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虎女杨俊生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名在出生前
  在河北省西南部,涞源、易县、徐水、满城等地的交界处,太行山余脉延伸到这里,耸起五座直刺云天的山峰——狼牙山!在那百丈悬崖之下,绿阴中立着一座白色石碑,石碑下排着三座汉白玉石墓,三个英雄亡灵永远地躺在这里……中国人民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民族战争,在进入第4个年头——1941年时,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日军集结六七万兵力,对晋察冀进行了“铁壁合围”的秋季大扫荡。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9月25日,日军第一一○师团三千五百余人扫荡狼牙山区,误以为包围了杨成武的老一团主力,穷追不舍。老一团第七连在完成掩护部队主力和数万名地方干部群众转移任务后,留下第六班掩护全连撤退。六班边打边撤,把日军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峰,激战五小时,击退敌人四次冲锋,毙伤敌人五十多名,全班只剩下五名战士!在弹尽粮绝、敌人再次冲上山顶的危急关头,他们砸毁枪支,一齐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其中,有两名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落挂在绝壁上的乱树枝上侥幸存活,另外三名勇士(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于是,在中国抗日军民中流传起一个英勇悲壮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1943年12月26日,漆黑寒冷的夜,狼牙山南麓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易县东西水村)。村东北一个破烂的茅草房,堂屋透出昏黄的灯光。地委妇委副书记赵志珍,一手撑着怀孕7个月的肚子,一手往热气腾腾的灶锅里添水。八路军一支敌后武工队刚在隔墙院里住下,她想烧些热水送过去。房东李大姐一边往窗棂上拴绳,一边念叨:“听说寨头那边,鬼子把房子全烧了,还杀了不少百姓……”“大姐,地委指示给寨头筹粮的事,你替我转告村长了?”志珍突然问。“放心吧,”李大姐下了炕,指着窗棂上小拇指般粗的麻绳,说:“赵书记,如果今晚娃娃真要生下来,你一手拽这绳,一手抓炕沿,使得上劲儿……”又咕哝着,“不知杨司令在哪个山上。”赵书记——杨成武的妻子,已习惯了战争时期一年半载见不上一次面的夫妻生活。
  几个月来,赵志珍一直忙着秋季反“扫荡”,这几天觉得肚子不对劲儿,似要早产,赶紧在这个村的老据点住下来。这时,她想起最近在狼牙山与丈夫的那次偶然相遇。一个月前,反“扫荡”战事正酣,身怀六甲的志珍带着4岁的女儿易生,被地委安排到狼牙山里一个老据点——不老庵暂住。一天清晨,门外山头那边猛然响起枪炮声,不知哪支部队与鬼子接上了火。正午时分,门口突然停下一伙身着灰色军服的八路军。赵志珍定睛一看,竟是丈夫身边的警卫和卢医生等人!
  警卫员从骡子上抬下了昏迷的杨成武。“司令员!”志珍边唤边跟着跑进屋里。半年多没见,丈夫瘦多了,青黄色的脸上长满胡子碴,额头上虚汗津津,前胸衣服上沾满黄土……
  这些日子,司令员带着军区机关和部分主力,一直和“扫荡”的日军在山里兜圈子,不慎患上疟疾,高烧不退。今天清晨,终于抓住一股分散的日军,猛揍一顿……指挥战斗的司令员渐渐支撑不住了,旁边的黄参谋长、政治部王主任等,坚决让司令员撤下阵地!一路猛跑到这里,没想到碰上了赵志珍。
  在不老庵,杨成武高烧昏迷不醒,他时不时地惊叫着,似在阵地上发布命令。志珍挺着肚子,陪在丈夫身边,在那个年代,像志珍这种“媳妇”,既要履行好做妻子的责任,还要承受着时刻牵挂丈夫生命安危的精神压力,这就是战将妻子的“荣幸”。第三天,杨成武终于苏醒过来,志珍一边招呼给丈夫做饭,一边向丈夫轻声叙说这些日子的事,还把大女儿易生叫过来见父亲。看着女儿漂亮的小脸蛋,杨成武蜡黄的脸上荡出笑容。志珍靠在丈夫头边,说:“下次见面还不知到什么时候,你给肚子里的小东西取个名儿吧。”杨成武转过头,欣喜地看着妻子隆起的腹部,用幽默的口吻说:“漂亮的母亲生的孩子……名字就叫‘俊生’吧!”
  
  狼牙山血脉
  房东霍金生大哥,端着一碗香喷喷的热面条进了屋,杨成武刚吃了一口,一声“报告”,警卫员曾荣昌上气不接下气地进来说:“司令员,东山梁有枪声,一小股敌人正往这边来了,情况紧急,赶快转移吧!”说话间,两架日军飞机穿过头顶,炸弹在房子不远处开了花。屋里人的眼睛全盯着杨成武。杨成武的眉头拧在了一起,头转向志珍……丈夫一瞬间犹豫的眼神,使志珍明白了丈夫的心思,她喊着:“警卫员!快跟司令员转移!”战士二话没说,急忙把司令员往骡子上架。杨成武嚷着:“志珍,当心!”志珍靠在门上喊:“司令员快走!别管我。”战士们赶着骡子往西山梁奔去。
  金生大哥拉起志珍,抱上易生,猫腰借着草丛土埂的掩护,溜到了附近一处大石头下,扒开草丛,钻进一个洞里。鬼子走后,房子已变成横倒竖歪的黑色废墟,硝烟夹着焦糊味直钻鼻子。志珍不知该向金生大哥说什么好……想着想着,腹内一阵抽搐,像挨了一鞭,随之持续地挤压、下坠……李大姐把站不住的志珍扶上炕。没缓过几口气,又一次抽搐迫使她咬紧牙,开始冒汗……这时,她的手无意间触到一个物体——一只旧的浅绿搪瓷缸子,那是丈夫的“战利品”。1939年冬季反“扫荡”中,杨成武与兄弟部队在雁宿崖峡谷两侧设伏,把日军诱进峡谷,猛烈攻击,全歼日军五百多人。4天后,他们又在黄山岭设下口袋,把一千五百多日军“扎”死猛打。杨成武的老一团发现了日军指挥部,迫击炮弹准确地在敌群中开花,日军“名将之花”的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弹成重伤,当晚死去。杨成武威名大震。志珍特别珍爱丈夫送给她的这件“礼物”。
  狼牙山是志珍的故乡,也是根据地的主要依托。并肩战斗的战场和共同的志向,把杨成武和赵志珍紧紧结合在一起。他们熟悉狼牙山的一草一木,踏遍了狼牙山的山山水水,付出的血汗浸透了狼牙山的每条小路、每道险关。在这里,他们掩护过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也垂泪掩埋过许许多多为民族生存而殉难的战友,以至亲人。记得,初建的根据地被频繁地“扫荡”,杨成武想构筑起一个攻守兼备、进退有余的阵地网络,赵志珍向司令员“献”出《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中的一计:“好个祝家庄,尽是盘陀路,容易入得来,只是出不去。”狼牙山沟壑万千,奇峰险石,道曲径环,如入迷宫……杨成武颇受启发,遂亲自率人全面勘察狼牙山,拟定了防御方案,后来发动数万军民,数月辛劳,终于把狼牙山改造成为易守难攻、回旋有余的大“祝家庄”,为以后反“扫荡”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志珍突然一阵间歇性的痉挛,牙咬得咯咯直响,汗水已浸透全身。“快!抓住绳子,使劲儿拽!”李大姐急得满头大汗,绳子绷得紧紧的,窗棂子咯咯发响。这时,志珍的子痫病犯了……这个病由来已久。1940年初冬,寒风在华北平原大地上哀号,饱经忧患的抗日军民进入最艰难时期。在冬季大“扫荡”中,志珍躲着日军的追击,生下了大女儿易生。孩子一落地,乡亲们抬起这母女俩,过冰冷的唐河,爬百花山,下神仙山,上花塔北山;穿易县,进完县,在唐县与敌人周旋;又跋涉在曲阳县的山山水水,躲过敌人无数次追击和轰炸。这种情况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像的。她们母女终于被送到了安全区,难以想像的颠簸和折磨,使志珍落下了子痫症这一顽症。以后的分娩,志珍难躲子痫病的折磨。“易生”,取自出生的易县、易水,然而,母女几次死里逃生,分娩如此危险,也许“易生”应改名为“难生”。妻子分娩时,杨成武在涞灵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易生”不易,“俊生”也面临早产,可窥出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不惜身家性命的高贵品质……“嘣——”那根麻绳断了!志珍的手无力地垂下……“哇——哇——”一个新的生命,不停地啼哭,似在向世人证明——“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她蹬着小腿,拼命地啼哭,似把一生的泪哭干。她尚不知道——她细嫩的血管里,涌动着狼牙山儿女的血液,骨头里却嵌进了将军的精髓。
  
