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669842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记载了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以及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充盈着“和谐”精神,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关键词:孔子;《论语》;和谐社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166-03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战略任务,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际国内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治国理想和治国方略的统一,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应对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建立健全新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人们思想空前的活跃,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城市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同生态发展、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所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人们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同和信心。反过来,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又会对社会经济本身的持久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地负面效应,不利于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非常关键时期,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和谐社会,汲取和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它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以“和”为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主张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关系合乎规律的协调来消除冲突、化解矛盾,以实现万物齐喑,共同发展。在儒家经典——《论语》的核心伦理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由于符合人们的心理和大多数人的愿望,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信奉它,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来,这些传统文化的和谐精髓已成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剂,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任凭岁月的流逝,传统文化的和谐精髓却代代相传,任何风浪冲击不了它。以“和”为核心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境界,正是这样,传统的和谐文化熏陶和培养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资源的精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论语》中充盈着“和谐”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儒家思想的主体——《论语》是孔夫子对他弟子的教导,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论语》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自我身心如何做到和谐都有温馨的劝导,所以,这部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1.《论语》中的“和而不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论语》中得到了集大成的阐述和诠释,虽然《论语》通篇都是讲“和”,但是孔子讲的“和”是包含异的和,是承认差异和差别的和,在追求和谐的协调活动过程中,既不是无原则地认同,也不是非无原则地等同,而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就是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但不能什么事都按和谐的方法去做,离开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需要,为和谐而和谐,那是没有用的,达不到和谐的目的。”可见儒家主张的和谐是强调了和与同的区别。所以孔子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意思是:“高尚的人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建立和谐,无知之人则是盲目附和,是不能真正做到和谐的。”“和而不同”承认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差异共存,并在对立面的冲突中实现融洽,才能和谐发展。正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只有承认差别,承认不同,做到互相尊重,互济互补,世界才可能精彩,社会才可能和谐。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充满了人生需要包容的哲理思想,对不同意见、不同群体、不同利益关系等都承认和宽容,从“不同”的基础上认识矛盾,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样性中去寻求和谐统一。这种极具高超智慧的解决方法是要保持“不同”与“和”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达到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并存。
  目前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正在呈现出某种非良性发展趋势。所以,特别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保持清醒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用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作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解决种种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在理性发展中寻求化解矛盾与冲突的理想方案。只有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论语》中“仁爱”文化充盈着和谐精神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仁恕”是《论语》的核心,是孔夫子儒家经典最精髓的东西。“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解释这个仁说:“夫人者”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想发达,能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在自己身边发生了需要帮助的事,你就立即帮助它,这就是仁义的方法。在《论语·里仁》中,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有正确的爱和恨。孔子认为,人具备了爱心,是一切美好品德的开端。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具备了仁德之心,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多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孔子教导的价值就在于他穿越了沧海和时空,今天仍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骨髓里。就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因为有了“爱”,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海内海外和衷共济,从政府到民众,以救援为神圣使命,倾力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显示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因为有了“爱”,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3.《论语》中的“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从古到今,圣贤们都用“孝悌”来规范,协调家庭关系。《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其为人孝悌,而好犯上着,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弟,而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得归厚矣。”也就是说,谨慎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孔子也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他把祭祀之礼看做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祖先尽孝的情感。孔子重视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一个对父母孝道的人,也一定会对国家尽忠。儒家重视孝悌伦理道德观念,是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使得社会与家庭得到安宁。
  孔子的这些思想,培养了人们的忠诚、顺从意识,理顺了人际关系,调整了复杂的社会关系,能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长大,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欢度晚年,维护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安宁稳定。
