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工商大学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以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全面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全面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概况
学校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探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2011年11月,学校启动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探索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
主要做法
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对创业团队的资金扶持、场地保障和指导服务,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16年,学校获评“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并成为首批挂牌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
1.形成一个共识,构建一个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而且更是提升学生全面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高效推进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以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由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文科实践中心、财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后勤处、团委等学校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多部门联动的校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资源,开展顶层设计。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案》《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从制度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2.依托两个基地,建设两个课堂
一是第一课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与7所央属高校、20余个境外高校、数百家优质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等多种模式,内外双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努力构建多层次、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课,全部纳入学分管理。从自主建设线上创新创业类课程到推出自主研发的创新创业教材,不断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新机制。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强化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训练,通过全覆盖一学分“创业教育”必修课,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的九种人事困境”等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形成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階段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的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技能的提高。
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法改革,以项目推进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小班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寻找创业项目,组建团队开展合作,最后以推荐优秀项目进行商业路演,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结束课程教学。其中,第一课堂的教学主要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由文科实践中心组织开展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国家级中心由学校投资3,0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开有创业模拟、企业资源规划、投融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物流综合实践等实验课程,教育资源丰富,设施设备一流,不仅为学生打造了学创空间,而且还开发了创新创业教育云平台,将创业课程的教学软件和比赛软件放置在云平台上,供全校学生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用任何终端访问。
二是第二课堂重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项目孵化。学校在两个校区分别建成了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体验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用场地,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其中,学生创业园位于良乡校区,面积750余平方米,内设创新创业工作室14间、创业会客厅、创新创业沙盘室、学创空间、可容纳百余工位的集中办公区、洽谈区以及园区管理办公室。创新创业体验园位于阜成路校区,面积100余平方米,内设创新创业会客厅、创新创业加油站、创新创业体验室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交流开放区。学校每年通过团委、科技处共同组织的校内科技立项活动,选拔培育创新项目;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优秀团队入驻创业园,不仅提供场地支持,而且还为学生提供运行指导、宣传推广、培训交流、扶持资金、导师指导、平台对接等孵化服务。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定期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宣传周、新生创新创业引导、沙盘演练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 三是十大赛事联结两个课堂,深化教育效果。学校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暨学生创业园入驻团队选拔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经营校园赛”“学创杯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校园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赛”等十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大型赛事,既有依托第一课堂教学组织开展的,也有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开展的,还有多方联合组织甚至邀请社会投资人共同参与的。每年参赛队伍500余支,参与学生2,000余人,成为连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教育教学、检验双创效果的有效载体。
3.协同三支队伍,推进三个融合
一是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学校统筹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校友等多方面力量,逐渐形成了三支队伍:首先,是专任教师队伍。由文科实践中心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和各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担任,主要负责第一课堂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文科实践中心有一支由17人组成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教授两名,副教授7名;博士5人,硕士11人。他们有的从事实验教学十余年、有的有国企和外企的从业经历,是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各学院的创业课教师则由教学经验丰富、对行业发展比较了解的专业教师担任。除了授课,这些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参加学术竞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学生工作队伍。各学院配备了专职的就业创业辅导员,在学校就業指导中心的统筹下,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学校为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邀请校外专家为校内两支队伍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目前,有20余人次参与了KAB创业讲师、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各类相关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最后,是外聘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学校邀请了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或企业家、优秀校友50余人,作为学生创业导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委,开展相关讲座,为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提供长期的咨询辅导。
二是实现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资源的高度融合。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脱离专业教育另起炉灶,而是立足专业教育,发挥学校综合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商科丰富的教育资源,注重学以致用,聚焦能力提升,是对专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其次,是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融合。在传统意义上,第一课堂负责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培育综合素养。但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师资,通过不同的路径和形式,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联结在一起,从而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两个课堂协同共振、相互促进,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三年来,有400多名学生通过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类比赛并获奖。最后,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学校不仅在校内投资建设创业园区和平台,培育师资队伍、开设校内课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效利用了校外资源,将教育阵地极大拓展。目前,学校已与北京创新谷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车库咖啡、蒲公英创业驿站、创盟网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优客工场等八家企业及创业实践基地达成战略合作。此外,学校还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落地,形成成果。
发展愿景
2016年9月,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双创研究中心由学校商学院、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共同发起筹建,该中心聚焦MBA群体创业特点,整合京、津、港优势资源,提升三地跨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立足商科教学,以国际化视野聚焦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致力于打造创业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和交流平台。2017年1月,学校与天津武清开发区总公司签约,北京工商大学“M-BA工场”作为第一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正式入驻武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志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体来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已经形成了多部门参与、分工协作、特色鲜明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金字塔的顶端是依托商学院学科优势成立的学校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中部是以文科实践中心为主、各学院协同推进的全覆盖、互动式、跨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基础是学生广泛参与的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各学院共同组织的各类实践训练与赛事活动,特别是通过学生创业园和校企合作,开展扎实有效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扶持孵化工作。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丰富实践活动,加大扶持力度,力争让更多的双创教育成果落地开花。