  童年的故事
  俗话讲,“七活八不活”。俊生瘦小,却顺了杨成武的意思,随母俊秀,尤其是那双大眼,又黑又亮,招人喜爱。1944年新年后,晋察冀军区八路军连续出击,迅猛地扩大根据地,杨成武更忙了,赵志珍也像当年许多领导人一样,不得不把襁褓中的俊生暂时托付给当地可靠的老乡代为抚养。革命和亲情,此时的环境只能二者择一。在母亲的涟涟泪水中,在“将来若有幸接孩子回来,这孩子也一样是您的”托付声中,熟睡着的小俊生不知不觉地来到易县狼牙山脚下一个小山村的老乡家。“爹”叫赵玉,老地下党员,“娘”叫卢秀,贤慧淳朴的山村妇女,他们没孩子,怀抱“八路军干部”的骨血,自是疼爱有加。
  俊生天性娴静、聪颖,很少拖累大人。稍大些时,就开始善解“爹娘”心意。每天吃饭或每年收获季节,跟着大人跑前跑后,比大人都“紧张”。每到傍晚快收工时,不用招呼,她一声不吭地跑到村头,坐在枯井边的方石上,托着小圆腮,等着“爹娘”出现在路口。这也是“爹娘”的一大自豪。这个小山村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和相对封闭,养成了质朴淳厚的民风,小山村生活很苦,逢上兵荒马乱,常以野菜、山果充饥。“爹”过年的新布鞋,是“娘”拆了两双旧布鞋改制的。尽管如此,“爹娘”对小俊生从心底里疼爱,穷苦中长大的俊生特别理解“爹娘”。一次“爹”出门有“工作”,没想到一去三天,家里断了粮,“娘”从邻家借来几个红薯(地瓜),磕着罐底,给俊生煮了一大碗玉米薯粥。俊生刚把碗端到嘴边,就隐约听得厢房里似有喝水的“吱、吱”声,她撩起门帘,见“娘”正端着大碗往嘴里倒野菜汤!“‘娘’,我肚子疼。”小俊生说着,捧着那碗玉米薯粥从堂屋进了厢房,搁在了“娘”眼前。“娘”什么都明白,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俊生,你等着,‘娘’出去弄点粮。”
  俊生坐在门槛上,不知不觉睡着了。隔门的四大爷,端着一簸箕玉米饼子进了屋。临走时说:“给你‘娘’说,先吃着,再想办法。”四大爷刚出门,一半的饼子已进了俊生的肚子。她实在“挺”不住了,直到“娘”进门,她已吃进了好几个。结果,晚上撑得睡不着觉,捧着小圆肚,哼哼了一晚上。幸亏“娘”用擀面杖像擀饺子皮般地轧到天亮,才把肚皮搞平整。直到隔天中午,小俊生才觉得想吃点东西。好长时间里,她见不得玉米饼子……
  有一年春节,俊生穿着“爹娘”省吃俭用新做的蓝底红花布褂,约了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去串门拜年。没到半晌,小俊生一个人气鼓鼓地回来了,脸上划了道血痕,新衣袖子撕开了口,裤腿滚满了土。“爹娘”刨根问底,小俊生来了个老牛大憋气,一声不吭。“爹娘”正愣着,路口大院子里的宋大娘跑了进来,直向“爹娘”道歉,轻声安慰俊生。原来,山村有养鸭养鹅的习惯,俊生和伙伴们正在大院子里耍,不知怎的,房东那只大白鹅发了“疯”,伸着长颈,扇着翅膀,追得娃娃们满院跑,娃娃们没人敢上前。俊生冲了上去,拳打脚踢,引得那鹅转头咬住了俊生,她与大白鹅扭在一起,满院里翻腾,等大人赶到时,俊生抄着个搂草的竹耙子,正拼命“反攻”……“娘”心疼地把俊生抱在怀里,轻声安慰。俊生蹦出几句响当当的话:“那鹅欺负我们娃!它咋不敢唬大人?”大家一怔,哈哈大笑。
  村后的山梁子,村头的小河沿,常常是山村娃娃们的“战场”。小俊生年纪虽小,可有一股“将军”气,指挥着大大小小的娃们跟她转。特别是玩“打老蒋”,她总是当“司令”,带着一伙“八路军”,满山遍野地追“老蒋”。娃娃们里有个瘦男孩,瘸一条腿。每次“追击”,他老是掉在后面。“司令”板着脸挖苦道:“瘸子瘸,瞎子瞎,一打老蒋没了辙……”小男孩总是红着脸不吭声。一次在饭桌上,说起这小男孩,“爹”告诉俊生:他爹是个八路军,一次打涞源城时和鬼子拼刺刀,连续刺倒三个,自己被鬼子劈掉了脖子。爹死时他刚出生,家里穷,山坳里放羊又跌了腿。他娘至今不嫁人……小俊生听直了眼,拿着筷子半天没吱声。爹后来听说,那男孩从此当了“司令”,俊生是“军长”……
  
  两个爸爸、妈妈
  山村没有学堂,邻村只有一所私塾小学。俊生懂事后,常常大清早就跑到院门口,看村里几家大门楼的男孩,背着书包去邻村上学。她多想进学堂,端端正正地坐在课桌前读书。“爹娘”早就看在眼里。一天清晨,俊生从院门口回屋,“爹”把她叫到眼前:“俊生,告诉‘爹’,想上学是吗?”俊生没吱声,红着小脸低下头。
  “爹”问了几遍,她点了几下头:“嗯,我想。”“俊生,‘爹娘’砸锅卖铁,将来也一定让你进学堂,进城里的新学堂!可是,你现在小,学校不收,懂吗?”俊生仰起小脸,问:“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呢?”“爹”牵着她的小手走到了门槛前,量着俊生的身高,在门框上深划一道沟线,说:“俊生,你现在只有这么高。”在线上面约四指宽处,“爹”又深划了一道沟线,“等你长到这么高的时候,就能上学了,你要快快长。”从此,这条线成了小俊生的成长目标。她常常偷偷地站到门槛前,比量身高……一天下午,“爹”赶集回家,按老习惯,给俊生带回了一个驴肉夹饼。俊生高兴极了,双手捧着饼飞出了院门。不一会儿,俊生一边喊着“爹娘”,一边冲进院子:“你们快看,我有了什么啦……”“爹娘”急急忙忙走出去,两眼放光的小俊生,满脸通红,汗水把头发贴在前额上,胖乎乎的两只手掌上捧着一根筷子样的东西——一枝铅笔!半截儿的,笔头被牙咬出些小坑坑。夫妇俩很是惊喜,问怎么来的。小俊生蹦豆似的回答:“我用那个驴肉夹饼,跟村西头的‘学堂哥哥’换的。我有铅笔了,可以在家里学习了。”说完,就翻箱倒柜到处找纸。看着小俊生急不可耐的样子,夫妇俩笑了。“爹”走过去,说:“孩子,‘爹’今天给你上第一课!”话音未落,俊生就搬来饭桌和小凳,一屁股坐下,背过手,板起腰,俨然一副正规“学生”样子,嚷嚷着:“快上课,快呀!”“爹”取出笔记本,撕下两页纸,铺在俊生面前,然后正襟危坐,说:“现在我宣布:赵家小学现在正式开学!今天第一堂课,要学的是——‘杨俊生’三个字。”俊生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第二个、第三个名字是:杨成武,赵志珍。她不知道这两个名字就是她的生身父母,更不知道,他们正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从此,赵家四面墙壁上,歪歪斜斜地挂满了俊生的作业纸。每周三堂课,成了俊生心目中神圣的“殿堂”。赵玉,这位老地下党员,杨俊生的“第一任老师”,以后每次赶集又多了一件事:收集能写字的各种废纸。小俊生学得很认真。杨成武的“武”,她总写不好。为这一个字,一晚上竟写了二百多遍。
  1948年8月3日上午,刚刚从保北战场下来的杨成武司令员,与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在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接受毛主席亲自布置的任务:杨成武组建第三兵团,深入绥远开辟战场,拖住傅作义,配合支援我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大决战!
