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雷11块构造上处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北段,与高升油田高18块相邻,开采层系为沙四段杜家台油层和沙三段莲花油层。随着雷11块莲花油层开采规模的逐步增大,暴露出该油藏构造破碎、岩性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油藏下一步开发调整的进程。本文通过对雷11块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有了重要认识,对该块的油层改造、注采井网调整以及下一步产能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雷11块;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017-01
1.雷11块构造特征
雷11块整体构造特征是在区域性斜坡背景之上受近东向展布的断层的切割而形成的一系列断裂鼻状构造,自北向南可以划分为4个断阶带,同时受低序次断层的切割各个断阶带被东西分块。构造形态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本区位于辽河裂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断鼻构造带,其构造的演化完全依赖于盆地的演化,是自燕山运动开始,以第三世纪沉积物为主,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裂谷盆地,属于古板块隆起带上的裂陷型裂谷带。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张裂、深陷和坳陷三大阶级,曾发生的多期强烈的断裂和岩浆活动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演化特征。
2.雷11块沉积特征
2.1 沉积环境分析
雷11块莲花油层是在辽河盆地沙三段深陷期受高23和台安两条对掉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断槽型洼陷背景中沉积的。雷11块莲花油层沉积时期具有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孢粉中以被子花粉科栎粉属和榆粉属占优势,岩心中常见炭屑;地层中含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莲花油层藻类化石主要为粒面渤海藻、副渤海藻,其次为光面百色藻、欢喜岭球藻,这些藻类适合较安静深水环境。渤海藻科占优势,说明盆地水体介质接近淡水。由此可见,高升地区莲花油层沉积为深水的淡水湖环境[1]。
2.2 岩石相类型
通过对取芯井雷21-11、雷11、雷15、雷35、高34井和外围井高2-3-2井的观察,雷家地区莲花油层的岩石相类型主要由以下类型组成:(1)块状层理混杂细砾岩相;(2)块状层理砂砾岩相;(3)递变层理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相;(4)块状—平行层理砂岩相;(5)波状层理或水平层理粉砂岩相;(6)水平纹层泥岩相。
2.3 沉积相标志
雷11块属于高升油田莲花油层湖底扇的同一沉积体系,有如下基本特征:(1)与深灰、灰黑色深湖相泥岩共生;(2)具浊流沉积的特征;(3)具丰富的重力流沉积构造;(4)岩石类型混杂;(5)低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6)砂体具沟道式充填特征;(7)缺乏水流特征的斜层理
2.4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根据沉积特征和岩石相类型,可知雷11块莲花油层属湖底扇沉积体系中的中扇亚相和外扇亚相沉积。中扇亚相是湖底扇的主体亚相,是辫状沟道最活跃,最发育的地带,是构成莲花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岩性以砂砾岩为主,有细砾岩、砾状砂岩、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递变层理和平行层理发育,砂体叠加厚度大,由于多次重力流沉积,砂体横向连片,展布范围大。中扇亚相可进一步细分出辫状沟道微相、沟道间微相和中扇前缘微相。外扇亚相是湖底扇与深湖的过渡地带[2],岩性为厚层暗色泥岩、油页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薄层砂岩,砂岩单层厚5-30cm。发育波状、透镜状及水平层理,砂岩中常含炭屑。自然电位曲线以大段泥岩的平直基线夹薄齿形为特征。根据砂层发育特点又细分为扇缘滩砂和扇缘薄层砂两个微相。
3.雷11块储层特征的研究
3.1 储层岩、物性特征
