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转化是一个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既遵循人的思想形成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认识发展一般规律,是一个包括理解理论、价值认同、科学践行等环节的反复循环的认识过程。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过程及其规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解,认同,践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1-0034-04
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转化是发挥理论效用的客观要求。转化是一个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按照认识规律,科学发展观转化是一个知、情、信、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知、情、信、意、行在转化过程表现为理解发展观、认同发展观、践行发展观三个环节。其中,理解发展观是“知”的环节,是转化的基础,认同发展观是“情”、“意”、“信”的综合环节,践行发展观即是“行”的环节。
一、科学发展观理解——知
“知”即认知,它是主体对客体积极能动的思考、探索和理性把握,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的“知”表现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即认识(转化)主体对于科学发展观内涵、本质等的认知和了解。
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知”是基础,也是起点。科学理论能否得到贯彻和落实,以及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即“知”的多少。由于人们的理论认知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理论认知环境等的不一致,必然影响人们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因此,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必须有一个解读、诠释的过程,即需要对理论作出更具体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阐释和表达。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真正为人们所掌握,真正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实践行动中最终得以贯彻和落实,同样需要作出正确、具体和科学的理论解读,尤其需要结合实践,贴近实际加以解读,使本来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更加通俗易懂和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理论学习与理论传播是“知”的主要途径。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知”的转化,首先必须了解“知”什么和如何“知”。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通常情况下达到“知”的途径就是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宣传。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人们自觉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清楚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理解科学发展观除了自觉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还必须通过理论宣传。理论宣传普及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让科学发展观理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运用,使科学发展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此,科学发展观理论宣传普及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着力分层施教,准确把握群众理论需求的“关注度”,研究和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平台,不断拓展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路径,确保和营造强势舆论氛围。
二、科学发展观认同——情、信、意
“情”即情感,是认识主体对自己认知或操作的事物所得的态度和体验。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信”,指认识主体对自己所认知或操作事物的内心信仰。“意”即意志,是主体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活动的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也是主体活动的一种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情”、“信”、“意”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在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情”、“信”、“意”表现为认识主体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态度体验,对科学发展观坚信不疑、自觉维护的态度,并且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目标,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理过程。“情”、“信”、“意”的心理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认同过程。
科学发展观认同是建立在需要满足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发展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主体思想意识中关于事物、现象等价值的基本看法与总的观点,是主体对该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取舍模式以及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的表现。价值观是行动的哲学,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构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系统和主体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它规范着主体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规范着主体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对主体的思想、认识与行为具有导向、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全新表达,它的学习实践也必然伴随价值认同才能有效运行,并取得良好成效。价值认同的基础在于情感需要的满足。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于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而且,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之所以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的不断创造和满足,推动着人类的实践,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发展,就其具体而言,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既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义,也体现它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和高度一致。因此,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知,认识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发展理想得到了契合与满足,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情感也就鲜明表现出来,并形成价值认可的精神支柱。
科学发展观认同过程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就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认知结构的最核心部分表现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是能动的反映概念、判断、推理、原理、观点等的体系,是对符合实践要求并能动地指导实践的理论成果的主观再现。理论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较强的理论意识,就没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就不可能实现理论的创新。只有不断强化理论意识,才能使主体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渗透理论因素,使观察负载理论,使思想意识中解释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符合客观规律。因此,价值认同的第一步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的过程。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转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认识主体的“情”、“信”、“意”的激发与调控,是“情”、“信”、“意”各要素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科学价值有了正确的认知与反映之后,进一步在情感上认同,并激发为积极的支持信念,内化成必须的社会责任。这种内化的社会责任就是转化的结果,表现为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发展的理念及思维方式等。
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内容包括价值观、发展观及思维方式等的认同。科学发展观的认同首先是价值观认同。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一个组织对客观事物和社会活动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基本态度。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价值观是政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价值原则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在价值观念上,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将以人为本渗透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认同首先就是建立在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知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反映的价值理论武装头脑,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为检验标准,把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要求转化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为民执政观等价值观念。
科学价值观的认同还是一个科学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化过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经济均衡发展以及“人一社会一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破除传统思维定势形成的传统发展观念,改变过去传统的发展思想,形成协调、和谐、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发展观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基本问题及运行规律认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思维活动本身。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是科学发展观思维本质的直接显现,也是理论与实践、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有机统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发展观方法论为指导,培养价值思维、系统思维、和谐思维、效益思维、创新思维,同样反映了科学发展观转化的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践行——行