  这时,志珍决定回易县把寄养在老乡家里的俊生接回来。这天上午,俊生看到家里来了几个客人,为首的是个漂亮英武、沉着干练的女解放军……一直伤心流泪的“娘”,把俊生拉进厢房,有点失魂落魄地把俊生的东西收拾出个包袱,然后抽泣着告诉俊生:“除了‘娘’和‘爹’,你还有个妈妈和爸爸,妈爸是你的生身父母。他们特别想你,今天来接你回去……‘娘’这里穷,不能再委屈你了。”小俊生似懂非懂,看着“娘”如此悲伤,说:“我不去!我不去不行吗?”“娘”的脸上挂着泪珠,假装生气:“不去不行!‘娘’和‘爹’会常去看你……”
  当赵志珍见到小俊生,一把将俊生抱住,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把俊生的肩膀湿了一大片,小俊生感觉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来自内心深处,可为什么从来没见过这个妈妈?小俊生也从未见过“爹爹”这样难过,“爹”把她抱在怀里,红着眼圈问:“俊生,还记得‘爹’教你的那两个名字吗?妈妈和爸爸一直在打老蒋,今天要接你回去……”赵志珍认真地告诉俊生:“‘爹娘’永远是你的‘爹娘’,是他们把你养了这么大……”小俊生被放在一只大骡子背上的驮轿里。出了村庄,小俊生百思不得其解:“我怎么会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呢?”
  
  家人难团圆
  三兵团留守处、地委机关驻在冀县城内的一个大院里。部队里许多高级将领的家属都转移到这里,如聂荣臻、杨得志、杨成武、耿飚、罗瑞卿等人的家属。当时,解放战争正是关键时刻,孩子们的父母都忙于前线工作,身后大大小小几十个孩子,全由地委派专人看护管理。小俊生也是其中一个,陌生的小伙伴,陌生的叔叔阿姨,吃穿住比小山村强多了!可小俊生还是觉得不如小山村的驴肉夹饼、暖和的小土炕和亲密的小伙伴们好。
  妈妈整天忙忙碌碌,时常天黑了才把小俊生接回家。妈妈有耐心,可不像“娘”对小俊生那样百依百顺,小俊生撒“野”时,妈妈总是把她夹在两腿中间,一字一句地灌道理,不像“娘”那样跑来颠去哄着她。小俊生哭了,“娘”用手心给她擦泪,妈妈用毛巾……妈妈和“娘”不一样,可是都爱她,她感觉得到。
  1949年夏天。一天,杨成武和志珍商量:“志珍,新中国快成立了,生活也稳定了,我看,把寄养在老乡家的孩子们都接回来吧!”其实,志珍心里嘀咕很久了。她同意丈夫的想法:“孩子们该回家了,我一直挂念着。”杨成武说:“我看这事得抓紧办,最好明天就安排人去接孩子。”小俊生竖着耳朵听着父母对话,心里乐开了花。一大早就和妈妈起了床,好像当天就能见到自己的姐姐和弟弟。俊生当时有三个姐姐(易生、冀生、燕生)和一个弟弟(东胜)。志珍找到地委书记,说明了情况。地委书记也着了急:“赶快派人接!你看派谁去合适,你来定,我安排,最好今天就出发。”第一批人陆续返回时,只接回了大姐易生和弟弟东胜,二姐冀生、三姐燕生却不知下落。俊生一夜之间有了姐姐、弟弟,“家”的氛围越来越浓。几十天过去了,第二批寻找孩子的人仍不见返回。按捺不住的母亲决定亲自去寻找女儿。可是,杨成武担心地说:“志珍,尽管大部分地区都解放了,但是有好多地方还有潜伏下来的敌人,要考虑安全,你还是不要亲自去了!政治部也不会同意的。”“不管怎么说,我要亲自去寻一寻,否则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志珍坚持。杨成武想了想,说:“好吧!你多带两个警卫员,最好化装成老百姓,比较安全点。”赵志珍四处奔波,转遍了冀西老区,连收养孩子的老乡都没有一点线索。这时,一个老乡看不下这位母亲备受煎熬,不得不讲出实情:冀生和燕生已不在人世。抚养这两个孩子的老乡,在兵荒马乱中四处颠簸,最后躲到深山老林中,饥饿、疾病最后夺去了两个孩子的生命……
  在场的十几位老乡都流下了眼泪。一位大嫂情不自禁地痛哭道:“赵大姐,我们没有把孩子看护好,我们对不起你呀——”从悲伤中惊醒的志珍,立时意识到:乡亲们会因此而不安和自责。乡亲们对子弟兵后代的感情,从来是胜过自己的生命。她想起了大女儿易生被乡亲们保护的事……1940年冬季反“扫荡”开始后,志珍被迫把刚满周岁的易生寄养在西古县的一位老乡家。一天,日军得知消息突然包围了村子,把乡亲们都赶到天主教堂外的空地上,逼着交出杨成武的孩子。没人吭声,他们把伪村长赵仲三(共产党员)绑在树上,威胁村民们说:“如果不交,就和他的下场一样!”说着,连开三枪,把赵仲三枪杀了。当时,抱着易生的妇女就在人群中,可全村的人都一口咬定:“杨成武的孩子早就被抱走了,我们用性命担保!”日军还把所有抱小孩的妇女押到前面,小易生吓得哭起来,那妇女边解衣襟边说:“娃儿,别哭!娘这就给你喂奶。”说着,把奶头塞进小易生的嘴里。日军费尽心机,折腾一整天,一无所获,沮丧地撤走了。志珍忍住悲伤,对乡亲们说:“战争夺走的不是我一个人的骨肉。我们要团结起来,努力生产工作,让家破人亡的日子不再回来!”
  俊生等姐弟三人,没盼到冀生和燕生归来,却见到疲惫憔悴的母亲一进门就倒在床上。母亲病倒了,高烧不退,许多叔叔阿姨都来看望她,留下深深的叹息和热泪。一夜之间,父母失去两个骨肉,俊生失去了两个亲姐姐——从未见过面的亲人!
