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中探讨了科学认识方法,对欧洲近代哲学、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四假象说”更是其中突出的亮点之一,它为假象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在新闻领域,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体竞争的加剧,新闻假象愈演愈烈。本文从培根的“四假象说”出发,力图为新闻假象的成因、表现以及解决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四假象说;新闻假象;媒介素养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新工具》是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批判经验哲学、论述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探讨科学认识方法的不朽著作,对近代哲学和逻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工具》何为新?主要是为了区分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工具篇》,昭告世人这本巨著将要给人类的理智开辟新的认识途径。用培根的说法,《新工具》的宗旨是要“给人类的理智开辟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以便人的心灵能够在事物的本性上行驶它固有的权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培根批判了传统哲学一些致命的缺陷,它认为传统的哲学脱离了我们的实际,脱离了自然规律,对于我们人类的认识来说是毫无帮助的。这种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四个假象”中,培根《新工具》的开篇就对这四种假象进行了一番具体而详细的阐述,还提出了经验认识的原则。
培根认为,共有四类假象蒙蔽着人们的心灵,为了加以区别,他把这四种假象命名为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和剧场的假象。而新闻假象在内容上是指那些失实的新闻报道,以及事件真实但却不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新闻报道,在表现形式上是指这些报道通过传播而产生的虚假镜像。[1]
一、族类假象——感官之失
族类假象的根源在于人性本身,其宣称人的感官是万物的尺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刚好相反,感觉或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靠个人的尺度而不是依靠宇宙的尺度;人类理解力就像一面凹凸镜,因为接收了不规律的光线,所以反映事物时会夹带自身的特性,从而歪曲了事物的原貌。[2]
在此类假象中,大跃进期间的浮夸新闻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的出发点是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的忽视,对调查分析的缺失,根本无法实现。
1958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到广西地方诸多媒体报道了环江县放了一颗全国最大粮食“卫星”——“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此事瞬间轰动全国,匪夷所思。而经过调查后发现,这十三万斤的水稻亩产主要是把原来搞试验的一块一亩一分三厘试验田中的禾苗全部拔出来,犁耙、深耕后堆入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集中近千人把8个生产队的100多亩稻田中挑选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水稻,连根带泥拔出,挑到试验田中并蔸。一切准备就绪后,县委立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区党委报喜,说要放一颗全国最大的“卫星”。 [3]
很多时候人类的理解力一旦接受了某种意见或者建议,就会很主观的用其他的一些观点或者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这种理解力,而且人类的理解力很容易就被那些意想不到但是激动人心的事物所感染然后立即进行传播和夸大,造成理解力的这种巨大偏差主要还是在于人们感官的迟钝无力、不适应性,这种浮夸性的喜好造成大跃进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全面泛滥。很多时候人们只相信自己眼睛所见到的事物,用一句“眼见为实”来表明一切,殊不知这种“眼见”的背后也会存在欺骗和虚假,如果未能拨开现象看本质,所见的事物只是流于表象。比如很多时候人们远观并且赞扬森林的郁郁葱葱,给人们带来了绿色和环保,而近距离你可能只发现了动物的粪便且垃圾成堆。为此,拨开表象的迷雾,克服感官之失,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洞穴假象——个人偏见
洞穴假象指的是单个人的假象,排除了由人性所产生的发生的共有的错误,每人都有各自的洞穴。在洞穴假象的基础之上,培根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则更多的体现在将他的自然哲学演变为其逻辑学的奴仆,以至于他的自然哲学只是富于论辩而几乎毫无价值。这个洞穴的形成,与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的多少、社会交往的经验水平、周围的环境等,都是紧密关联的。在这种背景之下,每个人所展露出来的个性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极易改变的,从另一方面说又像是被命运所统治的。因此,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科学只不过求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根本就不是公共的大天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用两句简单的诗词便生动的描述了此种现象。洞穴假象的产生源于个人独特的身心结构以及教育、习惯、经历等等,这类假象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新闻传播领域,这种现象更是不少见,“客里空现象”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客里空是著名作家考捏楚克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这名记者从来不去新闻现场,只凭借着自己对新闻的想象胡编乱造,后来毛主席在延安看过后评价很高。如今,“客里空现象”在会议新闻领域广泛运用,很多新闻记者认为会议新闻异常枯燥无聊,大多是照着之前设定好了的基本的流程进行。而部分记者在无新闻通稿的情况下随意写作,从头至尾贯彻“客里空”的新闻精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洞穴中创作新闻,这种新闻出来后无任何可读性,完全无亮点可言。
