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的交互效应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对于西部广大民族地区来说,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条件下,通过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牵引人口达到人口集聚,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的升级和优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中心城市为例,围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的交互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交互效应背景下凸显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分析,旨在寻求民族地区以特色产业集群拉动人口集聚,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特色产业;人口集聚;交互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35-06
  
  1.丽江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1.1 社会文化条件分析
  丽江市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川滇藏结合部。是西进世界屋脊之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立体气候突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云南主要林区之一,被称为中国“中药材之乡”和世界杜鹃花的中心。
  丽江曾是我国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西夷古道)重要通道之一,又是唐宋以来西南地区茶马古道、滇藏古道、晏藏古道、滇康古道的要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丽江是当时著名的驼峰航线上的重要航运中转站。丽江历来均为滇川藏文化三角中心地,为滇藏文化走廊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藏文化、汉文化、东巴文化、普米文化、彝文化、白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仍具有母系文化特征并被誉为“人类母系文化活化石”的摩梭文化,有着北半球纬度最低、位置最南,有现代海洋冰川发育的玉龙雪山,有始建于南宋末年,“房前屋后绕清渠,街头巷尾过小桥,大沟小溪见游鱼,屋里屋外杨柳依”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有世界上最险峻的峡谷之一的虎跳峡,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纳西古乐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有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气势恢弘的老君山黎明丹霞地貌,以生物多样性而著称的体现'地球原貌'的原生态景区......”这使得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区和热点,是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腹地以及大西南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地。
  1.2 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及分析
  1.2.1 纵向比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
  在2003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丽江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生产总值完成41.41亿元,2004年再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38亿元;2005年,丽江的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33亿元,比2004年增长10.8%。
  从2000~2005年的“十五”期间,丽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超出“十五”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7%、15.4%和12.8%。到2005年为止,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已经占到48%。到“十五”期末,丽江的国民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见图1,图2)
  1.2.2 横向比较:存在问题明显,经济竞争力不强。
  2001年云南省人均GDP居全国31个省市的第27位、居西部12个省市区的第8位。而同年丽江市人均GDP 3 026元/人,又比云南全省平均水平低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7元/人,比云南省平均水平低41%;人均财政收入为223元/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与全省、全国比较差距甚大。2002年丽江市财政收入3亿元,但财政支出12亿元,支出超出收入4倍; 2005年丽江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所得税收入)67 604万元,比上年增长24.5%,但地方财政支出187 292万元,增长7.5%。从整个“十五”期间来看,丽江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年均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支出年均增长17.3%。地方财政的支出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大量支出要靠上级财政拨付维持(见图3)。
  


  此外,根据第四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统计分析,在第四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云南省占有10席,丽江未进入全省排名。在云南省各地州市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强弱排序中,丽江又处于全省16个地州市的第13位。尽管全市生产总值在近几年不断增加,但就整体而言,丽江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3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剖析
  从总体上看,丽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今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薄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约束明显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带来的通胀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三农”问题尚未得到较大解决、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基础设施、机制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3.1 新兴工业尚未完全形成。
  一般而言,任何地区的产业的确定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现实基础。目前,丽江经济发展的现状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根据统计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初,丽江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呈“一、三、二”的结构形态;到20世纪90年代末,三次产业结构虽演变为“一、二、三”结构形态,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最高时仅达34.3%。二产从未在丽江占据过主导地位,而且从1998年起二产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下滑,2003年为29.95%,2005年仅占28%;与此相对应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却达到了48%。
  国家关于金沙江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以及煤炭关并压产等政策的全面贯彻,使丽江市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森林工业彻底退出了丽江支柱产业的行列。迄今为止丽江工业结构中仅仅剩下电力、蒸汽、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化肥、制糖等行业。虽然生物资源制药和食品加工工业已经开始崛起,但是尚未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
  1.3.2 第一产业持续增长受到约束。
  近30年来,丽江第一产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约4.5%,粮食产量年均提高仅1.4%;“十五”期间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仍处于全省较低水平,仅高于迪庆和怒江。虽然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值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即使加大力度发展农业,虽有可能提高农业产量和产值的绝对值,但农业在GDP中的比重难以大幅度提高。
  1.3.3 第三产业构成层次较低。
  到2005年,丽江产业结构已演变为24:28:48的“一、二、三”结构,第三产业已代替二产上升到了第一位,但这并不是因为第三产业已发展到相当阶段而实现的产业结构的“质”变,而是由于二产过于薄弱而突现了三产的作用,因此“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形态尚不足以说明丽江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了高级阶段。
  在构成丽江市第三次产业的12个部类中,增加值较高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社会服务业,它们合计占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大多数;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极少部分。丽江第三产业构成中高级服务较少,产业层次依然较低。
  1.3.4 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缺位。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科学技术,在产品中增加较多知识含量,并且经常性地运用知识创新去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经济生产领域。无污染、占地少、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方向。
  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准入门槛在丽江都不现实,智力、信息资源、开发性技术、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基础条件缺位,从根本上制约了丽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来讲,一定区域内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该靠以工业为主的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然而丽江所面临的实际状况是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过于弱小,第二产业基础过于薄弱。同时,也缺少具有区际意义的可供大规模开发的矿产资源;区域位置较偏,距离大的消费中心城市较远;成品开发的运输成本高,缺少市场竞争力,等等,都成为制约丽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视区际差异的现实,采取非均衡梯度发展策略,“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布局,通过特色产业拉动人口集聚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选择。
  