  
  与众不同的性格
  作为战将的子女,杨俊生跟随解放大军,伴着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从战火硝烟走进和平年代,从穷苦的山村进入都市,从文化贫瘠的土地走进整洁明亮的课堂……
  杨成武调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后,举家迁往天津。1949年9月,6岁的小俊生终于挎上书包,走进绿阴掩映的一座小学校——天津市红光小学,实现了自己进“学堂”的梦,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她让妈妈赶紧写信,把这一喜讯告诉给狼牙山脚下的“爹”和“娘”。
  新的学校和课堂向她展开了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她一头扎进去,如饥似渴地汲取、咀嚼……每天清晨,俊生都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好当天要用的书本、学习用具等,清点一遍后,再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每天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复习功课。放学路上,与她结伴而归的同学时常贪玩,每逢这时,俊生都平静地拒绝,独自一人回家。不论是家里还是课堂,她的书桌总是干净利索,各种书本、学习用具有条不紊。她特别珍爱课本,学期结束后,全都包了书皮的课本,尽管边缘已被磨起毛边甚至裂开小口,但很干净无污迹。拆掉书皮,仍像新的一样,她把这些书都宝贝似的装入纸箱存放起来。在老师数不清的学生中,杨俊生是最安静、也是很有特点的一个。老师让同学们回答问题,大家争先恐后,惟有俊生很少举手,但只要点到她的名,她每次都能熟练、圆满地回答出来。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让同学们上黑板解一道难题。连续四个同学,或解不出,或答案错了,都红着脸跑下讲台。第五个点到了杨俊生。她安静地走上讲台,“刷、刷、刷”,三下五除二就算出来了,转身报告老师:“老师,我做完了。”“答案完全正确!”老师大大夸奖一番,引得同学们都羡慕地回头看她,这时,俊生微红的小脸依然是平时般的安静。
  杨俊生不像其他孩子,一下课就围在老师身边,她总是坐在一旁,安静地听老师和同学们谈话。除非老师主动唤她,她极少主动接近老师。时间一长,老师都明白过来,这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在内心深处蕴藏着对老师深厚的爱戴和尊敬。每到课间,同学们都嬉戏打闹,她却默默地把老师的讲桌擦拭干净,然后准备好粉笔,最后,把黑板擦在地面上轻拍几下,除掉上面的粉尘……一天下午,还没下课,窗外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同学们都向窗外看去,惟有俊生却盯着老师,眼神显出些忧虑和不安。放学铃声一响,只见她把书包往怀里一抱,抬腿冲出教室,钻进了茫茫雨中,惊得老师、同学在身后直喊……过了一刻钟,老师发现教研室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把黄色油布雨伞。同屋的老师告诉她:“这是你任课班上那位大眼睛、很文静、学习很好的女生送来的,她进来时被雨淋得像个水鸡。”
  俊生与同学之间,平时也显不出什么超过其他人的密切联系和亲密关系。一次,她心爱的一枝铅笔,那是爸妈给她的生日礼物——课间时不翼而飞,弄得俊生好几天都闷闷不乐。事情过去了二十多天,班上还有人丢了东西,同学们纷纷反映。最后查出来是邻桌的一个男同学干的,也查出了自己的那枝铅笔。老师发现,在丢东西的几个学生中,俊生丢铅笔的事情发生得最早,却只有她没有报失。老师饶有兴趣地找她谈话,问到这个问题。
  俊生沉默半天后才说了一句:“我觉得——用不着说出来。”第二天,那位男同学红着脸向俊生归还那枝铅笔时,俊生却把这枝心爱的铅笔作为礼物送给了他,还诚恳地说:“你以后别再做这种事了,有了什么难事就告诉老师、同学,我们都会帮助你的。”那个同学感动得哭了。从此以后,他对俊生特别敬重,俊生也经常帮助他。杨俊生后来从老师那里听说,那位男同学家庭很困难,父亲是革命烈士,母亲早年病故了,家里有四五个孩子。“我知道那种看到心爱之物,想得到又没有钱买的特别难受的心情,我不会忘记自己小时候,曾用一个夹驴肉的烧饼去换非常喜爱的半截铅笔……”杨俊生说。
  
  家事与国事
  当俊生正努力填充知识,感受新的生活之际,震惊中外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又给她上了一堂难忘的人生课。几个月后,在朝鲜战争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召见了杨成武。杨成武受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并立即赴朝前线作战。小俊生和姐弟们听说过许许多多关于爸爸打仗的传奇故事,甚至都习惯了周围人对爸爸的赞叹和敬仰。在孩子们心里,爸爸不仅是英雄,而且是整个家庭的“中坚”,是儿女们的“精神支柱”。这场战争对杨成武一家来说,与以往不同:它发生在全家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团圆、人民饱经战火动荡终于幸福安居的年代里,而且孩子们不再是年幼无知。
  在爸爸离家出征的前一天晚上,俊生和姐姐易生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细心听着客厅里爸、妈在悄悄谈话:“成武,这次出征朝鲜,我又不在你身边,你一定要保重自己。”妈妈说。“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己的,”爸爸安慰道,“这次受命赴朝作战,是中央对我的信任,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打好这一仗……”“你每次都这么讲,你那性子一上来,谁能拦住你……”“千万别忘了每月给父母写封信、捎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告诉他们,他们已经受不起了……孩子们的学习一点都不能松,每周末给他们上的家教课不能间断,不该给他们说的事不要说……”“这些你就放心吧,我能做到。我就担心你……”“我早就说过,我命大。”爸爸开玩笑的口气,“那么多仗都打过来了,这个仗我还怕把自己打胖了。”
  俊生和易生惊呆了!姐俩对视许久——她们都从未意识到这一点,想到这种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一种直觉告诉她们——这将可能波及眼前的全部生活。那一夜,她俩翻来覆去,从未有过如此的沉重,也从未把家里的事想得那么多、那么远、那么深。第二天,天津火车站站台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到处是难舍难分的拥抱、眼泪、话别……全家人簇拥在爸爸面前。爸爸一身崭新的志愿军军服,依然春风满面,稳重自信,威风不减当年。他逐个把孩子们揽在怀里,在俊生眼里,今天的爸爸忽然变了,好像要重新认识他。她伸手抚摸着爸爸的脸和那身崭新的戎装——这张脸、这身装,将要经历朝鲜战场战火的洗礼,将要经受一次血与火的熔炼。爸爸伏在她身边,悄悄地说:“俊生,有件事你要答应爸爸,你和姐姐要照顾好你的妈妈,照顾好三个弟妹。”“嗯!”俊生使劲儿点着头,同样坚决。她已感触到爸爸话中的含意。
  这时爸爸转向妈妈。妈妈眼圈虽红红的,此时却一脸刚毅。平时,爸爸出差与妈妈告别,儿女们早已习惯了,但在此刻此景中,俊生和姐姐感受到——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告别”!爸爸走了,带走了她的心,带到异国的冰天雪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
  在爸爸走后的日子里,俊生想了许多,在课堂上时常走神。回到家,除了做作业,就是和姐姐一起帮妈妈干些家务活儿。她每天都从广播、街头议论中打听朝鲜战场的消息,细心观察下班回家时妈妈的表情……从此,俊生复杂的思考中,开始触及一些新的问题、事物之间的新联系:个人与家庭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家庭之间……这是俊生人生意识、社会意识的真正萌芽。从那时起,她的业余读书兴趣也从古代小人书、连环画,转向了描写人生的文学作品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刘胡兰》《赵一曼》等等,她为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和事迹深深地感动。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关注大人的事、社会上的事。有时妈妈与叔叔、阿姨在家中闲谈,她就搬个椅子坐在旁边静静地听,但从不插言说话。她也常常与母亲单独谈起一些家事、社会上的事,甚至国家的事。
  1952年春,杨成武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光荣任务:把朝鲜战场稳定在“三八线”上,迫使美帝坐在了谈判桌前。然后,他奉命回国,调任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兼参谋长,举家也从天津迁往北京。小俊生也和姐弟们一起转入北京西郊海淀区的“八一”小学。
  
  向毛主席献花
  “八一”小学学生的父母,大多是红军老干部。长期的革命战争岁月,使这一代人失掉了学习机会,所以,华北军区很重视对子女们的教育培养。为此,特从外地抽调得力干部领导“八一”小学的教学工作,还专门从军政大学、地方师范院校调来九十五名教师,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把校园建设得美丽而优雅,配备了比较正规的教学设备。在这里,俊生获得了更好的充实和发展。
  俊生的班主任是年轻的女教师程志刚。她刚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被推选到了“八一”小学。最初的几个月,杨俊生并没有引起程志刚的注意,程老师只是觉得这个女生文静漂亮,学习很好,却不多说话,个性似乎跟别的孩子有点不一样。很快到了8月,一天,同学们得到消息:第一届全军运动会就要开幕了。“八一”小学要选几名最优秀的少先队员代表,去参加开幕式,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献花。这是何等的殊荣!同学们奔走相告,向往着这一天、这一刻的到来。当程老师让同学们民主选举代表时,令她惊讶的是:全班同学一致选举杨俊生还有粟戎生等人为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她注视着这个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女学生,未料到她在同学中享有这样高的威信。她走到杨俊生桌前,俊生红着脸一下子站了起来,声音不高不低地说:“老师,我可以代表少先队员去给毛主席献花吗?”程老师看着那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慈爱地拍着俊生的肩,说:“当然可以,你是同学们一致推选的,这份荣誉是同学们给的,你应该感谢大家。”“谢谢同学们!”说完,她向全班同学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就这样,俊生、戎生带着“八一”小学全体师生的心愿,来到了全军运动会会场。杨俊生回忆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晴朗而明媚的一天……”运动场上,人如海、歌如潮。当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沸腾了,欢声雷动。俊生一眼不眨地望着毛主席,心里在说:“毛主席呀,我们永远祝福您,祝您领导我们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她和戎生激动地走上主席台,仰视着眼前这位领导中国革命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的世纪伟人,感到心都快要蹦出来了。她向毛主席郑重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献上了鲜花,异常激动地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代表少先队员,向您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我们全国的少先队员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锻炼身体,争取早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那一刻,令她终生难忘。事后,她把那段誓词工工整整地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床头,以便每天看到它,回想起难忘的那一天。