三、市场假象?——语意模糊
市场假象是通过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的,之所以称其为市场假象,更多的是借人们在市场活动中的往来交接的含义。在市场条件下,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来得以进行,但是我们也无法避免用词不当所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定义或注解好关键性的词语或者句子,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止其他人错误的理解。文字决定性地影响着理解力,造成许许多多的混乱,把人们误导到无谓的争论和幻想方面。人们总是相信理性能够支配语词,但真相是语词也会反作用于理性。这就好比市场上买东西要用货币,我们的货币有真假之分,同样我们的商品也有真假之分,有可能出现真钱买假货,也可能假钱买真货,这让我们的交易活动很难进行。思想交流与之类似,人与人的思想交流的基本單位是概念,无论是空概念还是虚假概念都是没有切实的内涵,这样的概念对于我们交流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譬如连上帝这样的概念我们都无法确定,大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是上帝了,类似于这种空的概念是无法在获取知识中得以运用。 如今各大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大量的点击率,不惜“题文分家”,利用文章标题而大做文章,给观众造成诸多语意上的混淆和模糊,导致了大量新闻假象的产生,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称之为“标题党”。例如标题为《一个“真正的荡妇”》点击率非常高,进入真正的新闻页面我们发现只是一个小女孩在荡着秋千;再比如《江淮晨报》于2010年11月30日刊登了一篇关于新疆小学生的一次踩踏事件,标题名为《操,当然是要做的但不能挤啊》,在这种低俗的标题背后我们不禁要质问媒体人的基本素养,这种因错误拙劣的抽象而生的假象错综复杂,牢不可拔。[4]
四、剧场假象?——体系之争
再有一种假象来源于各种教条和部分虚假的论证,这些假象渗透进人们的内心,被称之为剧场假象。观众在台下看演员表演的时候很容易被舞台上的演員情绪所感染,把剧场上的演员就当成喜剧中的那个角色,无法分割。这就类似于明星头顶上的光环效应,观众一旦认可后就对其无限制的放大。在培根看来,无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盲目崇拜还是诸如炼金术、柏拉图的各种学说都应该破除。这些被大家所公认的论证的内容和方式就像是剧场上一出出的舞台剧,是人们按照自己想象的布置方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这种假象既指公认的体系学说以及科学中系统的原理规范,也指各种哲学和宗派。
在我国,新闻媒体被当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国的新闻报道素来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党性原则。无论何时,新闻媒介都是在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服务,是统治者的代言人。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立场有所区别,很多国家在面临同一种现象时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清华大学学者李希光曾提出“乌鸦新闻”和“喜鹊新闻”的概念,他认为:境外的媒体是乌鸦,整天报丧,境内媒体是喜鹊,只能报喜。
新闻假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培根的“四假象说”更为这些假象提供了诸多的理论上的支撑。如何避免以及破除这些假象呢?回归到《新工具》,培根采取先破后立的思维方式,告诫我们必须从经验出发来看问题,而不应仅仅靠中世纪的玄思冥想来解决问题。他主张在列举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来进行归纳,最终上升到最后的“公理”层面。只有从感性的观察和实验的角度,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研究,才能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
同样,正确、积极、健康地使用媒介是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基础,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作为传者,要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了解传播的实质,知晓传播的重要意义,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有过滤的精神,拥有较高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明辨是非;作为受众,则更应该有质疑精神,抵御负面新闻的影响,不盲目跟风,遇到不合逻辑思维的新闻信息尤其是暴力低俗的垃圾消息更应具有理性的头脑,正确的解读其中的合理成分,运用媒介来完善和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 周华蕾. 新闻传播中的假象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08.
[2] 培根. 新工具[M].陈伟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 包伟. 浅析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与新闻真实性[J]. 重庆: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89-90.
[4] 朱继东.“标题党”泛滥的危害、根源和对策[J].河南:新闻爱好者,2012,(9):15-18.
