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在全党全军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直以来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对国内外论述毛泽东人格魅力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试图从毛泽东以身作则,做榜样模范带头作用的角度,分析毛泽东刻苦勤奋、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平等待人、不循私情的伟人风范,这三个方面来归纳并阐述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 毛泽东 人格魅力 彰显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主义者,无论是在革命战争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能振臂一呼,“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作为一个时代的巨人,其“巨大威望和影响更主要的并不靠权力建立起来的”[1]P14,那么,毛泽东是用怎样的领导方式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和支持?笔者认为毛泽东把自身强大的领导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并联系中国国情赢得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一步步胜利。毛泽东时代的每一个时期都给当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国内外关于毛泽东人格魅力的论述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各种困难,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人民群众领袖,毛泽东更是出类拔萃,用自身的魅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之一,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不仅在国内受到尊敬,在世界上也获得了一致认可。
毛泽东在世界上的人格魅力。在国外关于毛泽东人格魅力的最早论述出现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斯诺认为:“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2]P71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后,美国领导人尼克松总统说毛泽东“具有能够吸引狂热追随者的领袖人物的超人魅力”[3]P32,而基辛格认为“毛泽东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魅力”[4]P497。同时,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也说“我整个一生都是毛泽东的崇拜者”。泰国领导人认为毛泽东“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不仅在政界毛泽东享有如此高的威望,学术界英国著名作家韩素音在《早晨的洪流》中这样描述毛泽东:他既是一个通晓古今的学者,又像农民一样平易近人;他讲究卫生,却又经常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十分幽默,可又非常严肃认真;既坦率,又精明;既老实朴素,又绝不会上当受骗;既单纯,又复杂;细致周到,明察秋毫,可又衣着随便,不修边幅;他具有成就大业的耐性,而一旦需要当机立断时,他绝不坐失一分一秒。
毛泽东在国内人格魅力的论述。笔者通过对毛泽东的生平研究发现,在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入学考试《言志》文章中,校长表扬毛泽东为“建国奇才”,是最早的关于毛泽东人格魅力的体现。之后,在1920年杨昌济离世之前向好友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用其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领导魅力赢得很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萧华认为在“毛泽东的身上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江华也谈到“毛泽东具有超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贺晋军说“毛泽东有极强的感染力”。冯友兰指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5]P137柳亚子先生在诗中对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也作了高度赞赏:“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其诗中“两列宁”诗人自注为“孙中山、毛润之”,“毛郎”为“毛润之”。可见,毛泽东在国内的领袖魅力非同一般,是被党内外所公认的,是非一般人能比的。
毛泽东晚年的时候对同事说,“我身上有一种虎气,是为主,有一种猴气,是为次”,无疑毛泽东在这里似乎察觉到了自己的非凡魅力。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对毛泽东的领导魅力作评价时指出,“没有毛泽东,我们还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200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毛泽东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6]P1。
二、毛泽东以身作则,做榜样模范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之所以全身都散发着人格魅力,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正是与毛泽东在学习上刻苦勤奋、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在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平等待人、不循私情的伟人风范,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的温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毛泽东可亲、可敬、亲民、爱民的人格魅力彰显了其旷世奇人的与众不同。
(一)毛泽东刻苦勤奋、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