  1955年,杨俊生以优异的成绩从“八一”小学毕业,将升入中学。在“八一”小学毕业典礼联欢会上,俊生的心情很复杂,心中荡漾着深深的留恋。程老师特意向她走来,俊生迎上去,激动地说:“老师,真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您。您对我们太好了!您为我们日夜操劳,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教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程老师抚摸她的肩头,眼圈红了,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你说了这么多的话,你让老师很感动。”“老师,我有许多话想说。您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永生难忘的。谢谢您——老师!”程老师流下了激动的泪,心想:俊生这孩子少言寡语,内心感情世界丰富,几句话凝聚了万语千言。一个孩子能这样理解老师往日的心血和付出,为师长者足矣!俊生独自来到空无一人的教室,静静地坐在那里环视着周围的一切,讲台、黑板、书桌,往日的读书声、喧闹声在耳边回响,想到即将向这一切告别,心情激动。
  她怎能不激动呢——她终于实现了当年狼牙山下那个贫苦的山村女娃的“学堂梦”,了却了“爹爹”那个老地下党员的夙愿,没有辜负爸妈的苦心教育和期望。她在这个课堂获得了知识,充实了自己,心智更高,眼界更宽,为一生的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俊生忽又想起刚才程老师的话:“俊生,这只是生命旅程的一小段,要走的路还很长,有很多很多的事还等着你们。在任何时候都别忘了那段话——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人要活得有价值
  1955年至1961年,杨俊生先后考入北京市女子第二中学(初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高中),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俊生初中二年级时的1957年,针对知识界的“大鸣大放”,反“右”运动扫掠全国,五十多万人被打成“右派”。第二年,俊生初三时,“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漫卷全国,历代吃苦受难的中国人民豪情万丈,发起为了把“一年超过英国,三年超过美国,五年进入共产主义”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总攻。1960年,即俊生高二时,又演变为吃糠咽菜的三年“自然灾害”……
  全民大炼钢铁,她曾把铺盖搬到炉窑旁;炼钢需要废铁,她曾拆下自家的大铁门;全民大办农业,她曾在假期里步行几十里,帮助社员去耙地铲草;全民大办水利,她曾跳进没膝深的水里挖淤泥……
  “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杨俊生立下的誓言。“党中央号召我们,祖国正需要我们,我们革命后代要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祖国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杨俊生没有把社会活动代替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相反,她学习更用功、自觉了。在机器隆隆的工厂,在人欢马叫的工地,那些戴着眼镜,铺展复杂的图纸,向周围的人讲解指点,交待工作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更让她敬佩和羡慕。他们比划指点过处,图纸变成了一批批闪光的机器、一座座巍峨的大厦、一座座雄伟的水坝……俊生感觉到这些人更有威力、更“有用”!爸爸妈妈常教育他们:“学校活动要参加,个人学习更要抓紧!”“国家建设最需要的是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
  那段时期,学校教学课时明显减少,有时减去一半。她和三四个学习较好的同学自发组成了“自修学习小组”,地点就在房子稍宽敞一些的俊生家里,一边学习课本内容,一边阅读课外书籍,交流学习体会。对实在弄不懂的问题就拿到学校请教老师,或请高年级的同学辅导。有的老师为俊生等人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常常是下工地先赶到俊生家,辅导完功课才回去。中学时期的杨俊生,文化知识的涉猎面更宽更广了,不少优秀书籍都曾深深地打动着她。“那时,每读一本好书,我就感到自己长了一截,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就进了一步,”杨俊生说,“小学时就读过一些书,中学重读时的理解就不一样,到大学时就更加深刻了。”“我爱书,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新的灵魂。”在文学读物外,俊生开始偏向自然科学,像《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大发明》《趣味生物学》等,把身边熟悉的世界,重新展现在她面前,她感到了自然的深奥和个人的渺小。尤其在物理上,她表现出特别的偏好,而且与同学们尝试着做些小手电、小台灯、小收音机之类的东西。
  杨俊生回忆说:“每次发明创造大功告成,真是喜不可言,心中荡起一股英雄凯旋般的自豪……”因为,她有了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她仰慕居里夫人,想当女科学家。她惊叹——居里夫人温和善良的笑容里,怎能包容住磐石般的坚韧?为何对所钟爱的事业有着火山喷发般的热情?俊生觉得:她是真正的强者!活得有价值。自己活着,一定要像她那样……
  杨俊生的自修学习小组常常学到家里吃晚饭的时间,她总是强留大家一起进餐。“没想到将军家的伙食与大家都一样:高粱面、地瓜面和菜叶蒸成的饽饽,加点儿咸菜。我们也不客气,十几个人一顿就吃下去三笼屉,俊生总是劝大家再吃几个。”一位姓邹的同学说。久而久之才发现,这样的伙食标准,俊生家也维持不住!尽管军人家庭有特殊待遇的规定。当时杨俊生家里,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重点照顾,三个弟弟(东胜、东明、东成)和两个妹妹(东荣、杨杨)都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是“次重点”。往下轮到俊生、易生和堂弟。全家伙食常常是靠弄点菜帮菜叶、豆腐渣以及爷爷、姑姑在院里种植养殖的东西来补贴。“俊生却从不提这些事,尤其对特别困难的工农子弟,每次都不让走。甚至还多带些午饭到学校给我,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形势好转。”同学赵欣说。
  
  爱憎分明
  在那个“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的年代,天地万物皆被“政治”重新安排塑造,人际关系也因“阶级界限”的划分而发生种族歧视般的残酷,甚至是对生存权的践踏。面对这条“界限”,人人噤若寒蝉,避之不及……对那些“地主崽子”、“资本家的臭小姐”、“她父亲是被镇压的”等议论,杨俊生从来都是不屑一顾。
  俊生初中班上有几位“默默无闻”、“小心翼翼”却又学习优异、要求进步的女生。平时,杨俊生与这些人一起交流学习,课间一起谈笑。作为班上的文体骨干,凡组织活动,俊生皆实事求是,按特长安排人选。但在一次讨论参加国庆集体到天安门庆祝游行时,终于发生了“冲突”——杨俊生说:“既然大家都认为这几个人的个人表现都很积极上进,就应该允许他们参加游行活动!”“可他们的家庭出身也要看,成分不合格不能参加!”“毛主席说,不惟成分论,重在表现!”“反正家庭出身不好,肯定受影响!”“谁没有缺点错误?你身上的缺点错误,也是你家庭出身带来的吗?不能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就否定一个人的现实表现,就限制个人的进步成长!家庭是家庭,个人是个人!”
  事后,俊生找到班主任,客观地反映了确定参加庆祝游行活动人员的具体情况,阐明自己的观点、想法。在她的努力说服下,最终有几位出身“有问题”的同学参加了这次集体活动。
  当年的同学都知道,俊生要是较起真儿,“绵羊”变“狮子”,谁也挡不住。杨俊生高中时,学校有位教学水平很高的物理老师,“反右”时被贬入俊生所在年级的办公室,当打水扫地的勤杂工。俊生无论什么场合遇见他,都尊敬地招呼:“老师,您好!”使得对方诚惶诚恐。后来,俊生不顾好友劝阻,主动与那位老师交往,请教物理课难题,借阅辅导书籍,引来不少非议。
  学年末,民主评议时,有些同学给俊生提意见:“他是‘右派分子’,你应该与他划清界限。”“我是学生,学的是对国家有用的知识,知识不分‘红’和‘黑’!”“对右派分子,大家都不应该理他!”杨俊生被激上了火:“他戴什么帽子我不管,我只知道——他是人!评语怎么写都行!”这一老一少“忘年交”,一如既往,直到这位老师被下放。
  今天谈到这事儿,杨俊生感慨道:“我从这位老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学业。其敬业诚实,治学严谨,令人敬佩。”杨俊生大学的同学曾讲了个故事:有一年校运动会上,作为系代表队的主力,俊生发着高烧参加了女子4×100米接力赛,拿了全校第一。最后一棒的俊生十分显眼,刚下操场就被校报编辑拦住:“杨俊生同学,听说你是带病拿了第一,请谈谈当时你是怎样想的?是不是想到毛主席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我没想那么多,”俊生截住话,“我只想到拼命也要为集体争第一!就这些,谢谢您。”说完就走。那位编辑“傻愣”着,在原地站了半天,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周围的同学则大笑不止。
  杨俊生周围的同事、朋友,对这位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女将军这样评论:“她的‘爱’与‘憎’,一样分明。”“少说多做,埋头苦干,质朴无华。”“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泾渭分明,从不含糊。”“她像大姐、像慈母。”
  我们该如何概括杨俊生的个性的各种侧面呢?有两首诗可以代替,那是她大学的同学临别相赠:你的个性,千彩流溢,“三原色”为“真”“善”“毅”;调在一起,才显出你生命的瑰丽。另一首写道:上山时,你拉着我们的手,山顶上,你呈上庆功的酒;晴朗天,你像暖暖的清溪,托起片片轻舟,风起处,你骤如排空巨浪,淘沙碎石,摧枯拉朽。有人说:她敢说敢干,无所顾忌,因为她是杨成武的女儿。她说:“我不想辩解,正因为我是杨成武的女儿,说也没人信。但是,我只有一个想法——下辈子,我若转世,变成张成武、王成武、李成武的女儿,我还是像今天这样:坦坦荡荡,真真实实,该讲就讲……因为,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我……”
  
  自己选择职业
  长安街春风年年绿,香山枫叶度度红。人的少年时代似乎特别快,转眼间,俊生将结束6年的中学生活,开始面临报考大学、择业定向的大问题。为此,杨成武全家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逐渐形成两大“阵营”:一方主张“择文、从民”,以妈妈的意见为代表。“你爸跃马横枪一生,我也当兵这么多年,如今你大姐毅生(原名易生)又从父当兵。俊生你应以择教师、医生等职业为佳,这样对全家老少也好有个照应……”另一方主张“择武、从军”,以俊生的大弟、堂弟等男孩为代表。“爸爸是我们儿女心中的榜样,人生的楷模!二姐的才智个性,天生就是做军人的材料,家里的事有我们弟妹……”
  争论延伸到晚饭桌上。最后请爸爸“拍板定调”。杨成武沉思良久,转向妻子,商量道:“孩子们大了。我看这事交给俊生自己。自己的终生大事自己决定!你说咋样?”赵志珍略一顿,点点头:“好吧!不论啥结果,我们都依她。”一直默不作声的杨俊生,缓缓地走进自己的房间,房门在身后关上。她从内心感谢爸妈的理解和尊重。现在,只剩下了自己,自己确定生命的航标,自我设计人生的航线。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她感到手心在冒汗,浑身发冷。
  夜幕如漆。全家人睡了,北京城睡了,星星在打盹,俊生的思绪飞越沉寂的城市,飘向无际的苍穹……她想了许多,从狼牙山下小山村那半截儿铅笔头上的梦,到“八一”小学明亮的教室;从献给毛主席的那束鲜花,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地;从狼牙山上拾来的“英雄石”,到志愿军赴朝出征……那一幕幕镜头,一个个身影,“爹娘”的憨笑,程老师的慈爱,物理老教师的严谨,保尔·柯察金的刚毅,居里夫人的坚韧……还有爸妈的关怀,弟妹的期盼……“我走到今天,前面有多少人在为我铺路啊?身边又有多少人在帮助?没有人民,没有党,没有祖国,哪有我杨—俊—生!”