作者简介:边慧颖(1990-),汉族,江西吉安人,哲学学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四假象说;新闻假象;媒介素养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新工具》是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批判经验哲学、论述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探讨科学认识方法的不朽著作,对近代哲学和逻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工具》何为新?主要是为了区分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工具篇》,昭告世人这本巨著将要给人类的理智开辟新的认识途径。用培根的说法,《新工具》的宗旨是要“给人类的理智开辟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以便人的心灵能够在事物的本性上行驶它固有的权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培根批判了传统哲学一些致命的缺陷,它认为传统的哲学脱离了我们的实际,脱离了自然规律,对于我们人类的认识来说是毫无帮助的。这种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四个假象”中,培根《新工具》的开篇就对这四种假象进行了一番具体而详细的阐述,还提出了经验认识的原则。
培根认为,共有四类假象蒙蔽着人们的心灵,为了加以区别,他把这四种假象命名为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和剧场的假象。而新闻假象在内容上是指那些失实的新闻报道,以及事件真实但却不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新闻报道,在表现形式上是指这些报道通过传播而产生的虚假镜像。[1]
一、族类假象——感官之失
族类假象的根源在于人性本身,其宣称人的感官是万物的尺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刚好相反,感觉或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靠个人的尺度而不是依靠宇宙的尺度;人类理解力就像一面凹凸镜,因为接收了不规律的光线,所以反映事物时会夹带自身的特性,从而歪曲了事物的原貌。[2]
在此类假象中,大跃进期间的浮夸新闻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的出发点是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的忽视,对调查分析的缺失,根本无法实现。
1958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到广西地方诸多媒体报道了环江县放了一颗全国最大粮食“卫星”——“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此事瞬间轰动全国,匪夷所思。而经过调查后发现,这十三万斤的水稻亩产主要是把原来搞试验的一块一亩一分三厘试验田中的禾苗全部拔出来,犁耙、深耕后堆入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集中近千人把8个生产队的100多亩稻田中挑选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水稻,连根带泥拔出,挑到试验田中并蔸。一切准备就绪后,县委立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区党委报喜,说要放一颗全国最大的“卫星”。 [3]
很多时候人类的理解力一旦接受了某种意见或者建议,就会很主观的用其他的一些观点或者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这种理解力,而且人类的理解力很容易就被那些意想不到但是激动人心的事物所感染然后立即进行传播和夸大,造成理解力的这种巨大偏差主要还是在于人们感官的迟钝无力、不适应性,这种浮夸性的喜好造成大跃进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全面泛滥。很多时候人们只相信自己眼睛所见到的事物,用一句“眼见为实”来表明一切,殊不知这种“眼见”的背后也会存在欺骗和虚假,如果未能拨开现象看本质,所见的事物只是流于表象。比如很多时候人们远观并且赞扬森林的郁郁葱葱,给人们带来了绿色和环保,而近距离你可能只发现了动物的粪便且垃圾成堆。为此,拨开表象的迷雾,克服感官之失,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洞穴假象——个人偏见
洞穴假象指的是单个人的假象,排除了由人性所产生的发生的共有的错误,每人都有各自的洞穴。在洞穴假象的基础之上,培根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则更多的体现在将他的自然哲学演变为其逻辑学的奴仆,以至于他的自然哲学只是富于论辩而几乎毫无价值。这个洞穴的形成,与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的多少、社会交往的经验水平、周围的环境等,都是紧密关联的。在这种背景之下,每个人所展露出来的个性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极易改变的,从另一方面说又像是被命运所统治的。因此,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科学只不过求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根本就不是公共的大天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用两句简单的诗词便生动的描述了此种现象。洞穴假象的产生源于个人独特的身心结构以及教育、习惯、经历等等,这类假象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新闻传播领域,这种现象更是不少见,“客里空现象”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客里空是著名作家考捏楚克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这名记者从来不去新闻现场,只凭借着自己对新闻的想象胡编乱造,后来毛主席在延安看过后评价很高。如今,“客里空现象”在会议新闻领域广泛运用,很多新闻记者认为会议新闻异常枯燥无聊,大多是照着之前设定好了的基本的流程进行。而部分记者在无新闻通稿的情况下随意写作,从头至尾贯彻“客里空”的新闻精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洞穴中创作新闻,这种新闻出来后无任何可读性,完全无亮点可言。