雷11块储层岩性有细-小砾岩、砂砾岩、砾状砂岩、不等粒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等,其中以砂砾岩为主。雷11块储层岩石主要为砂砾岩,其次为砂岩和不等粒砂岩,通过对雷11、雷15、雷21-11、和高34等4口井411块岩芯样品的孔隙度测定和336块样品的渗透率测定:孔隙度最大值30%,最小值2.5%,平均值19.4%;渗透率最大值1501X10-3μm2,最小值0.2X10-3μm2,平均值为125.02X10-3μm2。
3.2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Ⅷ砂岩组:砂体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呈扇形分布,砂体厚度具有中间厚,边部薄的特点;Ⅶ砂岩组:为湖底扇最发育时期,同其它各砂岩组相比,砂体具有分布范围广、平均厚度大的特点;Ⅵ砂岩组:湖底扇较前一时期明显萎缩,逐渐向北东方向退缩。辫状沟道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也明显减小,主沟道砂体的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Ⅴ砂岩组湖底扇进一步向北东方向退缩。辫状沟道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也进一步缩小;Ⅵ-Ⅰ砂岩组砂体分布范围普遍由西向东收缩变小,只是北部砂体依然发育,以薄一中厚互层为主,平均储层厚度分别为15.9m,9.6m,6.7m,12.4m。
3.3 储层非均质性
辫状沟道砂体表现为多个正韵律的叠加,由于多个韵律的叠加,颗粒粗细交替变化频繁,渗透率也呈高低交替的变化。沟道砂体具强非均质性。中扇前缘砂体是高密度流流出沟道末端的沉积,砂体也具有沟道砂体的正韵律特征,中扇前缘砂体具强非均质性特征。
3.4 储层隔层特征
隔层的质量、厚度、分布的稳定性及其范围的大小等与距离重力流物源的远近有着密切关系,距离近、重力流能量强,间歇期形成的泥质隔层,易被后次重力流冲刷侵蚀,不易保存或保存下来的厚度比较薄,多形成低物性的混杂砂砾岩这种隔层质量显然差于纯泥质隔层。而远离重力流物源区,其重力流搬运能量受湖水的消能作用而减弱,间歇期形成的泥质隔层不易被后次重力流侵蚀,容易保存下来,所以处于中扇远端的雷11块地区隔層发育比较好,具有隔层质量好,厚度较厚,分布稳定,范围广的突出优点。
4.结论
本文通过对雷11块构造、沉积、储层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搞清了莲花油层受岩性分布和断层的控制,各断块均具有自己独立的油水分布关系;(2)对莲花油层砂体沉积相的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认为雷11块是非常典型的近岸湖底扇沉积,其物源来自东北向的中央凸起,湖底扇沉积由中扇和外扇两个亚相组成,其中以中扇亚相最为发育,而辫状沟道微相则是主要储层。
参考文献
[1] 李茂林等.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2] 张一伟等.陆相油藏描述[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关键词]雷11块;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017-01
1.雷11块构造特征
雷11块整体构造特征是在区域性斜坡背景之上受近东向展布的断层的切割而形成的一系列断裂鼻状构造,自北向南可以划分为4个断阶带,同时受低序次断层的切割各个断阶带被东西分块。构造形态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本区位于辽河裂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断鼻构造带,其构造的演化完全依赖于盆地的演化,是自燕山运动开始,以第三世纪沉积物为主,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裂谷盆地,属于古板块隆起带上的裂陷型裂谷带。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张裂、深陷和坳陷三大阶级,曾发生的多期强烈的断裂和岩浆活动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演化特征。
2.雷11块沉积特征
2.1 沉积环境分析
雷11块莲花油层是在辽河盆地沙三段深陷期受高23和台安两条对掉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断槽型洼陷背景中沉积的。雷11块莲花油层沉积时期具有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孢粉中以被子花粉科栎粉属和榆粉属占优势,岩心中常见炭屑;地层中含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莲花油层藻类化石主要为粒面渤海藻、副渤海藻,其次为光面百色藻、欢喜岭球藻,这些藻类适合较安静深水环境。渤海藻科占优势,说明盆地水体介质接近淡水。由此可见,高升地区莲花油层沉积为深水的淡水湖环境[1]。
2.2 岩石相类型