  沉沉的回忆,沉沉的思索……突然,美军现代坦克群越过鸭绿江,航空母舰黑洞洞的炮口喷吐串串火舌,“鬼怪式”战斗机群在祖国的蓝天横行……绿色校园里,同学们在硝烟里奔跑,弟妹在火光中倒下……俊生醒了!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暖暖的阳光唤醒了城市,新的一天开始了。
  俊生整了整衣服,平静地走出房间,在父母面前站定:“爸爸,妈妈,我不需要再考虑了!我选择——从军!国防科技!”
  两个月后,一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入学通知书”,放在了杨俊生的面前。她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通知书”上那颗红色的五角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在这颗军徽下,父母浴血征战了三十多年!姐姐毅生又戴上这颗军徽!现在,自己也将为这颗军徽所代表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列车在东北平原上飞驰……车厢里充满欢声笑语。一身崭新军装的杨俊生,一声不响,她正回想着昨晚临行前爸爸的谈话:“俊生,你现在已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应当知道:穿上这身军装,将意味着什么?军人,必须具备军人的品质、军人的精神、军人的意志、军人的气魄。真正的军人,不只是光穿上军服……”俊生瞪大了眼睛。“首先,我作为一个老战士,再是作为你的父亲,给你三点忠告:第一,从今天起,做一切事要靠自己,再难的事也要咬牙挺过去!不能一遇到事就想别人帮。第二,做人要坦诚善良、光明磊落;做事要扎实高效,事无大小,做就要做好,做到底!第三点,最主要,就是军人的本质是什么?这问题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去领悟……三年后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于1953年,属于大军区建制,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是我军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工程学院,专门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和输送国防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它规模大,有教学楼群、训练基地、试验工厂、医院、军事法庭、体育馆、俱乐部等,各军兵种系部齐全,教员二千多名,专家教授二百多名,是亚洲最大、世界瞩目的高等军事工程学府。
  
  军旅导弹梦
  开课前的3个月是入校军训。一开始,杨俊生就尝到了军人的艰辛。清晨起床号一响,接着就是一个个的紧张程序:起床、出操、整理内务、洗漱、开饭、军训、学军事政治理论……晚饭后是集体活动,学习、晚点名,九点半准时熄灯就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程序、每一分时间都要求速度、标准。不存在自己的趣好,这里只有必须执行的纪律。一天下来,紧张忙碌,累得全身散了架。在那段时间,一听到那声悠长的起床号,俊生心里就紧张。她逐渐品味出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切事靠自己,再难再苦,咬牙挺过去……”
  一天半夜,一声急促的号声把大家从睡梦中惊醒——“不好,紧急集合!”俊生翻身下床打背包,不知怎的,总是放在枕头包下的背包带不见了!黑暗中,她到处摸索,急得满头大汗……大家都已冲出屋门,她才找到一个背包带。原来,忙碌中,邻床学员把她的背带“摸”走了!俊生刚跑进队列,就听见一声吼:“讲评!”这位教官,黑瘦高个,平时一脸严肃,让学员们敬而生畏。“刚才,我们利用不到五分钟时间,进行了夜间紧急集合演练,从整个情况来看,集合时间、速度都好于以往,说明你们已逐渐适应军事化生活,这是值得表扬的,希望以后继续保持发扬。”
  杨俊生心跳加快,“千万别点名批评我……”“有个同学在这次紧急集合中掉了队,拖了全队的后腿,希望下不为例……”杨俊生一肚子委屈,红着脸低下了头。“以后,我们军训的科目更多、强度更大,希望大家做好思想准备,真正的军人是血汗浸泡出来的……”杨俊生兴奋起来,攥紧了拳头……
  军训的科目很多:严格的队列训练、实弹射击、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单兵技(战)术训练,等等。一次,学院把这批新学员拉到距哈尔滨市50公里外的呼兰河地区进行野营训练。一天半夜,“紧急集合”的哨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劳累一天的学员们急行军约七八公里时,几乎拖散了架,刚想席地休整,又传来命令——“强行军10公里!在一小时内到达预定目标!”部队飞跑起来!俊生觉得身上的东西越来越沉……“杨俊生!把小郭的枪背上!”背后传来教官的命令。
  俊生边跑边接枪背在身上,杨俊生觉得肺像被撕裂了,腿失去了知觉。有两次,她真想收一收脚……不行!咬紧牙,挺过去!挺过去!她紧盯着前面的人,一步不落……到达指定位置后,她几乎“瘫”在地上……
  对秦教官,她没有任何怨言。“服从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俊生从小就受父母的这种教育。直到很长时间后,她才从母亲那儿得知,爸爸为了锻炼她,事先曾给学院有关领导同志打了招呼:“第一,对杨俊生不能有任何特殊,与工农子弟一样。第二,在训练和学习上,要求更要严格!”
  三个月的训练,杨俊生感到收获很大。不仅是意志、作风、品格、身体素质与过去大不一样,而且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只有靠坚韧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细致扎实的努力,才能一步步缩短。”她更加深了对爸爸“做事要扎实”那句话的理解。
  三个月训练结束后,杨俊生被分配到导弹自动控制系,走进了哈军工的“象牙塔”——红楼(外墙是红色)。这是中国导弹技术的科研、教学基地,有极严格的保密性,从此,她开始接受长达六年的正规化高等军事专业教育。 在杨俊生的眼里,原来仅限于一种飞得远、威力大的“神秘武器”。“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个炸弹。”通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学习、观摩讲解、图片幻灯、内部电影、文字资料等多渠道的了解,俊生的想法看法完全变了。
  她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导弹代表了现代化战争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有没有它,国际地位大不一样。很可惜,我们还没有原子弹……自动化控制是尖端中的尖端技术,就像人的大脑。爸、妈,我很庆幸,我已走进了尖端中的‘尖端’里。你们都知道,这是我理想中的金娃娃!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兴奋和激动……”
  
  父亲的评分
  杨俊生走进“红楼”时,苏联的导弹专家、教授已全部回国,并带走了许多核心技术资料和先进的试验仪器。当时,中国的导弹技术队伍整体上还不成熟,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空白,一时还难以弥补。
  “只有掌握尖端科技的民族,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戴其萼,一位俊生所尊敬的专业老师,在一次授课时讲,“只有掌握住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导弹尖端技术,国防才能强大,民族才有底气,才不会受人制约和摆布,达到这一目标,现在全靠我们自力更生,而且必须在你们这批学员身上实现!不能再迟了。”这声音,代表一个被激怒民族的倔强呼喊!
