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类工业遗产强调的是工业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族精神、民间文化与信仰等,涵盖了不同国家、民族的工业传统和工业文明价值观。我国工会工作具有鲜明的工业遗产特质,文章从工业遗产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工会工作具备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工业遗产 辽宁工会 劳模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遗产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创造与发明。本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有关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均已突破了工业考古领域,呈现出多角度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但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有形的、物质类工业遗存上,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得到重视的时间较晚。非物质工业遗产可以理解为构成企业或工矿特性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感情特点的文化复合物。 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工业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的民间文化、民族精神与信仰等,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工业传统和工业文明价值观。
回顾中国工业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在组织职工投身经济建设、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和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工业遗产属性。而辽宁一直是我国工业大省,改革开放后,全省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体,不断解放思想、敢当重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本文从工业遗产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辽宁工会工作,不但可以丰富、扩充我国工业遗产特别是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继承辽宁工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对新常态下贯彻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促进辽宁工业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业遗产视角下改革開放以来辽宁工会工作的价值分析
1.经济价值。
1.1积极动员职工支持改革,投入改革。辽宁各级工会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团结带领全省广大职工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初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提高了职工队伍的“两个素质”,调动了广大职工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改革逐渐深入时,号召动员广大职工参与涉及工资分配、劳动人事、社会保障,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等重大企业改革措施,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富余人员得到安置,企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坚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为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群众生产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辽宁各级工会团结带领全省广大职工,开展了为“四化”立功活动、增产节约运动和恢复发展技术协作工作,各企业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优、创汇等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八五”时期,各级工会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开展了为八五计划立功活动以及“创业杯”、“为第二次创业献计献策”等群众性活动。九十年代后期,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向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实施名牌战略和提高岗位技能等方面要效益。进入21世纪,全省各级工会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为主要载体,组织职工投身立新功创伟业的宏伟实践。
2.社会价值。
2.1努力协调劳动关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和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逐渐显露。在此过程中,辽宁各级工会不断建立健全职工维权的有效机制,着重维护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各级工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参政议政和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工会与同级政府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列席同级政府常务会议和参加有关专业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动建立和完善职工维权法律保障体系,积极参与推进立法、普法和执法监督检查活动,省总工会和省内大部分市都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机构和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机制,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2加大帮扶工作力度,为职工解难事办实事。生活保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工会针对不同时期职工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在组织职工生活互助、扶贫帮困,协助政府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面对企业转制、结构调整、职工下岗和百万职工战略转移的实际,各级工会开展了“送温暖工程”,建立了职工温暖工程基金,帮助部分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了促进再就业帮扶行动,对困难女职工实施了“特别关爱行动”,对特困职工子女实施了“百万助学”活动等。全省各市总工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普遍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中心、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培训安置基地、法律援助中心,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3.文化价值。
3.1创新价值。长期以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辽宁工会工作的鲜明特征。比如,作为辽宁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1961年首创于沈阳,改革开放后,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分调动了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与技术协作。又如,继承上世纪50年代首创职工互助互济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辽宁工会于1991年在全国首创送温暖活动,并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职工“温暖工程”,迅速成为全省甚至全国范围最广泛、影响最久远的工会品牌活动。再如,1988年辽宁省总工会总结出民主管理“三化建设”经验,1998年抚顺特钢集团创造了“厂务公开”、“民主议事”经验,均为全总加以推广。以及,在全国首创“职工之家”和促进再就业“十大帮扶行动”等活动,无不体现了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3.2劳模精神塑造。在辽宁工运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的模范人物,他们热爱国家、艰苦奋斗、爱厂如家等崇高精神,激励了一代代青年职工。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又涌现出张成哲、李晏家、“五朵金花”等新时期的劳动模范,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辽宁劳模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辽宁省总工会充分发挥各级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五一奖状等评选活动的激励作用,重点选树和宣传了一批在技术创新、岗位创新、管理创新中贡献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各市、县(区)和基层也表彰了数以万计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同时,省、市总工会长期组织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做演讲报告,向全社会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凝聚和宣传了劳模精神,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创新争优,有力的推动了国企改革和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江. 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D]. 湘潭大学,2006.
[2]王俊莲同志在纪念辽宁省总工会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的讲话:继往开来、勇于创新,谱写工人运动新篇章,2004年8月.