  2.特色产业与人口集聚的交互效应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教育、经济集聚等方法实行人口迁徙引导就是人口集聚。具体说来,一般采取二种方式,一是通过建设某个企业或某工业区以集聚人口。这就要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有意识地迁移、集中到人口集聚区或其附近,通过增加较多劳动者来达到集聚人口的目的。二是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商贸服务区和居住区来集聚人口。即在集聚区内,按照城镇要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并按功能要求建设居民区和商贸服务区,为集聚人口提供居住条件和环境,使之安居乐业。以上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人口集聚的目的。
  
  从整体上看,近期内丽江在市域范围内尚不具备经济整体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但内在发展需求并不排斥在局部上存在着通过特色产业的拉动达到快速发展的可能。丽江的区域特点、区域优势、在宏观区域中所占据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发展新机遇,使丽江极有可能和条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精品旅游胜地、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水能基地。以此为中心通过特色产业开发拉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丽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路径选择。
  2.1 发展最具特色的旅游业形成人口集聚
  纵观整体,丽江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并高度融和的旅游业方面。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现已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自丽江旅游业开发以来,丽江接待的旅游人次逐年上升,旅游总收入也相应增长(见图5、见图6),2005年旅游者已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58 亿元。丽江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95年丽江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2%,旅游收入已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已高达63.95 %(见图7)。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中绝无仅有,丽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异常明显。
  