“行”,即行为,是主体在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中的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的“行”,是指认识主体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知和价值情感的基础上,实施的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知和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发展的要求。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是科学发展观转化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践行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类的认识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活动的终结,因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指导实践。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个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无别的标准。从认识论上看,实践既是认识的目的也是认识的归宿。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引导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过程。人们凭着对科学发展观已有的认识,在头脑中或观念中寻找适宜的方法论指导,并把它转化为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方法,力图使理论的科学精神得到理想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已有的或潜在的理论价值的实践发掘,是理论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转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践行是认知主体对已有理论认知的检验过程。理论的本质是指导实践,也就是说,只有实践才能够证明理论的价值属性。首先,实践能认识客体事物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挖掘客体已有的或潜伏的价值;其次,实践要根据客体的属性和规律进行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调节认识主体的需要与行为。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在这里讲了两层含义:一是讲实践是个标准,二是讲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作为标准是说实践可以起到一杆标尺的作用,用它能够衡量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符、一致,即确定认识中真理的成分。科学发展观实践是认识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的价值追求活动,它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而是在认识与验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调整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因为,由于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外在环境因素、需要不同的影响,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知有时并不全面,认识主体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思想同客观存在进行对照,重新分析、判断、选择、比较已有的理论认知与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看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的程度,从而确定已有认知的准确性与真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在不断碰撞与选择中发生变化,纠正认知的偏差,以期达到更加稳定的价值认同心理。
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当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定项目、定时间、定要求,明确部门、责任到人、限时办结,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实践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
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制定的各种政策、方针及改革措施,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将科学发展观转化成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且加以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对旧的不科学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纠正实际中 存在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做法、观念,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新体制。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主体是领导干部。能否坚持人民群众利益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解决“知”、“情”、“信”、“意”等“真懂”、“真信”的问题,还要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真行”、“真能”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分析能力,运用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以及问题;转化为科学判断能力,坚决改革那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传统思想观念、陈规陋习以及影响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弊端;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策方法、决策程序实事求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转观转化是人的“知”、“情”、“信”、“意”、“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要注意“知”、“情”、“信”、“意”、“行”的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明确转化的关键点。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转化也是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既要加强理论的解读、认同,又要科学的落实和实践。这种统一的过程也正是科学发展观转化规律的具体体现。所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过程和规律,联系当代中国实际,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化与外化,成为决定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反复且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所以,深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过程,不断拓展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路径,发掘其转化一般性经验和规律,必将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提供镜鉴,使得党的科学发展思想更加具体、更加通俗、为更多人所理解掌握,并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王建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解,认同,践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1-0034-04
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转化是发挥理论效用的客观要求。转化是一个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按照认识规律,科学发展观转化是一个知、情、信、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知、情、信、意、行在转化过程表现为理解发展观、认同发展观、践行发展观三个环节。其中,理解发展观是“知”的环节,是转化的基础,认同发展观是“情”、“意”、“信”的综合环节,践行发展观即是“行”的环节。
一、科学发展观理解——知
“知”即认知,它是主体对客体积极能动的思考、探索和理性把握,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的“知”表现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即认识(转化)主体对于科学发展观内涵、本质等的认知和了解。
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知”是基础,也是起点。科学理论能否得到贯彻和落实,以及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即“知”的多少。由于人们的理论认知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理论认知环境等的不一致,必然影响人们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因此,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必须有一个解读、诠释的过程,即需要对理论作出更具体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阐释和表达。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真正为人们所掌握,真正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实践行动中最终得以贯彻和落实,同样需要作出正确、具体和科学的理论解读,尤其需要结合实践,贴近实际加以解读,使本来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更加通俗易懂和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理论学习与理论传播是“知”的主要途径。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知”的转化,首先必须了解“知”什么和如何“知”。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通常情况下达到“知”的途径就是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宣传。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人们自觉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清楚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理解科学发展观除了自觉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还必须通过理论宣传。理论宣传普及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让科学发展观理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运用,使科学发展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此,科学发展观理论宣传普及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着力分层施教,准确把握群众理论需求的“关注度”,研究和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平台,不断拓展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路径,确保和营造强势舆论氛围。
二、科学发展观认同——情、信、意
“情”即情感,是认识主体对自己认知或操作的事物所得的态度和体验。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信”,指认识主体对自己所认知或操作事物的内心信仰。“意”即意志,是主体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活动的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也是主体活动的一种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情”、“信”、“意”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在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中,“情”、“信”、“意”表现为认识主体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态度体验,对科学发展观坚信不疑、自觉维护的态度,并且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目标,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理过程。“情”、“信”、“意”的心理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认同过程。
科学发展观认同是建立在需要满足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发展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主体思想意识中关于事物、现象等价值的基本看法与总的观点,是主体对该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取舍模式以及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的表现。价值观是行动的哲学,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构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系统和主体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它规范着主体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规范着主体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对主体的思想、认识与行为具有导向、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全新表达,它的学习实践也必然伴随价值认同才能有效运行,并取得良好成效。价值认同的基础在于情感需要的满足。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于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而且,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之所以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的不断创造和满足,推动着人类的实践,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发展,就其具体而言,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既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义,也体现它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和高度一致。因此,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知,认识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发展理想得到了契合与满足,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情感也就鲜明表现出来,并形成价值认可的精神支柱。