作者简介:李晓南(1981—)女。民族:汉。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城市研究。
※基金项目: 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城市更新视域下辽宁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课题编号: 2017lslktyb-10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工业遗产 辽宁工会 劳模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遗产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创造与发明。本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有关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均已突破了工业考古领域,呈现出多角度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但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有形的、物质类工业遗存上,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得到重视的时间较晚。非物质工业遗产可以理解为构成企业或工矿特性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感情特点的文化复合物。 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工业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的民间文化、民族精神与信仰等,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工业传统和工业文明价值观。
回顾中国工业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在组织职工投身经济建设、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和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工业遗产属性。而辽宁一直是我国工业大省,改革开放后,全省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体,不断解放思想、敢当重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本文从工业遗产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辽宁工会工作,不但可以丰富、扩充我国工业遗产特别是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继承辽宁工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对新常态下贯彻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促进辽宁工业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业遗产视角下改革開放以来辽宁工会工作的价值分析
1.经济价值。
1.1积极动员职工支持改革,投入改革。辽宁各级工会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团结带领全省广大职工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初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提高了职工队伍的“两个素质”,调动了广大职工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改革逐渐深入时,号召动员广大职工参与涉及工资分配、劳动人事、社会保障,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等重大企业改革措施,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富余人员得到安置,企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坚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为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群众生产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辽宁各级工会团结带领全省广大职工,开展了为“四化”立功活动、增产节约运动和恢复发展技术协作工作,各企业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优、创汇等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八五”时期,各级工会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开展了为八五计划立功活动以及“创业杯”、“为第二次创业献计献策”等群众性活动。九十年代后期,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向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实施名牌战略和提高岗位技能等方面要效益。进入21世纪,全省各级工会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为主要载体,组织职工投身立新功创伟业的宏伟实践。
2.社会价值。
2.1努力协调劳动关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和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逐渐显露。在此过程中,辽宁各级工会不断建立健全职工维权的有效机制,着重维护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各级工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参政议政和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工会与同级政府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列席同级政府常务会议和参加有关专业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动建立和完善职工维权法律保障体系,积极参与推进立法、普法和执法监督检查活动,省总工会和省内大部分市都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机构和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机制,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2加大帮扶工作力度,为职工解难事办实事。生活保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工会针对不同时期职工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在组织职工生活互助、扶贫帮困,协助政府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面对企业转制、结构调整、职工下岗和百万职工战略转移的实际,各级工会开展了“送温暖工程”,建立了职工温暖工程基金,帮助部分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了促进再就业帮扶行动,对困难女职工实施了“特别关爱行动”,对特困职工子女实施了“百万助学”活动等。全省各市总工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普遍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中心、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培训安置基地、法律援助中心,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3.文化价值。
3.1创新价值。长期以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辽宁工会工作的鲜明特征。比如,作为辽宁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1961年首创于沈阳,改革开放后,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分调动了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与技术协作。又如,继承上世纪50年代首创职工互助互济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辽宁工会于1991年在全国首创送温暖活动,并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职工“温暖工程”,迅速成为全省甚至全国范围最广泛、影响最久远的工会品牌活动。再如,1988年辽宁省总工会总结出民主管理“三化建设”经验,1998年抚顺特钢集团创造了“厂务公开”、“民主议事”经验,均为全总加以推广。以及,在全国首创“职工之家”和促进再就业“十大帮扶行动”等活动,无不体现了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3.2劳模精神塑造。在辽宁工运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的模范人物,他们热爱国家、艰苦奋斗、爱厂如家等崇高精神,激励了一代代青年职工。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又涌现出张成哲、李晏家、“五朵金花”等新时期的劳动模范,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辽宁劳模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辽宁省总工会充分发挥各级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五一奖状等评选活动的激励作用,重点选树和宣传了一批在技术创新、岗位创新、管理创新中贡献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各市、县(区)和基层也表彰了数以万计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同时,省、市总工会长期组织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做演讲报告,向全社会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凝聚和宣传了劳模精神,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创新争优,有力的推动了国企改革和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江. 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D]. 湘潭大学,2006.
[2]王俊莲同志在纪念辽宁省总工会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的讲话:继往开来、勇于创新,谱写工人运动新篇章,2004年8月.
作者简介:李晓南(1981—)女。民族:汉。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城市研究。
※基金项目: 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城市更新视域下辽宁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课题编号: 2017lslktyb-1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