  但是,由于丽江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之一是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过量开发和超过环境容量的使用将会给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导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丽江不能走单纯依靠增加旅游人次来提高旅游收入的发展道路。目前丽江游客比较多地集中在古城,呈现旅游人数过多、密度过大,游客大流量、快节奏的特征,产生了景区环境承载力减弱、环境质量受到影响、商业气息过浓、城镇化痕迹过重、游客感受降低等一系列的影响,所以,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只有从追求接待人次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才能实现旅游业和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要使旅游真正成为丽江最具特色又富于生命力的支柱产业,还必须在现有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精品旅游,走休闲度假旅游的道路,开发高尔夫、文化休闲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产品,加快对除古城区、玉龙县之外的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这样,既可增加丽江的旅游吸引力,又可分流过于集中在古城区的游客和居民以及服务人员,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丽江旅游的环境,实现丽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人口流动才会带来人气,有人气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从对丽江人口集聚状况的考察中发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古城区和玉龙县成为丽江市域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人口呈现净迁入、净增长的特征,古城区表现尤为突出,显示出以旅游为特色产业的古城区、玉龙县对外来人口具有较高凝聚力的特点。从对人口“农转非”的去向分析,丽江55%的农转非人口以流入古城区和玉龙县为主;外来暂住人口的60%也主要向古城区和玉龙县集聚,其中75%集中在大研镇,他们主要以提供旅游业所需的服务为主;从旅游者的流向来看,古城区和玉龙县吸引了较多的旅游客源,并相应产生较大的旅游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适时适度的人口集聚可以为丽江旅游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丽江市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把旅游业作为丽江发展的主要载体,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投资和经营旅游业,实现以旅游人群流带动信息流、资金流的目的;此外也通过鼓励当地居民积极从事城市旅游服务、休闲观光、“农家乐”、商业服务、餐饮服务等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进一步增加市区的人口容量;适当加快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农转非”,例如通过“农家乐”旅游加快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产品与旅游、休闲以及专业市场的对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增殖,促进丽江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发展颇具优势的生物资源产业拉动人口集聚
  丽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 000多种植物,占全省植物种类的70%强,云南八大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拱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有中英合作复建项目——丽江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合建的丽江高山植物园。丽江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1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0.3%。丽江98.2%的国土面积属金沙江流域面积,是国家实施天然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区共有兽类83种,占云南兽种类总量的29.6%;鸟类290多种,占云南鸟类总量的37.6%。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中药材有444种,仅开发利用200多种。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是西部地区在现代工业不发达条件下的明智性选择。丽江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都离不开通过工业的发展和推进来打牢经济基础的过程。丽江的资源状况和工业产品生产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决定了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其最佳的选择,是最适合丽江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道路之一。
  据统计,丽江市从1996 年起开始生物开发创新产业,着力进行了以螺旋藻生产基地为代表的野生生物种植资源库、植物原料药种植示范园和绿色食品工业园建设,在短时期内形成了植物原料药产业、生物化工产业、花卉产业等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截至2003 年底,全市参与生物资源开发的企业有96 家,共开发38个项目,惠及40 多万农民,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4%。已建成各种原料基地30多万亩,开发产品300多种,2005年实现总产值10.8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4.9%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与丽江人口集聚之间的交互效应是积极的。可通过“政府+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走 “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使生物资源的开发创新既能够以较快的积累速度给广大农民带来致富门路,提高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丽江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更能够使现有的人力资源与适当的技术选择达到合理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在较短的时间里、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较多人口集聚和就业人口吸纳,从而促进丽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由此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2.3 发展有长期效益的水能资源开发产业拉动人口集聚
  水能资源是丽江市最大的自然资源,在丽江市境内形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湾”,蕴藏着巨大的水利电力资源。淌金流银的金沙江,在区内流程达600多公里,落差890多米,蕴藏着我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名列我国12大水电基地之首。虎跳峡可建成为整个金沙江梯级电站的龙头,形成亚洲第一高坝,成为金沙江甚至整个长江水利工程的龙头电站和调节水库。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对实现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延缓长江三峡水库的淤积,减轻三峡工程建成后回水变动区内重庆港的淤积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金沙江外,丽江市内还有90余条可供发电河流,其中水能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26条,可开发装机45万千瓦。
  如果说,发展旅游能够尽快惠及旅游资源周边及旅游路线沿线地区人们的话,那么水能资源开发同样能在其开发阶段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够实现人口集聚并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建材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但是,水利电力基地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科技含量高、效益发挥滞后的特点。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在其开发阶段和开发结束后所引起的人口集聚效应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长远看,水电站建好后对高素质人口集聚效应更为明显,所提供的一般性就业岗位会很有限,水能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交互效应低于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初期,从长期来看水能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丽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水能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之间的交互效应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2.4 发展具有较大上升空间的城市服务业拉动人口集聚
  服务业是中心城市人口集聚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服务业与城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自身的建设就直接是城镇建设的一部分,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为城镇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提供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人口集聚。
  在消费日益品牌化的今天,消费需求趋于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而城市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就是一个城市的品牌,是一个城市形象特征的概括和体现,塑造城市的服务业形象就是创造消费者信任的城市品牌,是服务业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关键,因此城市服务业也需要实施服务品牌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提供更可靠、更高水平的服务。在丽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业水平,形成丽江自有品牌和强势品牌,提升城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继续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共同提升的,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成为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重要领域。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和优化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服务业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无论是从创造生产的角度还是从创造消费的角度来看,城市服务业与人口集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交互效应。
  2.5 发展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集聚人口
  迄今为止,丽江仍然是一个环境生态、农业资源独特的地区。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在环境得以保护的绝对前提下,选择适用技术,以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以创新为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丽江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道路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该选择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而且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并能充分利用丽江的畜牧业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数量和技术的最佳结合,能够达到人口集聚的目的。
  综上所述,丽江的经济发展必须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道路,产业结构不能靠旅游业“一花独放”,要建立具有丽江特色的产业集群。
  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靠科技教育,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只有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培养和用好现有的各类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丽江,才是丽江发展的根本,才能使丽江的发展有后劲支撑。
  