  俊生被震撼着,整个新一代的民族自尊被震撼着。时隔不久,有的同学因部队需要,被调往广西导弹部队。离别前,俊生、戎生这两位孩提时代的好朋友、在“八一”小学曾一起给毛主席献花的同班同学,相互击掌立誓:继承父辈的革命精神,为了强大国防,把青春无私地献给国防科技的现代化事业!
  自步入“红楼”之日起,杨俊生就“泡”进了导弹自动化控制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数不清的数据,数不清的图纸,数不清的学术名词、概念,数不清的公式、计算,“泡”在了被解剖开的导弹、陀螺定向仪、一排排的自动化控制仪表旁……仔细搜寻、查对导弹“大脑”中每一根神经、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为了拓宽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周末,她谢绝了同学们的邀请,又“泡”进了图书馆,涉猎更多的相关专业书籍。
  为了了解世界上关于导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根据当时的条件,俊生努力“啃”俄语,并对照字典翻阅了大量俄文专业书刊资料。红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每天一圈儿,组成了她自己的“自动化仪表盘”,构成了哈军工六年的运行轨迹。这个“圈子”,既很小,又很大。小到在三尺见方的全国地图上“点”不出来,大到能容下祖国的全部领土、海疆。在这段时间里,按照离家前的约定,俊生提前给爸爸杨成武去了一封信:“爸爸,我首先作为一名小战士,其次作为您的女儿,回答您在两年前给我出的题目——军人的本质是什么?根据我目前的体会,答案应是:无私为国奉献、牺牲,这就是军人的本质。不知您能打多少分?”
  很快,父亲回信了。内容很简单:“俊生:来信收悉,看到了你的答案,我和你妈很高兴:作为军人和女儿,你都开始成熟了。我的批分:看实践。”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广袤千里、死寂沉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声巨爆、一片炽白,黑灰色的“蘑菇云”冲天而起,撕开了中国被核威胁久久笼罩的阴暗天空。它昂着骄傲的头颅,向苍穹伸展、伸展……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际“强权政治”的谈判桌上,中国将与核大国平起平坐!中国被核威胁、核讹诈的局面,将成为永远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乃至世界和平,将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中国对外宣称:“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声惊雷,这个场面,虽然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和震撼力,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中,不亚于引爆了又一颗“原子弹”!
  当电波载着这一喜讯,传到“红楼”中杨俊生的耳畔时,她的心激动得似乎要跳出胸膛,大脑飞速地旋转——导弹!导弹是原子弹不可分割的载体,是原子弹的“孪生兄弟”,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杨俊生猜测:导弹研制步伐将大踏步前进!中国导弹技术的新一轮发展时代即将到来!此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胸中逐渐酝酿:第一步,排列出目前中国导弹“大脑”技术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作为今后选择主攻的方向目标;第二步,针对这些目标,尽可能搜集掌握国内外有关该目标的情况资料;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弄清楚达到每个目标道路上尚未解决的关键环节;第四步,疏通自己的“信息网”,联络“专家顾问团”,不断学习、积累。
  
  噩梦降临
  1966年5月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5·16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5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如一颗重磅炸弹,惊醒了中国人的“觉悟”!瞬时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哈军工并非世外桃源,在摧枯拉朽般的革命洪流中,与外界隔绝的院墙如纸糊般地坍塌……迷惑不解的杨俊生也被卷入这场“史无前列”的大潮中。
  第二年,杨俊生利用“大串联”的机会,寻访当年先辈们闹革命的足迹,进一步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她走访了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瑞金,谒拜了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参观了古田会议旧址……她回到了父亲的出生地和参加闽西暴动的长汀县,瞻仰了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赤男烈士的纪念碑,走访了父亲曾参加和指挥的赣州战役、漳州战役、南水口战役、黄坡战役等旧址。最后,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向西进发……通过这次走访,俊生更多地了解了父辈们,更多地了解了这支军队,更多地了解了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世纪伟人——毛泽东。
  1968年初,杨俊生走出“红楼”,离开了她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摇篮——哈军工,离开了老师和同学,还有实验室和各种仪器……按照组织上的分配,来到第二炮兵司令部报到。
  报到的第一天,就被安排到某基地接受新的锻炼、新的任务。当天晚上,杨俊生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望着漆黑遥远的北方天空,回想起哈军工近六年的日日夜夜。在那里,她完成了由一个纤弱的女孩子,向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的转变。在那里,她由一个对导弹技术几乎无知的中学毕业生,转变为一个从事国防现代科技尖端的专业工作者,并为自己投身这一事业做好极为充分的准备。在那里,她立下了“把青春献给国防科技现代化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从明天开始,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以自己充分的准备,开始实现哈军工的誓言,一展宏图大志。然而,历史命运,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这“沧海一粟”,没有放过杨成武夫妇及他们幸福和睦的家庭。这一家,战火硝烟中九死一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都未能毁灭。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和平年代里却被“打倒”,被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中央“文革”小组几乎置于死地!这场噩梦,几乎断送掉杨俊生的一生,甚至生命。
  林彪集团、江青一伙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初以个人野心为基础而纠合起来的反党反人民的宗派集团,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为目的,以“忠心耿耿”、“溜须拍马”等为手段,骗取毛泽东的信任,然后大搞假材料、谗言谪贬,借毛泽东之权威打倒老干部,扫清绊脚石,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最终达到自己的罪恶目的。
  “彭、罗、陆、杨”就是这样倒下的。“二月逆流”就是这样捏造的,杨俊生被罩在这张阴谋大网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她的“导弹之梦”,显得那样天真、无奈和脆弱……
  1968年3月22日,那夜又冷又黑,疲惫的北京早早地进入梦乡。西北风呜咽着,扫过昏黄路灯下的路面,掠起满街红红绿绿的传单……半夜1点,后海南沿的一条深巷里,闪出一队全副武装的军人,无声地奔向一幢灰黄色的小楼。这时,小楼院内的警卫排,忽然接到“不许开灯,不许说话,迅速撤离”的命令,迷惑不解地被遣离开小楼。其岗位迅速被替代,小楼被围。“哐啷哐啷”,门被敲开,二十多个荷枪实弹的军人冲进大厅。这小楼,就是杨俊生和父母全家的住宅。杨成武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总参党委第一书记、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常委。半小时前,空军政委余立金,在家中被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紧急电话唤醒,一出门便被戴上手铐带走……约一小时前,正在开会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被林彪当场宣布“调离”,从人民大会堂会场直送机场,飞赴沈阳,一落地即被囚禁……震动全国的“杨、傅、余事件”从此拉开了序幕。继叶剑英、贺龙、陈毅等老帅之后,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一批少壮将领也被推入“打倒”的行列。
  
  走进武警部队
  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淡去,留下的只有对人类的深刻烙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开国功臣的,他们也不会永远被冤枉。
  1976年9月21日晚,聂荣臻把杨成武找去,说:“‘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和军队面临的形势已到了危难关头,你马上到叶帅那里去,向叶帅报告。‘四人帮’一伙是反革命,是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的,要提高警惕,防止他们先下手。如果他们把小平同志暗害了,把叶帅软禁了,那就是国家的灾难。‘四人帮’依靠江青的特殊身份,经常在会上耍赖,蛮横不讲理。如果要采取党内正常途径解决他们的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采取果断措施,才能防止意外事情发生。你快去找叶帅,越快越好,向他讲明。”
  “四人帮”猖獗之时,杨成武在叶、聂二帅的沟通上起了重要作用,自然而然成了“联络员”。叶帅听完杨成武的转告,立即让杨成武回告聂帅:“我想的和聂总想的一样,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马上找有关同志商量,采取行动。”叶帅还要求杨成武在“动手”期间保证军队不出问题。杨成武信心十足地回答:“请放心,军队永远听党的话,听党指挥。”自此,以非常手段解决“四人帮”的准备工作,秘密而迅速地进行着。杨俊生从总理逝世以来中国政局的连续动荡中,嗅出了越来越浓的火药味。毛主席逝世后,斗争更加紧张,从父亲越来越匆忙的脚步和日甚一日的晚归中也可以觉察出来。她深为父亲为党和国家再施展才能而高兴,同时又担忧大难不死的父亲,因忠诚耿直而再度落难。政局的变化莫测和大起大落,培养了俊生对政治问题的大度和细腻,尤其在全家经过生死之难、姐姐去世后,除了父母,俊生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老大”的角色。最近特殊的紧张,年过花甲的父亲能否吃得消?
