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lono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文章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忽视的原因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应对多元文化渗透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通过在思政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三个途径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途径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并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同时,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将两者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将其作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年前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指儒家文化为主,而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相对不变,能延续不断的超越时代的限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1、将社会发展的落后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迅速崛起,使得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比欧洲先进国家落后一个时代,于是“五四”时期的学者提出全盘西化,甚至“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将中国社会发展的落后归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时至今日,美国作为世界发展的龙头国家,成为比照和学习的最热门对象,似乎美国的泊来品都是好的,美国的文化都是先进的,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深蒂固的作用。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是错误的,每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根植于本国的文化,可借鉴他国,但不能照搬,更不能完全的套用,抛弃本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发展,是危险的,不符合发展实际的。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我國传统文化被日渐重视起来,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根基,利用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以培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2、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既包含智慧的精华,也混有封建性的糟粕。但是,产生于封建时期的文化,不等于是封建文化,它既有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消极一面,也有代表整个民族利益诉求的一面,更有五千年智慧的祭奠。我们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片面等同于封建文化,更不能全部照抄照搬,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价值。
  3、实用主义倾向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飞速更新,使得相对慢节奏的传统文化被大学生忽略,而在就业的压力之下,大学生更容易关注实际应用型的知识,忽视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带来像技术类知识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能快速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潮流,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遭到冷遇,加之世俗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确是已成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它在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品行方面重要作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扎根,并发展成长,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只有融合的好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互转换,形成改革创新的新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因此,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用好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
  2、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应对多元文化渗透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加速了全球化进程,而中国的迅速崛起,引得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向中国渗透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电影、游戏、书籍、网络等都成为进行“文化殖民”的有利途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尚未成型,情感心理还顾够成熟,容易被现象所蒙蔽。互联网和智能化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在获得海量信息的同时,不自觉的接受着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导致民族观念淡薄,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变换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西方文化滲透,坚定理想信念。
  3、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爱国主义向来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已”等思想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之下,培育出岳飞、林则徐、刘胡兰等舍身报国的英雄形象,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4、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舍生取义”、“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为大学生指明了完善人格,明德修身的方向,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了深厚的养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思政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途径之一,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利用好思政课堂,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从课堂入手。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學发展观、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等思想为主,这些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结晶,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互鉴共通。因此,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意,用传统文化解读思政课程,融入思政课程, 不仅可行,而且必将让思政课程更具实效性。
  2、思政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思政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凝聚功能。活动通过身体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思政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名家讲坛、知识竞赛等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動。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耳闻目睹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网络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大学生和网络联系的密切程度,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者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加强网络思政,建设专题网站,开辟传统文化专栏,推广一批名家、名篇、名栏,用青年人喜欢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建设一支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善用网言网语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而吸引大学生,影响大学生,提升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祭奠,思想精髓得到世界各国的追捧,它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打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祥浩, 石开斌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9(5)
  [2]迟成勇.吴锦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7(3)
  [3]卢先明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07(4)
  [4]付晓男.付秀荣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 教育与职业 2014.08(23)
  [5]邹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 前沿 2012(14)
  [6]张健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中国报业 2013.07(下)
其他文献
摘要: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把统计学作为通识教育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现实选择。统计教育是经过本科教育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训练经历,是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构成内容。把统计教育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既是大学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科学发展对统计学的要求。列入通识教育的统计教育要明确它的归类,并设计好教学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教育
期刊
摘要:们学习过程中,由于往往总是重视声乐学习的技巧,而对舞台艺术实践的重视程度略微减轻,导致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因为本来由于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等各种因素,在舞台表演时会对所学知识技巧的发挥缩水,如果经常进行舞台艺术实践就会增加经验,慢慢克服每一次在台上遇到的问题,缩水会越来越少,这样反而也会促进接下来的声乐学习,声乐技巧的学习与舞台艺术实践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像连体婴儿般不可分离。于是以我的例子
期刊
摘要:教师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研究涉及到众多领域以及领域的交叉。如学习研究、教学与教师知识研究、职前教师教育研究、初任教师引导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学文化研究。笔者在系统查阅了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国内研究主要从教与学的哲学视角出发的思辨的研究居多,这种研究范式,缺乏实证作为基础,得出的结论也缺乏实效性,缺少可操作的技术知识,因而,很难用于指导实践和教学自我发展的脚手架。为此,本研究决定从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起到了積极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竞争力重要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税制改革的形势下,必将对税法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围
期刊
摘要: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社会法治环境不良的冲击、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家庭法治氛围不足、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欠缺,法治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力度不够、法治教育内容复杂抽象、教育方法形式单一、缺乏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针对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设置合理的大学生法治教育
期刊
摘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相反”、“反而”是留学生难以掌握且容易混淆的词,就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极易混淆的两个词。因此这两个词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相反”;“反而”  一、“反而”基本语义  “反而”,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84)、《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96)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1)中被认为是副词。  马真(19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球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大,我们要根据实施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加强文化的导入,不断创新,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制度化建设,让我们的漢语更好的走向世界。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时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我们的教育是在增进国与国之间双边友好关系和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跨文化交际  一、
期刊
摘要:当下,随着改革程度加深,社会生产路径也会进行革新,人们思维得以优化。在该情况下,高校教职人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发生变革。在新背景下,高校该工作的变革点如下:高校学生个性化、工作内涵复杂化、工作路径多元化、工作空间开放化。这些变革具有时代性,与学生思想多角度追求具有较高契合度,与该工作传统路径存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增强高校该工作进行有效性,相关教职人员应当加深对变革点的掌控程度,采用科
期刊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也是当下许多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方向,但是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基于创业教育完善高校校园电子商务实践的教学体系。本文分析了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校园电子商务实践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些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校园电子商务实践的方式,供从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教师参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校园;电子商务实践  引言:我国的电子商务虽然发展的时间
期刊
一、引言  环境评价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等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專业必修课,近年来成为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其它工程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1],在环境与生态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项目模拟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助于引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