科学发展观认同过程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就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认知结构的最核心部分表现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是能动的反映概念、判断、推理、原理、观点等的体系,是对符合实践要求并能动地指导实践的理论成果的主观再现。理论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较强的理论意识,就没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就不可能实现理论的创新。只有不断强化理论意识,才能使主体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渗透理论因素,使观察负载理论,使思想意识中解释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符合客观规律。因此,价值认同的第一步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的过程。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转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认识主体的“情”、“信”、“意”的激发与调控,是“情”、“信”、“意”各要素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科学价值有了正确的认知与反映之后,进一步在情感上认同,并激发为积极的支持信念,内化成必须的社会责任。这种内化的社会责任就是转化的结果,表现为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发展的理念及思维方式等。
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内容包括价值观、发展观及思维方式等的认同。科学发展观的认同首先是价值观认同。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一个组织对客观事物和社会活动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基本态度。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价值观是政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价值原则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在价值观念上,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与核心,将以人为本渗透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认同首先就是建立在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知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反映的价值理论武装头脑,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为检验标准,把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要求转化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为民执政观等价值观念。
科学价值观的认同还是一个科学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化过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经济均衡发展以及“人一社会一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破除传统思维定势形成的传统发展观念,改变过去传统的发展思想,形成协调、和谐、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发展观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基本问题及运行规律认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思维活动本身。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是科学发展观思维本质的直接显现,也是理论与实践、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有机统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发展观方法论为指导,培养价值思维、系统思维、和谐思维、效益思维、创新思维,同样反映了科学发展观转化的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践行——行
“行”,即行为,是主体在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中的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转化过程的“行”,是指认识主体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知和价值情感的基础上,实施的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知和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践发展的要求。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是科学发展观转化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践行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类的认识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活动的终结,因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指导实践。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个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无别的标准。从认识论上看,实践既是认识的目的也是认识的归宿。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引导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过程。人们凭着对科学发展观已有的认识,在头脑中或观念中寻找适宜的方法论指导,并把它转化为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方法,力图使理论的科学精神得到理想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已有的或潜在的理论价值的实践发掘,是理论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转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践行是认知主体对已有理论认知的检验过程。理论的本质是指导实践,也就是说,只有实践才能够证明理论的价值属性。首先,实践能认识客体事物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挖掘客体已有的或潜伏的价值;其次,实践要根据客体的属性和规律进行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调节认识主体的需要与行为。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在这里讲了两层含义:一是讲实践是个标准,二是讲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作为标准是说实践可以起到一杆标尺的作用,用它能够衡量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符、一致,即确定认识中真理的成分。科学发展观实践是认识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的价值追求活动,它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而是在认识与验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调整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因为,由于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外在环境因素、需要不同的影响,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知有时并不全面,认识主体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思想同客观存在进行对照,重新分析、判断、选择、比较已有的理论认知与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看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的程度,从而确定已有认知的准确性与真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在不断碰撞与选择中发生变化,纠正认知的偏差,以期达到更加稳定的价值认同心理。
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当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定项目、定时间、定要求,明确部门、责任到人、限时办结,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实践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
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制定的各种政策、方针及改革措施,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将科学发展观转化成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且加以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对旧的不科学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纠正实际中 存在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做法、观念,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新体制。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主体是领导干部。能否坚持人民群众利益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解决“知”、“情”、“信”、“意”等“真懂”、“真信”的问题,还要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真行”、“真能”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分析能力,运用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以及问题;转化为科学判断能力,坚决改革那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传统思想观念、陈规陋习以及影响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弊端;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策方法、决策程序实事求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转观转化是人的“知”、“情”、“信”、“意”、“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要注意“知”、“情”、“信”、“意”、“行”的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明确转化的关键点。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转化也是一个理论见之于实践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既要加强理论的解读、认同,又要科学的落实和实践。这种统一的过程也正是科学发展观转化规律的具体体现。所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过程和规律,联系当代中国实际,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化与外化,成为决定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反复且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所以,深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过程,不断拓展科学发展观的转化路径,发掘其转化一般性经验和规律,必将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提供镜鉴,使得党的科学发展思想更加具体、更加通俗、为更多人所理解掌握,并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