三、市场假象?——语意模糊
市场假象是通过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的,之所以称其为市场假象,更多的是借人们在市场活动中的往来交接的含义。在市场条件下,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来得以进行,但是我们也无法避免用词不当所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定义或注解好关键性的词语或者句子,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止其他人错误的理解。文字决定性地影响着理解力,造成许许多多的混乱,把人们误导到无谓的争论和幻想方面。人们总是相信理性能够支配语词,但真相是语词也会反作用于理性。这就好比市场上买东西要用货币,我们的货币有真假之分,同样我们的商品也有真假之分,有可能出现真钱买假货,也可能假钱买真货,这让我们的交易活动很难进行。思想交流与之类似,人与人的思想交流的基本單位是概念,无论是空概念还是虚假概念都是没有切实的内涵,这样的概念对于我们交流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譬如连上帝这样的概念我们都无法确定,大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是上帝了,类似于这种空的概念是无法在获取知识中得以运用。 如今各大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大量的点击率,不惜“题文分家”,利用文章标题而大做文章,给观众造成诸多语意上的混淆和模糊,导致了大量新闻假象的产生,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称之为“标题党”。例如标题为《一个“真正的荡妇”》点击率非常高,进入真正的新闻页面我们发现只是一个小女孩在荡着秋千;再比如《江淮晨报》于2010年11月30日刊登了一篇关于新疆小学生的一次踩踏事件,标题名为《操,当然是要做的但不能挤啊》,在这种低俗的标题背后我们不禁要质问媒体人的基本素养,这种因错误拙劣的抽象而生的假象错综复杂,牢不可拔。[4]
四、剧场假象?——体系之争
再有一种假象来源于各种教条和部分虚假的论证,这些假象渗透进人们的内心,被称之为剧场假象。观众在台下看演员表演的时候很容易被舞台上的演員情绪所感染,把剧场上的演员就当成喜剧中的那个角色,无法分割。这就类似于明星头顶上的光环效应,观众一旦认可后就对其无限制的放大。在培根看来,无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盲目崇拜还是诸如炼金术、柏拉图的各种学说都应该破除。这些被大家所公认的论证的内容和方式就像是剧场上一出出的舞台剧,是人们按照自己想象的布置方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这种假象既指公认的体系学说以及科学中系统的原理规范,也指各种哲学和宗派。
在我国,新闻媒体被当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国的新闻报道素来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党性原则。无论何时,新闻媒介都是在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服务,是统治者的代言人。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立场有所区别,很多国家在面临同一种现象时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清华大学学者李希光曾提出“乌鸦新闻”和“喜鹊新闻”的概念,他认为:境外的媒体是乌鸦,整天报丧,境内媒体是喜鹊,只能报喜。
新闻假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培根的“四假象说”更为这些假象提供了诸多的理论上的支撑。如何避免以及破除这些假象呢?回归到《新工具》,培根采取先破后立的思维方式,告诫我们必须从经验出发来看问题,而不应仅仅靠中世纪的玄思冥想来解决问题。他主张在列举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来进行归纳,最终上升到最后的“公理”层面。只有从感性的观察和实验的角度,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研究,才能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
同样,正确、积极、健康地使用媒介是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基础,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作为传者,要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了解传播的实质,知晓传播的重要意义,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有过滤的精神,拥有较高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明辨是非;作为受众,则更应该有质疑精神,抵御负面新闻的影响,不盲目跟风,遇到不合逻辑思维的新闻信息尤其是暴力低俗的垃圾消息更应具有理性的头脑,正确的解读其中的合理成分,运用媒介来完善和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 周华蕾. 新闻传播中的假象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08.
[2] 培根. 新工具[M].陈伟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 包伟. 浅析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与新闻真实性[J]. 重庆: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89-90.
[4] 朱继东.“标题党”泛滥的危害、根源和对策[J].河南:新闻爱好者,2012,(9):15-18.
作者简介:边慧颖(1990-),汉族,江西吉安人,哲学学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