  3.交互效应背景下凸显的问题
  
  3.1 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问题
  人口的集聚不是为了单纯的聚集而集聚,人口集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创造发展经济的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外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的发展历史说明,如果忽略环境问题,那么产业发展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受到了来自于环境污染副作用的惩罚。在一些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城镇密集地区和大都市圈,虽然城镇经济社会发达,但是自然生态环境却严重恶化,最终也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使是通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解决了一些污染问题,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丽江发展特色产业与人口集聚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就必须结合丽江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实际情况,发展不能以透支资源、粗野地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特色产业发展势必拉动人口集聚,但是人口集聚一是可能会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带来空气的污染问题;二是过多的人流量对水系自身净化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引致水资源不足;三是加大城镇垃圾污染;四是遇到瘟疫蔓延难以控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丽江素以人与生态、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而驰名,因此,在人口集聚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发展方针。要保护好生态,尤其是保护好生态敏感空间,为丽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3.2.1 人口密度提高,容积率增加。中外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总是会出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复杂事物。中心城市人口在经过大规模蔓延达到稠密阶段时,就会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就业、商品、物价、卫生、犯罪等问题。因此,人口集聚的同时要适当控制中心城市规模,控制城市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容积率,尤其是在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较为集中的城市中心区。
  3.2.2 城市扩展不规范,布局集中。以大研古镇为中心的古城区是中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集中了众多旅游资源的玉龙县是丽江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它们是丽江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但是,两地过多的人口集聚会加大环境的压力,影响旅游的环境承载力,进而影响旅游者的感受,减少旅游的满足感,进一步影响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地区,只有通过科学的城镇体系总体规划,布局适当分散,才能有效地保证优美的环境,保持丽江古城古朴、自然的文化本真性特色。
  3.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丽江古城是中外驰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大研古镇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要居民居住的古老城镇,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街巷,看上去就像中国道教的八卦图形。勤劳朴实的纳西人居住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一至二层的土木结构房屋中,房屋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邻族的精华,而形成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纳西族的布局、汉族的砖瓦、藏族的绘画、白族的雕刻四个民族的特点,被誉为“民居文化的博物馆”。在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灵装饰在古朴的六合门、窗上,使之有了鲜活的生命。与中国大多数古代城池不同的是,大研古镇不筑城墙,这形成了大研古镇独有的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城镇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城市所经历的历史愈久,它的文化积淀就愈加深厚。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给古城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效应。丽江在从发展特色产业与人口集聚中获取交互效应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形式和内容上对古城的历史文物、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包括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意义的建筑、园林、街道、广场、街区和地段,不能因产业发展绩效增加而导致物质型文化遗产受损。
  3.4 人口置换带来的文化变迁问题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丽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社会经济的开放和丽江知名度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外来者进入到丽江,以经商等多种方式长期居住下来。由于缺乏对纳西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这些人以及外来文化对丽江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大量人口置换带来的文化变迁问题已经出现。如果管理、引导、调适不当,将会使丽江的传统文化面临湮灭的危险。而如果民族的特色、古城的特色越来越少的话,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就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丽江城区的人口规模绝不可能放任其无限扩大,人口集聚的方式也不能采取一般城市的传统的常规的扩张模式。
  丽江坝子土地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是个山间盆地,呈南北长、东西窄一条状形态。在这个有限的面积内集聚过多人口,不仅田园风光不再,而且还将影响城市布局的视觉,使古城特色消失。此外,近几年,已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从市外迁入或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农转非”。这一过程必然会进一步改变丽江城区人口的民族构成、籍贯构成和文化构成。目前,丽江古城区和玉龙县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例是83%,外来迁入人口与暂住人口越多,则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将可能越低。在不同文化的交融过程中,纳西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已经引起了有关研究部门的重视。所以,必须重视人口置换带来的文化变迁问题,保护丽江独特的精神性文化遗产。
  3.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教育调适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有一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在过去许多年中,乡镇企业曾经视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呈边际递减规律,加之剩余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新的问题。
  丽江市地处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发展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发展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业,甚至城市发展所必需的服务业,均能吸纳许多劳动力,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本文所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教育调适问题将是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所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应该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一定的空间条件,扩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其次,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教育调适,充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之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应是民族地区发展永恒的主题。对丽江来说,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不损害环境,就只能走特色经济的道路。只有根据丽江的实际情况、区域特点、区域比较优势、在宏观区域中占据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发展新机遇,确定未来丽江市相应的产业选择,走特色产业集群拉动人口集聚的道路,才能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地区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变迁》,批准号05BJY086。
  
  注 释:
  ① 2005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①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① 丽江政府网2006年。
  
  参考文献:
  [1]木崇根.论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J]. 创造,2002,(12).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原理、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劼.纳西传统文化功能的转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4).
  [4]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钟茂林,李小军.江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005年)
  [7]云南旅游,(2003、2004)
  