毛泽东从小就酷爱读书,除了在家劳作,学习成了他唯一的朋友。虽然身处乱世,但毛泽东刻苦勤奋,博览群书,从课堂上《四大名著》《盛世危言》到《新民丛报》《世纪英雄豪杰传》,从省立图书馆墙壁上《世界堪舆图》到后期的《伦理学原理》,乃至后来成为《湘江评论》的编辑和主笔,等等,与毛泽东求知若渴和救国救民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当面对别人的高度赞赏时,毛泽东说:“我不是天才,读了六年孔夫子,读七年资本家的洋学堂,我到二十五岁那一年,正是一九一八年才开始读马列主义。”[7]P93正是毛泽东在学习上从不懈怠,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其后来的革命人生道路中魅力彰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书读经典之作。薄一波同志谈到毛泽东的学习精神时说:“毛泽东同志精心阅读马列的书,垂老不倦。他曾经建议把三十几部马列经典著作印成大字本,发给高级干部作为必读之书。”他特别喜欢看二十四史和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说,并经常教会大家如何看书学习,如何读经典,例如对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毛泽东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倡读书的,“《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在“《西游记》中要看到有个坚强的信仰”,对于“《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还要看如何组织”,看“《红楼梦》是读历史,怎么知道是叫封建社会”[8]P58。以《毛泽东选集》四卷为例,“其中的引文、成语、典故,引自《左传》48条、《史记》42条、《孟子》26条、《论语》22条、《礼记》14条、《尚书》13条、《诗经》9条等等”[9]。 笔者认为毛泽东能比别人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毛泽东的很多经典理论都成了中国革命的真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有着渊博的学识,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然而,当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条件和环境不允许学习的时候,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10]P181
(二)毛泽东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让人民当家作主,建立自己的国家并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困难生活成了人民群众的真实写照。然而,毛泽东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南海,都一直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群众中传播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号几乎成了毛泽东救国救民路上生活的真实体现。徐松林在《回忆红军时代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中提到毛泽东“只有一床旧的棉被,棉被和布不到3斤,晚上睡觉有时用禾草做枕头,没有禾草就用土硅、石头做枕头。只有两套衣服,打了许多补丁,生活和战士们一样艰苦朴素。反围攻时天天行军,常常十天半个月不能换洗。很少见他穿过袜子,总是光着脚穿一双烂布鞋子”。辛克也曾回忆在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我帮主席洗衣服出于好奇心,一边洗一边一块块的数着衣服上的补丁,大大小小足有16块,尽管我小心翼翼的檫搓,一不注意,还是又给出了一个洞,衣服干后我再给补上第17块补丁”[11]P60。直到今天,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还保留着一册记载毛泽东照章交纳伙食费的账本。[12]P80不仅如此,在陕北的冬天警卫员要求给毛泽东换件衣服时,毛泽东说:“我不是已经有棉衣了吗?现在地区的经济还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该带头省吃俭用。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能多发一颗子弹啊。”[13]P59
除此之外,在生活和自己的言行上,毛泽东也身体力行,张闻天有一次看见毛泽东挖茅坑,于是逢人便说:“人家主席都挖茅坑,真是没有一点架子啊!”[14]P48这就是伟人的生活,伟大就存于其中,伟人用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种无形的榜样胜过很多的命令和规章。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毛泽东平等待人、不循私情的伟人风范
毛泽东为了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建党初期便开始动员全家去参加革命,他说:“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不能只想自己的小家,要想到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这个大家,也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舍家为国呀!”[15]P44在毛泽东强有力的说服下,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和妻子杨开慧一齐参加革命斗争。在建党初期成了一家五人都是共产党员的特殊大家庭。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把自己的儿子作为首批志愿军送到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并说:“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当得知儿子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毛泽东说:“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作是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要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13]P165不仅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开智得知毛泽东当了主席,写信要求毛泽东为其解决生活问题,毛泽东回信要求“一切按照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并对王首道说:“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16]P315—316毛泽东对于亲戚的错误和缺点向当地政府阐明了态度:他们所有人“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的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要以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13]P201。毛泽东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平等待人精神在党内树立了威望,也为全党全军树立了榜样,更体现了毛泽东平等待人、不徇私情的伟人风范。
总之,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列宁认为:“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7]P401在中国,毛泽东就是“‘十来个’富有天才”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也正是用那独特领导风格和人格魅力让中国人民彻底翻身,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地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萧延中.巨人的诞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尼克松.领袖们[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4]邓力群.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8]余飘.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N].光明日报,2010—09—04(6).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陈新征.从遗物看毛泽东的衣着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
[12]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
