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了解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推行人工关节置换疗法,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4.59%)明显优于对照组(78.38%),且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是发于老年人,多因高龄老年人往往存在骨质疏松症,基于外伤影响下易形成粉碎性骨折,且具有不稳定型,最终显现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但术后长期卧床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为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深入探究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1],均经CT、X线、MRI等检查确诊,伴有患肢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肿胀等症状,其中男性占有44例,女性有30例,年龄(58~84)岁,平均年龄在(68.82±2.36)岁之间;参照骨折Jensen-Evans分型,其中28例Ⅱa型,30例Ⅱb型,16例Ⅲ型。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推行人工关节置换疗法,择取侧卧位,待全身麻醉后择取后外侧入路,诱导股骨粗隆充分暴露,并将关节囊切开,从具体情况出发,确保股骨矩长度一定。继后,将股骨颈锯断,并取出股骨头。待扩髓后,择取适当的假体植入其中。于复位满意后,对创口进行缝合。术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对照组施以内固定治疗,于C臂机透视下予以骨折复位。待复位满意后,从具体情况出发,应用PFN(股骨近端髓内钉)、DHS(动力髋螺钉)、Gamma钉等开展内固定治疗。术后,施以抗生素抗感染疗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分析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
1.4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治愈:>90分;显效:80-90分;有效:70-80分;无效:<70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明显较短(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下肢遭受外展、内收、撞击、扭转等外界暴力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局部疼痛、皮下瘀斑、肿胀、髋关节活动受限等,患者由于骨折而长期卧床,无法进行下地活动,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且易出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故强化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治疗显得尤为必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而言,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但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保守治疗往往无法获取较为满意的疗效,故手术治疗已成为了目前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有学者认为,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易引起螺钉切割移位等问题,再加上骨质疏松,术后易引起螺钉松动等情况,难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3]。据最新研究提示,人工关节置换采用特殊材料制作关节假体取代病变关节,能保证关节功能活动早日恢复,与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可有效缩短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老年患者尤为适用,能有效恢复其功能活动。另有学者表明,该术式存在假体寿命限制,但就老年患者而言,其制约性小于年轻患者[4]。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颇佳,这与有关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浩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02):29-30.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是发于老年人,多因高龄老年人往往存在骨质疏松症,基于外伤影响下易形成粉碎性骨折,且具有不稳定型,最终显现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但术后长期卧床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为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深入探究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74例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1],均经CT、X线、MRI等检查确诊,伴有患肢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肿胀等症状,其中男性占有44例,女性有30例,年龄(58~84)岁,平均年龄在(68.82±2.36)岁之间;参照骨折Jensen-Evans分型,其中28例Ⅱa型,30例Ⅱb型,16例Ⅲ型。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推行人工关节置换疗法,择取侧卧位,待全身麻醉后择取后外侧入路,诱导股骨粗隆充分暴露,并将关节囊切开,从具体情况出发,确保股骨矩长度一定。继后,将股骨颈锯断,并取出股骨头。待扩髓后,择取适当的假体植入其中。于复位满意后,对创口进行缝合。术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对照组施以内固定治疗,于C臂机透视下予以骨折复位。待复位满意后,从具体情况出发,应用PFN(股骨近端髓内钉)、DHS(动力髋螺钉)、Gamma钉等开展内固定治疗。术后,施以抗生素抗感染疗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分析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
1.4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治愈:>90分;显效:80-90分;有效:70-80分;无效:<70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明显较短(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下肢遭受外展、内收、撞击、扭转等外界暴力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局部疼痛、皮下瘀斑、肿胀、髋关节活动受限等,患者由于骨折而长期卧床,无法进行下地活动,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且易出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故强化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治疗显得尤为必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而言,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但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保守治疗往往无法获取较为满意的疗效,故手术治疗已成为了目前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有学者认为,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易引起螺钉切割移位等问题,再加上骨质疏松,术后易引起螺钉松动等情况,难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3]。据最新研究提示,人工关节置换采用特殊材料制作关节假体取代病变关节,能保证关节功能活动早日恢复,与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可有效缩短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老年患者尤为适用,能有效恢复其功能活动。另有学者表明,该术式存在假体寿命限制,但就老年患者而言,其制约性小于年轻患者[4]。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颇佳,这与有关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浩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