  儒家的“孝悌”文化培养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由对家庭的爱上升为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多少年来筑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论语》伦理道德可塑造理想的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个人基石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修心养性、塑造理想人格的君子之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夫子教育他的弟子时,用小人和君子来作比较。什么是君子呢?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凡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一个君子,要时时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上,而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论语·学而》:“贪而无谄,富而无娇,何如?”就是说:“虽然贫穷,但不谄媚,虽然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按照孔子的教导,社会上的人都能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各安其位,这样社会不就安宁了吗!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曰:“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学识水平,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通观全面,领导全局,担当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好像小车没有轨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孔子十分重视信的作用,作为交朋友的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更是为执政者治国理民的必备条件。为政者不讲信用,社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国家也就不会安宁。所以儒家的真诚有信这种美德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孔子提倡的个人身心修养,总地来说就是“平和的心态,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真诚有信”的精神境界,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必有理想的性格,在当今社会中,人人倘若如此,社会也就自然和谐了。
  5.《论语》中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天,即天地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关系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两者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儒道各家都有深刻阐述,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阐述集中体现在孔子的真知灼见中。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音焉。”这都是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那就什么发展也谈不上。这是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人在与大自然的调试中获得发展。因此,人类的生存发展应当不违背自然规律,永远只能基于大自然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破坏自然规律,凌驾人的自然之上,最终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与大地的共生共长、协调相处是生态大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大自然为代价,而是走人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发展之路。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但是不可以破坏自然,无穷尽地向自然索取,而是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可见,“天人合一”论,是一个非常伟大、含义非常深远的发展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发展哲学,它对于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经济的持久发展,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孔子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造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者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妇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其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里孔子把“大同”社会描绘成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和谐社会并视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所以要达到这种美好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为前提,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只有走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和谐之路,我们才能建设美好家园,才能实现孔子的“大同”社会,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论语》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难免有封建糟粕的一面,但其优秀的一面对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和谐社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髓,以便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任仲平.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N].南方日报,2008-07-06,(2).
  [3]郭霞.发觉传统文化的“和谐”基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4]吴秀兰.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攀登,2006,(2).
  [5]唐昌黎,孟海贤.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v4,(2).
  [6]吴惠红.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7]陶艳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山西高等学院科学学报,2006.
  [8]候军英.“和而不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校,2006,(3).
  [9]何炼成邹富汉.“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学科,2005.v27(5).
其他文献
板锥柱面网壳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形式,它是建立在板锥单元系和常规的双层柱面网壳基础上的一种结构.论文基于有限元法,针对两种不同支承情况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研究板锥柱面
以贵州发耳煤矿7~#煤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发耳煤矿现有下行孔注浆封孔测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堵两段式注浆封孔测压方法。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下行孔封孔测压时受孔内
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广泛,而半导体压阻式传感器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现代测试领域的主角.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更需要传感器全面监测各种参数.如:瓦斯监测、一氧化
肉苁蓉是补益类中药的研究热点之一,近30年来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近年来关于肉苁蓉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机制作一综述,为肉苁蓉的相关研究作参考。
本文归纳了我国江南丘陵地带水量充沛、风景秀丽、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了它们对城市选址及形态所起的作用,如大多依山傍水、城市规模不大、布局较为分散等。并以江西
日前,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与新大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举行能源产业重组签字仪式,枣矿集团耗资超过10亿元收购其持有的五九集团49%的股权。这标志着枣矿集团成功布局蒙东地区煤炭
介绍了兖州矿区第一座特大型煤矿南屯煤矿由厚煤层开采向薄厚煤层配采的转型。分析了制约薄煤层开采的主要因素,给出了薄煤层综采的主要措施。针对具体工作面,介绍了薄煤层综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乡村城镇化建设步入发展的热潮期。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消除城乡隔阂,促进城乡发展的模式比如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无论是美丽乡村、
目的改良十味益脾颗粒口味,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方法采用添加甜味剂和香味剂对十味益脾颗粒进行口味改进,优化处方并制备小试样品,请10名志愿者进行小试样品和上市产品的
21世纪的中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产业过度集中和城市人口逐渐聚积,造成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问题。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