[13]史全伟.毛泽东与艰苦奋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4]石仲泉,陈登才.张闻天的故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15]曹宏.寻踪毛泽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马永义
[关键词] 毛泽东 人格魅力 彰显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主义者,无论是在革命战争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能振臂一呼,“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作为一个时代的巨人,其“巨大威望和影响更主要的并不靠权力建立起来的”[1]P14,那么,毛泽东是用怎样的领导方式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和支持?笔者认为毛泽东把自身强大的领导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并联系中国国情赢得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一步步胜利。毛泽东时代的每一个时期都给当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国内外关于毛泽东人格魅力的论述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各种困难,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人民群众领袖,毛泽东更是出类拔萃,用自身的魅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之一,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不仅在国内受到尊敬,在世界上也获得了一致认可。
毛泽东在世界上的人格魅力。在国外关于毛泽东人格魅力的最早论述出现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斯诺认为:“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2]P71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后,美国领导人尼克松总统说毛泽东“具有能够吸引狂热追随者的领袖人物的超人魅力”[3]P32,而基辛格认为“毛泽东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魅力”[4]P497。同时,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也说“我整个一生都是毛泽东的崇拜者”。泰国领导人认为毛泽东“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不仅在政界毛泽东享有如此高的威望,学术界英国著名作家韩素音在《早晨的洪流》中这样描述毛泽东:他既是一个通晓古今的学者,又像农民一样平易近人;他讲究卫生,却又经常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十分幽默,可又非常严肃认真;既坦率,又精明;既老实朴素,又绝不会上当受骗;既单纯,又复杂;细致周到,明察秋毫,可又衣着随便,不修边幅;他具有成就大业的耐性,而一旦需要当机立断时,他绝不坐失一分一秒。
毛泽东在国内人格魅力的论述。笔者通过对毛泽东的生平研究发现,在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入学考试《言志》文章中,校长表扬毛泽东为“建国奇才”,是最早的关于毛泽东人格魅力的体现。之后,在1920年杨昌济离世之前向好友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用其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领导魅力赢得很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萧华认为在“毛泽东的身上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江华也谈到“毛泽东具有超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贺晋军说“毛泽东有极强的感染力”。冯友兰指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5]P137柳亚子先生在诗中对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也作了高度赞赏:“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其诗中“两列宁”诗人自注为“孙中山、毛润之”,“毛郎”为“毛润之”。可见,毛泽东在国内的领袖魅力非同一般,是被党内外所公认的,是非一般人能比的。
毛泽东晚年的时候对同事说,“我身上有一种虎气,是为主,有一种猴气,是为次”,无疑毛泽东在这里似乎察觉到了自己的非凡魅力。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对毛泽东的领导魅力作评价时指出,“没有毛泽东,我们还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200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毛泽东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6]P1。
二、毛泽东以身作则,做榜样模范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之所以全身都散发着人格魅力,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正是与毛泽东在学习上刻苦勤奋、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在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平等待人、不循私情的伟人风范,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的温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毛泽东可亲、可敬、亲民、爱民的人格魅力彰显了其旷世奇人的与众不同。
(一)毛泽东刻苦勤奋、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
毛泽东从小就酷爱读书,除了在家劳作,学习成了他唯一的朋友。虽然身处乱世,但毛泽东刻苦勤奋,博览群书,从课堂上《四大名著》《盛世危言》到《新民丛报》《世纪英雄豪杰传》,从省立图书馆墙壁上《世界堪舆图》到后期的《伦理学原理》,乃至后来成为《湘江评论》的编辑和主笔,等等,与毛泽东求知若渴和救国救民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当面对别人的高度赞赏时,毛泽东说:“我不是天才,读了六年孔夫子,读七年资本家的洋学堂,我到二十五岁那一年,正是一九一八年才开始读马列主义。”[7]P93正是毛泽东在学习上从不懈怠,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其后来的革命人生道路中魅力彰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书读经典之作。薄一波同志谈到毛泽东的学习精神时说:“毛泽东同志精心阅读马列的书,垂老不倦。他曾经建议把三十几部马列经典著作印成大字本,发给高级干部作为必读之书。”他特别喜欢看二十四史和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说,并经常教会大家如何看书学习,如何读经典,例如对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毛泽东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倡读书的,“《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在“《西游记》中要看到有个坚强的信仰”,对于“《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还要看如何组织”,看“《红楼梦》是读历史,怎么知道是叫封建社会”[8]P58。以《毛泽东选集》四卷为例,“其中的引文、成语、典故,引自《左传》48条、《史记》42条、《孟子》26条、《论语》22条、《礼记》14条、《尚书》13条、《诗经》9条等等”[9]。 笔者认为毛泽东能比别人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毛泽东的很多经典理论都成了中国革命的真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有着渊博的学识,博览群书的读书精神,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然而,当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条件和环境不允许学习的时候,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10]P181