(执笔人:吕素香)
[责任编辑:翟 迪]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全面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概况
学校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探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2011年11月,学校启动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探索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
主要做法
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对创业团队的资金扶持、场地保障和指导服务,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16年,学校获评“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并成为首批挂牌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
1.形成一个共识,构建一个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而且更是提升学生全面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高效推进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以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由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文科实践中心、财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后勤处、团委等学校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多部门联动的校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资源,开展顶层设计。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案》《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从制度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2.依托两个基地,建设两个课堂
一是第一课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与7所央属高校、20余个境外高校、数百家优质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等多种模式,内外双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努力构建多层次、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课,全部纳入学分管理。从自主建设线上创新创业类课程到推出自主研发的创新创业教材,不断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新机制。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强化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训练,通过全覆盖一学分“创业教育”必修课,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的九种人事困境”等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形成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階段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的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技能的提高。
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法改革,以项目推进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小班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寻找创业项目,组建团队开展合作,最后以推荐优秀项目进行商业路演,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结束课程教学。其中,第一课堂的教学主要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由文科实践中心组织开展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国家级中心由学校投资3,0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开有创业模拟、企业资源规划、投融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物流综合实践等实验课程,教育资源丰富,设施设备一流,不仅为学生打造了学创空间,而且还开发了创新创业教育云平台,将创业课程的教学软件和比赛软件放置在云平台上,供全校学生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用任何终端访问。
二是第二课堂重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项目孵化。学校在两个校区分别建成了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体验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用场地,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其中,学生创业园位于良乡校区,面积750余平方米,内设创新创业工作室14间、创业会客厅、创新创业沙盘室、学创空间、可容纳百余工位的集中办公区、洽谈区以及园区管理办公室。创新创业体验园位于阜成路校区,面积100余平方米,内设创新创业会客厅、创新创业加油站、创新创业体验室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交流开放区。学校每年通过团委、科技处共同组织的校内科技立项活动,选拔培育创新项目;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优秀团队入驻创业园,不仅提供场地支持,而且还为学生提供运行指导、宣传推广、培训交流、扶持资金、导师指导、平台对接等孵化服务。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定期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宣传周、新生创新创业引导、沙盘演练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 三是十大赛事联结两个课堂,深化教育效果。学校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暨学生创业园入驻团队选拔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经营校园赛”“学创杯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校园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赛”等十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大型赛事,既有依托第一课堂教学组织开展的,也有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开展的,还有多方联合组织甚至邀请社会投资人共同参与的。每年参赛队伍500余支,参与学生2,000余人,成为连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教育教学、检验双创效果的有效载体。
3.协同三支队伍,推进三个融合
一是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学校统筹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校友等多方面力量,逐渐形成了三支队伍:首先,是专任教师队伍。由文科实践中心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和各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担任,主要负责第一课堂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文科实践中心有一支由17人组成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教授两名,副教授7名;博士5人,硕士11人。他们有的从事实验教学十余年、有的有国企和外企的从业经历,是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各学院的创业课教师则由教学经验丰富、对行业发展比较了解的专业教师担任。除了授课,这些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参加学术竞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学生工作队伍。各学院配备了专职的就业创业辅导员,在学校就業指导中心的统筹下,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学校为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邀请校外专家为校内两支队伍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目前,有20余人次参与了KAB创业讲师、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各类相关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最后,是外聘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学校邀请了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或企业家、优秀校友50余人,作为学生创业导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委,开展相关讲座,为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提供长期的咨询辅导。
二是实现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资源的高度融合。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脱离专业教育另起炉灶,而是立足专业教育,发挥学校综合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商科丰富的教育资源,注重学以致用,聚焦能力提升,是对专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其次,是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融合。在传统意义上,第一课堂负责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培育综合素养。但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师资,通过不同的路径和形式,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联结在一起,从而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两个课堂协同共振、相互促进,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三年来,有400多名学生通过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类比赛并获奖。最后,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学校不仅在校内投资建设创业园区和平台,培育师资队伍、开设校内课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效利用了校外资源,将教育阵地极大拓展。目前,学校已与北京创新谷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车库咖啡、蒲公英创业驿站、创盟网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优客工场等八家企业及创业实践基地达成战略合作。此外,学校还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落地,形成成果。
发展愿景
2016年9月,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双创研究中心由学校商学院、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共同发起筹建,该中心聚焦MBA群体创业特点,整合京、津、港优势资源,提升三地跨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立足商科教学,以国际化视野聚焦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致力于打造创业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和交流平台。2017年1月,学校与天津武清开发区总公司签约,北京工商大学“M-BA工场”作为第一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正式入驻武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志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体来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已经形成了多部门参与、分工协作、特色鲜明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金字塔的顶端是依托商学院学科优势成立的学校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中部是以文科实践中心为主、各学院协同推进的全覆盖、互动式、跨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基础是学生广泛参与的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各学院共同组织的各类实践训练与赛事活动,特别是通过学生创业园和校企合作,开展扎实有效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扶持孵化工作。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丰富实践活动,加大扶持力度,力争让更多的双创教育成果落地开花。
(执笔人:吕素香)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