门课是否容易过、拿高分而选择它,在这种态度下的学习效果就更谈不上好了。
2.5 忽视教材的基石作用
一是选教材的教师可能并不从事该课程教学,所选教材有的篇幅和章节与培养目标脱节;二是由于考虑到经济原因,用学校自编的教材,如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
3 课程设置的建议
3.1 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手段,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实际上这个实验课表有安排却根本没有上。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训、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
3.2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加大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时,加强深度学习,同时辅以一些通俗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既学得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增长了见识,从而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与墨尔本模式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3.3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打造专业特色
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迎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区域农村的发展,依据区域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如成渝农村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4 贯穿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除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动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3.5 注重创新意识的训练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原则,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农村区域发展这个专业还很年轻,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及时分析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认清培养目标并准确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建立起弹性教学体制。师资的充实与提高、实验硬件条件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变、课程体制改革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选一些试点课程作为突破口,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广,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本科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OL].http://nxy.sicau.edu.cn/web/page/text/id/51.
[2]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08级学分信息表[OL].http://jiaowu.sicau.edu.cn/xuesheng/chengji/chengji/xuefen.asp.
[3] 张秀琴,李永军,刘云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0,(2):64.
[4] 王建梁,岳书杰.跨学科理念之下墨尔本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0,(2):144-145.
[5] 董毅.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蚌埠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45-46.
[6] 曹霞,金凌志,付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7.
[7] 郑成辉.本科高校中纺织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2):64.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2-2
0 前言
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人才的艰巨使命,其重心多为农业专门技能的培养、训练。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农业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虽然在我国很多农业高校都有开设,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西南大学等。本文拟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以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试图对农业院校如何克服自身局限,更好的办好这个专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农业人才。最近,四川农业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被评为了省级本科特色专业,如何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值得我们研究探索。
1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本专业在四川农业大学文理兼收,培养农村区域发展设计与规划,现代农业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备区域发展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设有生态农业专业硕士和博士点,本校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博士点,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相应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直接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保障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等单位从事农村发展规划、发展设计、生态农业建设与管理、农业推广、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项目管理等工作。
1.2 主要课程体系分析
主干学科主要分为:发展学、管理学和生态学。主要课程:农村发展学、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普通生态学、生态农业工程、农业推广学和农业信息技术。总学分为165,必修课学分126.5,选修课学分38.5,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如英语、体育、计算机占了27.5,实践教学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农业推广学、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生态农业工程共占了15。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
2 课程情况分析
2.1 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比较小
实践教学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农业推广学、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生态农业工程共15学分,只占总学分的9.09%,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表1 学分分配
课程性质 应修学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累计
必修 必修 16.5 16.5 23.5 17 19 10.5 8.5 0 111.5
专业方向 0 0 0 0 0 0 0 0 0
实践教学 4 0.5 0.5 0.75 0.75 1.5 1 6 15
选修 推荐选修课 23.5
全校公共选修课 6
专业段任意选修课 6
全校公共选读课 3
合计 165
2.2 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广度
相比之下具有本专业特色课程的深度学习还不够。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如农村发展规划、农业信息技术等只有52学分,这种设置不利于培养专业型人才,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竞争力减弱。
2.3 缺乏严格的课程评价体系
很多选修课的考查方式都不是很严格,没有要求闭卷考试,一般采用交课程报告的方式,于是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用心。
2.4 学生缺乏科学的选课指导,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同学较少
由于这个专业在四川农业大学是文理兼收,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对理科性质的选修课较吃力,从而造成了选修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同学较多,这不利于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因为一时兴趣,或者考虑到这门课是否容易过、拿高分而选择它,在这种态度下的学习效果就更谈不上好了。
2.5 忽视教材的基石作用
一是选教材的教师可能并不从事该课程教学,所选教材有的篇幅和章节与培养目标脱节;二是由于考虑到经济原因,用学校自编的教材,如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
3 课程设置的建议
3.1 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手段,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如农村发展综合实践,实际上这个实验课表有安排却根本没有上。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训、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
3.2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加大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时,加强深度学习,同时辅以一些通俗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既学得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增长了见识,从而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与墨尔本模式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3.3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打造专业特色
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迎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区域农村的发展,依据区域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如成渝农村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4 贯穿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除了给学生增加学习动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3.5 注重创新意识的训练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原则,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农村区域发展这个专业还很年轻,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及时分析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认清培养目标并准确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建立起弹性教学体制。师资的充实与提高、实验硬件条件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变、课程体制改革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选一些试点课程作为突破口,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广,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本科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OL].http://nxy.sicau.edu.cn/web/page/text/id/51.
[2]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08级学分信息表[OL].http://jiaowu.sicau.edu.cn/xuesheng/chengji/chengji/xuefen.asp.
[3] 张秀琴,李永军,刘云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0,(2):64.
[4] 王建梁,岳书杰.跨学科理念之下墨尔本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0,(2):144-145.
[5] 董毅.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蚌埠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45-46.
[6] 曹霞,金凌志,付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7.
[7] 郑成辉.本科高校中纺织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