(二)毛泽东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让人民当家作主,建立自己的国家并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困难生活成了人民群众的真实写照。然而,毛泽东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南海,都一直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群众中传播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号几乎成了毛泽东救国救民路上生活的真实体现。徐松林在《回忆红军时代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中提到毛泽东“只有一床旧的棉被,棉被和布不到3斤,晚上睡觉有时用禾草做枕头,没有禾草就用土硅、石头做枕头。只有两套衣服,打了许多补丁,生活和战士们一样艰苦朴素。反围攻时天天行军,常常十天半个月不能换洗。很少见他穿过袜子,总是光着脚穿一双烂布鞋子”。辛克也曾回忆在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我帮主席洗衣服出于好奇心,一边洗一边一块块的数着衣服上的补丁,大大小小足有16块,尽管我小心翼翼的檫搓,一不注意,还是又给出了一个洞,衣服干后我再给补上第17块补丁”[11]P60。直到今天,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还保留着一册记载毛泽东照章交纳伙食费的账本。[12]P80不仅如此,在陕北的冬天警卫员要求给毛泽东换件衣服时,毛泽东说:“我不是已经有棉衣了吗?现在地区的经济还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该带头省吃俭用。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能多发一颗子弹啊。”[13]P59
除此之外,在生活和自己的言行上,毛泽东也身体力行,张闻天有一次看见毛泽东挖茅坑,于是逢人便说:“人家主席都挖茅坑,真是没有一点架子啊!”[14]P48这就是伟人的生活,伟大就存于其中,伟人用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种无形的榜样胜过很多的命令和规章。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毛泽东平等待人、不循私情的伟人风范
毛泽东为了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建党初期便开始动员全家去参加革命,他说:“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不能只想自己的小家,要想到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这个大家,也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舍家为国呀!”[15]P44在毛泽东强有力的说服下,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和妻子杨开慧一齐参加革命斗争。在建党初期成了一家五人都是共产党员的特殊大家庭。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把自己的儿子作为首批志愿军送到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并说:“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当得知儿子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毛泽东说:“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作是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要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13]P165不仅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开智得知毛泽东当了主席,写信要求毛泽东为其解决生活问题,毛泽东回信要求“一切按照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并对王首道说:“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16]P315—316毛泽东对于亲戚的错误和缺点向当地政府阐明了态度:他们所有人“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的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要以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13]P201。毛泽东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平等待人精神在党内树立了威望,也为全党全军树立了榜样,更体现了毛泽东平等待人、不徇私情的伟人风范。
总之,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列宁认为:“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7]P401在中国,毛泽东就是“‘十来个’富有天才”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也正是用那独特领导风格和人格魅力让中国人民彻底翻身,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地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萧延中.巨人的诞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尼克松.领袖们[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4]邓力群.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8]余飘.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N].光明日报,2010—09—04(6).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陈新征.从遗物看毛泽东的衣着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
[12]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
[13]史全伟.毛泽东与艰苦奋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4]石仲泉,陈登才.张闻天的故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15]曹宏.寻踪毛泽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