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相结合,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贴近于生活。培养教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用
引言: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合理运用对文字、图片、声音及影像的综合处理,并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度创新,将抽象的问题有形化。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课程兴趣,优化教学结构,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一、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1.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大部分是依靠教师在讲台上,依照教材、学案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这一过程对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小学生来讲毫无吸引力,课程下来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文化经济的带动发展下,我国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将这门学科发挥其本身最大的作用。
1.2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几乎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打破传统的、枯燥单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结合信息技术的独有优势,将带着新鲜的教学手段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这对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来说是一场新的变革,是新的突破更是新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师生来讲都是一场重要的变革。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丰富其本身的内容,以创新的方式开展课程,还要挖掘课程的深远意义,增加课程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教学内容
将丰富的网络资源与传统课本相结合,多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接收面,充分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小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应该通过网络整理课件资料,把关于课本内容的图文、视频,利用PPT和媒体播放器进行播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适当地在其中留下一点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在课堂开始几分钟内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起大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增加对知识的兴趣和对求知的渴望。然后慢慢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中来,结合教师的讲解来解析视频、图片中的内容,使得学生的整体思路都能跟随教师,达到课堂预期效果和目的。另外,还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适当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壮丽多姿的山河》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们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浏览名胜古迹,以及多元的人文景观,展示民族特色美食、舞蹈等,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导入铺垫工作,进而使整节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对于学生们来说也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2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主要核心理念就是“课程源于生活”。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体系构架,更是有助于日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得以再现,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特定情境的自我感受。例如,在讲授《家庭和睦我有责》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开展课程。比如以“我最烦心的事儿”为题材,事先搜集相应的事例材料,制作简单的视频图文资料,配合情景剧进行展示。在情景剧展示过后,由其他的同学们进行评判,也能让学生本身对事件有更深刻的感悟。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然后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们该怎么维护家庭和睦? ”,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学会为人处事才是更关键的。
2.3延伸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效果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他们容易受到直观事物的影响。现在,网络中有很多正面的、传播正能量的动画、视频素材,我们可以将其适当地应用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程中。根据每节课中不同的内容主题,可以选择网络中现有的,也可以选择经过大家改进和修饰过的素材。总之,能够将灵活、新颖、多样的动画素材与课本传统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内容,就达到了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多样化素材的合理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课程主题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知识,掌握生活中正确的做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传播工具,为小学的授课模式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和改变。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推翻了传统的、原有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教师的授课创造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将课本知识以一种更加具创新力、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教师也不再需要书写大篇幅的板书,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课程的效率,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所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更加有助于日后身心的成长和三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 赵志峰.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电教[J].吉林电化教育馆,2017(09):71-72.
[2] 冉廣清.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上)[J].山西三晋报刊传媒,2016(07):46.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用
引言: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合理运用对文字、图片、声音及影像的综合处理,并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度创新,将抽象的问题有形化。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课程兴趣,优化教学结构,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一、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1.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大部分是依靠教师在讲台上,依照教材、学案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这一过程对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小学生来讲毫无吸引力,课程下来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文化经济的带动发展下,我国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将这门学科发挥其本身最大的作用。
1.2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几乎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打破传统的、枯燥单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结合信息技术的独有优势,将带着新鲜的教学手段走进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这对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来说是一场新的变革,是新的突破更是新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师生来讲都是一场重要的变革。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丰富其本身的内容,以创新的方式开展课程,还要挖掘课程的深远意义,增加课程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教学内容
将丰富的网络资源与传统课本相结合,多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接收面,充分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小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应该通过网络整理课件资料,把关于课本内容的图文、视频,利用PPT和媒体播放器进行播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适当地在其中留下一点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在课堂开始几分钟内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起大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增加对知识的兴趣和对求知的渴望。然后慢慢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中来,结合教师的讲解来解析视频、图片中的内容,使得学生的整体思路都能跟随教师,达到课堂预期效果和目的。另外,还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适当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壮丽多姿的山河》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们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浏览名胜古迹,以及多元的人文景观,展示民族特色美食、舞蹈等,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导入铺垫工作,进而使整节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对于学生们来说也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2创新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主要核心理念就是“课程源于生活”。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体系构架,更是有助于日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得以再现,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特定情境的自我感受。例如,在讲授《家庭和睦我有责》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开展课程。比如以“我最烦心的事儿”为题材,事先搜集相应的事例材料,制作简单的视频图文资料,配合情景剧进行展示。在情景剧展示过后,由其他的同学们进行评判,也能让学生本身对事件有更深刻的感悟。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然后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们该怎么维护家庭和睦? ”,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学会为人处事才是更关键的。
2.3延伸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效果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他们容易受到直观事物的影响。现在,网络中有很多正面的、传播正能量的动画、视频素材,我们可以将其适当地应用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程中。根据每节课中不同的内容主题,可以选择网络中现有的,也可以选择经过大家改进和修饰过的素材。总之,能够将灵活、新颖、多样的动画素材与课本传统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内容,就达到了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多样化素材的合理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课程主题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知识,掌握生活中正确的做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传播工具,为小学的授课模式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和改变。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推翻了传统的、原有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教师的授课创造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将课本知识以一种更加具创新力、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教师也不再需要书写大篇幅的板书,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课程的效率,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所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更加有助于日后身心的成长和三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 赵志峰.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电教[J].吉林电化教育馆,2017(09):71-72.
[2] 冉廣清.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上)[J].山西三晋报刊传媒,2016(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