  [作者简介] 吕宛青(1962-),女,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苏丽春(1962-),女,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7-06-15(责任编辑:启方)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吕金淼,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闽西作家协会理事。发表小说、散文等100多万字,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一叶小舟》、中篇小说选集《贾岛失踪之谜》、长篇探案小说《神秘纽扣》。  “狂欢之夜”酒吧里,客人们尽情地开怀畅饮。猜拳声、喧闹声此起彼伏,和着令人作呕的酒气、汗味,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黄海天独自坐在酒吧东北角里,端起了第25杯红酒。实际上,他的味觉已经麻木到不知酒是什么味道了,可是他的头脑依然清醒
期刊
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多难兴邦”这一古训。今年5月23日,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温总理又写下“多难兴邦”四字,给人深刻启示。  多难兴邦,蕴涵深厚。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这些灾难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伤痛,然而一次次灾难的严峻考验,却砥砺着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大精神。试看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及玛雅等古文明,尽管都曾发出过耀眼的光芒,但是由于外来势力的侵略、内部争斗的消耗
期刊
她曾是一名英姿飒爽、受人尊重的“女警花”。因容貌出众、业务能力强,曾两度成为某知名公安杂志的封面人物。一个“黑社会”大哥抓住她“极强的虚荣心”而将其包养,诱她染上毒瘾,又将她抛弃……  毒品吞噬了她的灵魂。为筹集毒资,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召集“三陪”小姐等进行敲诈勒索,终被逐出公安队伍。在一次缉毒行动中,她为逃避抓捕跳楼自杀未遂。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警花”凋谢了……    “女警花”投入
期刊
黄罗探长对周法医点点头,表示同意尸体可以移走了。他环视这间办公室,档案夹靠墙堆了一大迭,桌上的文件也有如小山丘,塞满东西的橱柜抽屉根本关不上,垃圾桶满满的纸屑完全没清。简单一个字就可以形容这里的环境:乱。黄罗心里想,原來干律师这行业不比警察要求干净清爽嘛。不过对一般老百姓来说,这里的“乱”远不如死者胸膛中枪身亡的惨状来得触目惊心。 这时,警员阿三一起身站直,砰地一声脑袋瓜就撞上橱柜高处没完全关好的
期刊
常言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话千真万确,颠扑不破。人,在缤纷繁杂、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中,只要自身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扎紧思想篱笆,便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否则,将自食其果。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奇案。事件主人公闻智,是大连一家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处处长,工作兢兢业业,清正廉洁,有一个美丽贤慧的妻子和一个正上大学的女儿。然而可悲的是,他禁不住身边美女的诱惑,两人暗地偷情,这恰被越窗而入的小偷撞
期刊
内容提要: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热点问题时,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的成员方能否为保护全球公域环境而基于本国与产品无关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non-product-related Processes and Production Methods,简称NPR-PPMs)标准采取贸易措施(以下简称单边NPR-PPMs措施)成为WTO体制内环境和贸易问题争论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将单边NPR
期刊
作者简介  唐黎标,男,1965年生。自由撰稿人,主要笔名:吕春、杭东;从事文史研究、小说、故事创作。作品曾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转载。至今发表各类作品近1000万字。    1    “聂队,将如此重要的一个嫌疑人就这样放了,是不是有点……”黎炜实难理解聂炯的做法。  “是啊,”聂炯望着年轻气盛的黎炜,无论怎么都觉得他还有些青涩, “因为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  “邹寺泽不仅外面有情妇,还
期刊
2008年4月16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广西省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雇凶杀害情人的原昭平县粮食局局长关灿荣死刑,立即执行。  十多年前,刚当上粮食局局长的关灿荣认识了漂亮的饭店服务员王世英,他只不过是想玩一把婚外情而已,小姑娘也不纠缠他,之后默默地另嫁了他人。9年后,离异的情人回来了,怜香惜玉的关局长又接纳了她。然而“回归”的情人已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单纯的小姑娘了,而他还想着重温旧梦,结果坠入了一
期刊
在这个“网恋”风行的时代,爱与性常常是分离的。广西南宁市一名男子,有了现实中的女朋友,仍与一名女网友打得火热。但女网友却以为他爱她,为此在他结婚后伤心不已,变成了购物狂、旅游狂。接着频频变换身份,分别以监狱护士、公安厅法医、高速公路管理局交警等身份,抛出种种诱饵,狂涮前男友,骗了20多万元,疯狂购物挥霍。她终于在2008年2月底,被警方执行逮捕。    “男友”结婚了 新娘不是她    这个女孩叫
期刊
作者简介:  吴建发,男,1951年11月生于福建省龙海县。1969年上山下乡,1977年入伍,1984年进南靖县公安局开始从事公安工作。先后担任公安局秘书科、预审科副科长和政工科、出入境管理科科长,现为宣传科副主任科员。工作之余撰写新闻、通讯、理论调研文章等约30万字,在《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福建公安》、《爱情婚姻家庭》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创作方面有诗歌、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等约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