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探究其现状及解决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 评价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336-01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首推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原称印度河流域规划),即将西部3条河流(萨特里奇河、比爱斯河及拉维河)的水调到东部3条河流;前苏联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5处;中国在上世纪中叶已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引大入秦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的竣工,对解决甘肃省境内的秦王川地区大片沃野以及天津市的缺水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人研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一、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平衡的影响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l、积极影响
(1)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等工程除工农业用水之外,还可缓解里海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很好地缓解因南涝北旱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2)大型蓄水库(如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涝,又能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其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如前苏联的中亚和哈萨克的沙漠,由于调入了大量的水,部分地区已变成繁茂的绿洲。
(3)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
2、消极影响
(1)诱发地震。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
(2)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高边坡地区还会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3)对调出水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量减少,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遭破坏,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4)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生物(尤其是珍奇动物)的生活环境,严重的会造成灭绝,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如三峡库区的猿猴,据专家预测,到三峡大坝建成后,会有相当数量猿猴流离失所,再也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盛景了。
(5)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它不利影响。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按环境科学观点及其相关的价值取向,就工程项目影响引起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环境的价值变化,进行评判、预断。
1、工程的价值评价
对于许多属于无价之宝的自然、风光、文物、物种等的影响评价,应明确其价值取向,使之可以定量及定性评价,使本该受到十分重视的问题,给以应有的地位。
另外要对工程价值的时效性进行评价,如现有的工程所具有防洪、发电的功能和价值,几十年后则其功能可能为其上游、支流众多工程所代替,其在流域、区域或全国中的价值地位会相应降低。总之,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2、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
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应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本因素、经济因素加以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引起广泛的生态与环境变化。对其有利影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不利影响,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恢复到什么样的水平,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益,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确定投资目标、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力图达到优化的投资效果。
3、风险分析评价
实际上,每一大型水利工程都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不冒一定风险的工程是不存在的。工程风险存在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后果,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水利工程环境评价的风险分析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4、长期跟踪评价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特别像河口生态、库区生态、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变化,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出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通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
三、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
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
(1)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大型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
(2)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
(3)施工阶段的任务:
①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
②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③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大跃进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
(4)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四、结束语
总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势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这一“打破”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关键词]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 评价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336-01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首推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原称印度河流域规划),即将西部3条河流(萨特里奇河、比爱斯河及拉维河)的水调到东部3条河流;前苏联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5处;中国在上世纪中叶已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引大入秦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的竣工,对解决甘肃省境内的秦王川地区大片沃野以及天津市的缺水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人研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一、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平衡的影响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l、积极影响
(1)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等工程除工农业用水之外,还可缓解里海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很好地缓解因南涝北旱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2)大型蓄水库(如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涝,又能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其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如前苏联的中亚和哈萨克的沙漠,由于调入了大量的水,部分地区已变成繁茂的绿洲。
(3)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
2、消极影响
(1)诱发地震。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
(2)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高边坡地区还会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3)对调出水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量减少,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遭破坏,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4)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生物(尤其是珍奇动物)的生活环境,严重的会造成灭绝,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如三峡库区的猿猴,据专家预测,到三峡大坝建成后,会有相当数量猿猴流离失所,再也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盛景了。
(5)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它不利影响。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
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按环境科学观点及其相关的价值取向,就工程项目影响引起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环境的价值变化,进行评判、预断。
1、工程的价值评价
对于许多属于无价之宝的自然、风光、文物、物种等的影响评价,应明确其价值取向,使之可以定量及定性评价,使本该受到十分重视的问题,给以应有的地位。
另外要对工程价值的时效性进行评价,如现有的工程所具有防洪、发电的功能和价值,几十年后则其功能可能为其上游、支流众多工程所代替,其在流域、区域或全国中的价值地位会相应降低。总之,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2、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
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应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本因素、经济因素加以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引起广泛的生态与环境变化。对其有利影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不利影响,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恢复到什么样的水平,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益,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确定投资目标、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力图达到优化的投资效果。
3、风险分析评价
实际上,每一大型水利工程都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不冒一定风险的工程是不存在的。工程风险存在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后果,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水利工程环境评价的风险分析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4、长期跟踪评价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特别像河口生态、库区生态、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变化,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出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通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
三、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
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
(1)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大型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
(2)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
(3)施工阶段的任务:
①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
②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③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大跃进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
(4)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四、结束语
总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势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这一“打破”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