  一天晚上,时钟敲过11点,父亲又匆忙出了门。俊生赶忙追出去:“爸,帽子。”杨成武回身接过帽子,对女儿笑笑,刚要上车,“爸,当心。”背后又传过轻柔的嘱咐。杨成武回过头,在女儿肩上拍了拍,这是个充满自信的回答。杨俊生相信这一点。几天后,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中国革命再次取得决定性胜利,俊生马上把弟妹们召集到一起:“摆席上酒,为爸爸庆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9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对“杨、余、傅事件”公开平反的通知》,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完成了杨成武冤案平反昭雪的最后一道程序。
  1986年5月30日,杨成武夫妇来到阔别15年的香山寺。他们迈步登上那幢二层小灰楼,往日的间间囚室已荡然无存,遥想当年,心潮难平……殿台远眺,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变了,变化太大了!”两位老人频频点头,诗意油然而生:“江山尽为人民有,触目万物才是情。”
  1975年年底,杨俊生把姐姐杨毅生的骨灰盒安放到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了结了父母一桩最大的心事后,重抖精神,走进了第二炮兵部队司令部科技部,参与“东风5号”控制系统的试验、测试工作。这时的俊生,不仅已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大儿子吴晨也刚刚出世。为了追回流失的岁月,她毅然把儿子托付给亲属照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1980年,她步入北京航空学院,用一年半的时间,攻下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为从事现代科研掌握了一大工具。1983年,她赴美国加州大学,专攻了近一年的英语,掌握了从事现代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第二大工具。
  她刚刚从加州返回,又一个人生道路的选择摆在她的面前。当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刚刚重新组建,急需大量德才兼备的干部去挑大梁,加快部队建设步伐。聂荣臻元帅对杨俊生的思想表现、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能力等方方面面比较了解,于是向武警总部写了一封推荐信。“服从组织安排,去武警。”杨俊生二话没说。报到后,武警总部一位领导与俊生进行了一次谈话:“我们根据多方面了解和掌握,认为你不但能干科技工作,更是胜任干部管理工作的合适人选。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刚刚组建的武警部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希望你不要辜负组织对你的信任……”
  杨俊生说:“当时我从第二炮兵调入武警工作,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高度信任,我实在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二是从我个人经历讲,没有党,没有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个人爱好必须服从党的需要、工作上的需要和部队建设的需要……”从此,杨俊生走进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这一年,她40周岁。
  阳光灿烂的1996年7月17日,是杨俊生难忘的日子。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杨俊生向武警部队司令员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双手庄严地接过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警衔任命状”——中国武警首位女将军诞生了。
  杨俊生这位将门虎女为中国军事旅程谱写了新的华章!
其他文献
第一计:不论吃什么好吃的,都会让她先吃第一口。(噎到了,她说我害她。)  第二计:永远站在她的左边牵着她的手就算吃饭时也是坐在她的左边用左手握着她的左手。(我们在逆行,行人车辆从右侧掠过,我却坚决站到她左面结果……)  第三计:她的身体不好,陪着她去锻炼身体,陪她去游泳。(锻炼途中我顺便看了跟旁边跑过去的女孩,她三天没和我说话。)  第四计:不论有多忙,忙完了都会第一个打电话给她。(她还以为我很闲
期刊
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是每个人的梦想,为实现大家梦想,特为大家制定如下方案,照此实行,成为百万富翁指日可待。      1、到街上找搂着姑娘的小伙子说,兄弟,我扇你一耳光,给你一百元如何?每试十人次,有8人次会说你神经病,1人次接受你的提议(所以你得准备好至少100元作为本钱),3人次会说我给你一百元扇你一耳光可以不(因其女友在侧,他必定会维护自己的尊严)?此时,你爽快答应下来。一天之内保守估计,你
期刊
上网泡MM,乃我辈爱好上网者重要任务之一,也可以说是重要革命任务之一,所以一定不能放弃,但是万一有了老婆,泡MM就不再方便,所以已婚男士,必须学会在泡MM当口被老婆现场逮捕后逃生技巧,小子上终南山,过零丁洋,好不容易学会了这一身本领,现在传授给你们,你们要好生感激,顺便买小子的陈年蜂蜜一罐,小子保证打折给你们!  1、逃为上计——夺门而出,三天不归。再旧来时则很有可能得到原谅,有道是小别胜新婚,没
期刊
1、卡通片能平息家庭战争  我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每当我想看武侠大片,老婆想看韩国眼泪片,互不相让战争一触即发时,只要女儿说想看卡通片,我们俩都没有半点异议,毫无条件地同意,战争不战而息。    2、卡通片能消除家庭代沟  因为长期陪女儿看卡通片,我们家人的称呼也随之卡通化平等化。女儿是人人喜欢的樱桃小丸子,小红帽,老婆是魅力无穷的美少女战士,蓝精灵。我就有点吃亏,她们俩不是叫我汤姆猫,就是叫我大
期刊
一    三十年来,我一直独身。或许是月老不帮忙,或许是他老人家实在太忙把我给忘了。不过这次终于想起我来了,可他竟然把这么大的事儿委托给了一条狗。  三个月前,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园门口吃早点。匆匆吃完后一看表,坏了,要迟到!于是我赶紧起身急着走。抬起的脚刚落下,就听一声刺耳的尖叫,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我踩到一条长毛狗的腿上。本来小狗的后腿儿搭在我坐的小马扎上在撒尿,可我这一脚下去,那条毛茸茸的小腿儿
期刊
1、不成熟的男人总是在意女人的姿色;成熟的男人则很会看老婆的脸色。  2、不成熟的男人总是在太太面前轻许承诺;成熟的男人则会在太太面前兜售甜言蜜语。  3、不成熟的男人和太太一起上街时,总是捂紧自己的腰包,那能捂得住吗?而成熟的男人却是闭紧自己的眼睛,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4、发了奖金以后,不成熟的男人会将钱悄悄塞进衣兜里,一旦被老婆发现就会死得很惨;成熟的男人则用老婆的名字存在银行里,不被发现
期刊
老公的哥们儿:  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老公的不离不弃!  老公既非富豪,又不是达官,上无鸿鹄之志,下无提携之能,却能得尔等一干朋友之记挂惦念,拥护爱戴,实乃三生有幸。作为其老婆,也感到荣幸之至。在此,我要再次感谢你们!   写这封信,除了对你们说感谢外,还有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你们不要时时将他记在心间,对他漠视一些,忽略一些。  我老公是如此的普通平凡,少了他一个,地球照样转,世
期刊
北京人    在万里长城脚下,枫叶如火。  男孩子满脸堆笑地对女孩说:“亲爱的,我特爱你,我们五一结婚,行不行?”女孩子羞答答地说:“行。你看旅行结婚行不行?包个专机,象克林顿一样,嘻嘻嘻……”  男孩子被吓晕了。咚……    沈阳人    一个繁华的街口,男青年小声嘀咕说“咱爱你,你知道不知道啊?”女孩正专心致志地吃着冰淇淋,回头奇怪地望着男友说:“干啥啊你?咱喜欢金项链的啊,99.999%的,
期刊
结婚以来我一直以在老婆眼皮底下偷存私房钱为最高的追求与乐趣。然而,老婆拥有一颗远赛迅驰芯片的大脑,三两下便将我煞费苦心,处心积虑才截留下来的那点可怜钞票没收得一干二净。惨痛的教训让我充分认识到,想要在老婆的魔爪下偷喝一口羹无疑是痴人说梦自寻死路。请各位看看我的老婆都在我的身上干了些啥吧!    钞票第一次被捕    老婆:你们公司发钱了吧?  我:没……发钱哪能不交给您老人家呢?    老婆:小嘴
期刊
小学某日记。  “今天太阳又高高挂起,早上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蛋饼,妈妈今天变好了,如果天天给我买个蛋饼吃就好了。中午放学时,数学老师叫我去办公室,他说要si我眼皮,说我把加法看成减法,把减法看成加法了。我真马虎啊。以后我一定要认真的。”    中学某日记。  “今天大扫除,老师把我跟郑调在一起擦窗子。郑执意要跟小玉换,他不想跟我一起合作。我已经感觉到郑总是躲着我,而且跟我说话脸都会红。搞得我也怪不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