通过对取芯井雷21-11、雷11、雷15、雷35、高34井和外围井高2-3-2井的观察,雷家地区莲花油层的岩石相类型主要由以下类型组成:(1)块状层理混杂细砾岩相;(2)块状层理砂砾岩相;(3)递变层理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相;(4)块状—平行层理砂岩相;(5)波状层理或水平层理粉砂岩相;(6)水平纹层泥岩相。
2.3 沉积相标志
雷11块属于高升油田莲花油层湖底扇的同一沉积体系,有如下基本特征:(1)与深灰、灰黑色深湖相泥岩共生;(2)具浊流沉积的特征;(3)具丰富的重力流沉积构造;(4)岩石类型混杂;(5)低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6)砂体具沟道式充填特征;(7)缺乏水流特征的斜层理
2.4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根据沉积特征和岩石相类型,可知雷11块莲花油层属湖底扇沉积体系中的中扇亚相和外扇亚相沉积。中扇亚相是湖底扇的主体亚相,是辫状沟道最活跃,最发育的地带,是构成莲花油层的主要储集砂体。岩性以砂砾岩为主,有细砾岩、砾状砂岩、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递变层理和平行层理发育,砂体叠加厚度大,由于多次重力流沉积,砂体横向连片,展布范围大。中扇亚相可进一步细分出辫状沟道微相、沟道间微相和中扇前缘微相。外扇亚相是湖底扇与深湖的过渡地带[2],岩性为厚层暗色泥岩、油页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薄层砂岩,砂岩单层厚5-30cm。发育波状、透镜状及水平层理,砂岩中常含炭屑。自然电位曲线以大段泥岩的平直基线夹薄齿形为特征。根据砂层发育特点又细分为扇缘滩砂和扇缘薄层砂两个微相。
3.雷11块储层特征的研究
3.1 储层岩、物性特征
雷11块储层岩性有细-小砾岩、砂砾岩、砾状砂岩、不等粒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等,其中以砂砾岩为主。雷11块储层岩石主要为砂砾岩,其次为砂岩和不等粒砂岩,通过对雷11、雷15、雷21-11、和高34等4口井411块岩芯样品的孔隙度测定和336块样品的渗透率测定:孔隙度最大值30%,最小值2.5%,平均值19.4%;渗透率最大值1501X10-3μm2,最小值0.2X10-3μm2,平均值为125.02X10-3μm2。
3.2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Ⅷ砂岩组:砂体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呈扇形分布,砂体厚度具有中间厚,边部薄的特点;Ⅶ砂岩组:为湖底扇最发育时期,同其它各砂岩组相比,砂体具有分布范围广、平均厚度大的特点;Ⅵ砂岩组:湖底扇较前一时期明显萎缩,逐渐向北东方向退缩。辫状沟道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也明显减小,主沟道砂体的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Ⅴ砂岩组湖底扇进一步向北东方向退缩。辫状沟道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也进一步缩小;Ⅵ-Ⅰ砂岩组砂体分布范围普遍由西向东收缩变小,只是北部砂体依然发育,以薄一中厚互层为主,平均储层厚度分别为15.9m,9.6m,6.7m,12.4m。
3.3 储层非均质性
辫状沟道砂体表现为多个正韵律的叠加,由于多个韵律的叠加,颗粒粗细交替变化频繁,渗透率也呈高低交替的变化。沟道砂体具强非均质性。中扇前缘砂体是高密度流流出沟道末端的沉积,砂体也具有沟道砂体的正韵律特征,中扇前缘砂体具强非均质性特征。
3.4 储层隔层特征
隔层的质量、厚度、分布的稳定性及其范围的大小等与距离重力流物源的远近有着密切关系,距离近、重力流能量强,间歇期形成的泥质隔层,易被后次重力流冲刷侵蚀,不易保存或保存下来的厚度比较薄,多形成低物性的混杂砂砾岩这种隔层质量显然差于纯泥质隔层。而远离重力流物源区,其重力流搬运能量受湖水的消能作用而减弱,间歇期形成的泥质隔层不易被后次重力流侵蚀,容易保存下来,所以处于中扇远端的雷11块地区隔層发育比较好,具有隔层质量好,厚度较厚,分布稳定,范围广的突出优点。
4.结论
本文通过对雷11块构造、沉积、储层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搞清了莲花油层受岩性分布和断层的控制,各断块均具有自己独立的油水分布关系;(2)对莲花油层砂体沉积相的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认为雷11块是非常典型的近岸湖底扇沉积,其物源来自东北向的中央凸起,湖底扇沉积由中扇和外扇两个亚相组成,其中以中扇亚相最为发育,而辫状沟道微相则是主要储层。
参考文献
[1] 李茂林等.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2] 张一伟等.陆相油藏描述[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