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师爱,体现着教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深深关爱,包含睿智的情感教育。教师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呢?作者认为只有掌握师爱攻略,才能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师爱 青少年 心理健康发展
1.师爱的概述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教师对青少年的爱应该是一种无私的、无偏见的。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青少年学生,把欣赏鼓励的目光投向每一位青少年学生,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师德的最高标准是对青少年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本条件是平等。在青少年学生看来,温婉和善,民主平等,才是他们认为的“好教师”。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青少年,力争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被人为地划分等级,尤其是那些被归类为“坏孩子”的,他们内心特别自卑,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
所以,教师对青少年要倾注全部的热情,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青少年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在青少年心理的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青少年的爱,唤回了青少年对教师的爱,对教师的依恋,对教师无条件地支持与服从。同时,这股力量促成了青少年心理的良好健康积极发展,是他们人格健全的不可或缺的动力。
师爱,就如同天边那一片璀璨夺目的阳光,暖意融融,注入青少年的心田。他们在爱的照耀下,成长得更茁壮,更正直,更令人心喜……
2.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作为个体的心理过渡期,心理活动显得剧烈动荡。这段时期是青少年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然而,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身体的发展。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身体上的发展给他们一定的自信与对于独立的追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阅历不丰富,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蛊惑,不知是非,偏离方向,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不够坚定。思维逐渐呈现批判性和独立性,但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不客观,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基于当下的实际状况,用师爱引导青少年学生,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教师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要用深入人心的师爱教育青少年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坚定信念,自我反思,不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最终成为祖国未来的坚韧栋梁。
3.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崇高的师爱,具有伟大的力量。它是教好青少年的感情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源。
3.1师爱创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
教师只有拥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才会耐心地教育学生,热情地关心学生,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教育的良好心理氛围。
很多事实证明:一些被教师爱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他们不仅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优秀学生和小干部们如此,中间层次的学生也是如此,后进生则更敏感。老师爱他,肯定他,关心他,他的信心就来了;老师对他冷漠、讨厌,他就泄气,甚至自暴自弃,越变越坏。可见师爱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师爱是教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启迪和示范
教师连续不断地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爱生如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一种行为的示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习中,潜移默化之下,青少年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爱,更会回赠爱。教师爱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就以教师为榜样,学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和爱人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之一。
总之,师爱不仅能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4.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攻略
人都渴望被爱,正在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更需要爱的阳光和雨露。一个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师爱温暖和滋润学生的心田,满足他们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就可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丰硕的成果。怎样把教师之爱,有效地、正确地传导给青少年学生,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呢?
4.1传导条件
4.1.1恰当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师爱的传导首先要有恰当的时机,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案例一: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之际,学生疲劳,教室沉闷。这时,教师说一些简短的鼓励和表扬的话,再加上几句幽默风趣的话,就能提神助兴,使气氛活跃起来。如果再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教师主动和青少年学生痛痛快快玩一会儿,让大家暂时放松一下,学生也就自然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相反,教师不停地增加作业量,拼命追求高分,学生怎可能体会到教师的爱呢?
4.1.2良好的环境。青少年学生在心情愉快之时,即使被老师批评,也容易接受;而在心情沮丧之时,即使玩耍娱乐也会无精打采,这就是情绪的作用。师爱的传导,也应创造良好的环境,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师的爱。
案例二: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找他们谈话的地点最好不要选在办公室。教师可以和学生在校园内散步,一边走,一边交谈,气氛就会平和很多,不仅能健身,而且学生觉得老师把自己当朋友一样,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而且能增进师生情意。 4.1.3不同的对象。首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待小学生,老师可以摸摸头,拉拉手。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就像妈妈一样,他们就会认为“老师很喜欢我”。对待中学生,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他们会觉得幼稚,乃至反感。
其次,考虑学生的性别特征。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女生观察比较细致,自尊心强,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敏感。而男生就比较大大咧咧,不拘泥于一件小事,有时善意的批评就随风而散。
再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讲礼貌,有的较随意;有的好强,有的平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文静;有的兴趣广泛,有的喜欢宅在家里,等等。教师应根据每个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爱心。
案例三:学校安排了一期黑板报,老师就要挑选书法好,画画好,有创新设计思维的学生担任这样的工作。这样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他们得到赞扬,心中就会感谢老师,并且会暗暗发誓,下一期的板报要做得更好。所以,全班分组出板报的这种做法,应慎重。
4.2传导方法
4.2.1语言表述法。用语言表述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刚柔,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等等,都可以传导师爱。
案例四:初一学生张亮被校长批评后,消息迅速传开,非常难过。课上,班主任关切地说:“犯了错误不要紧,就怕不认识、不改正。张亮同学今天的认识很深刻,很有诚意,我们相信他一定会改正,我提议为他的进步鼓掌!”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教师的几句话,就像兴奋剂一样,犯了错误的学生很快振奋起来。
4.2.2行为示范法。青少年学生从老师爱的行为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无形之中,也有了自己处世的态度。
案例五:有一位全校人人知晓的差生,在班主任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光瞪着班主任。当班主任宣布值日工作,再次点到他的名字,他猛地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了他值日生的职责,勉励他把值日做好。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对他信任和尊重。后来他在值日时特别卖力,各方面也随之有很大进步。
4.2.3雪中送炭法。遇到困难时,得到帮助;身处逆境时,得到过关怀,这往往会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青少年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迫切。如果教师将爱无私地奉献,那么他们将铭记终身。
案例六:在一次期末考场上,王明才思敏捷,复习充分,答题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可是在答最后一题时,手里的笔突然没墨水了,而偏偏他又只带一支笔进考场。他心里可着急了,一来这是自己会的题,眼睁睁看着失分;二来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大考,将来的一场家长会,如何面对?此时监考老师及时借给他一支笔,他会万分感激,瞬间就拉近和老师的距离。
4.2.4接触沟通法。教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深厚的情意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只有与学生充分接触,彼此间才能互相理解,从而加深感情。
案例七:小李是位后进生,每次张老师看他的作业就头疼。纸张褶皱多,而且错误率高,课堂上,经常心不在焉。张老师感觉小李不太对劲,放学后悄悄地留下了他。张老师舍弃下班时间,陪小李把作业做完,还给他讲解了难题。之后,因为天都黑了,张老师就送小李回家。路途中,张老师了解到小李的父母经常在家吵架,导致小李心情低落。张老师不仅安慰了小李,顺便家访,和小李的父母及时沟通。第二天后,家里总算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小李的脸上也常常挂起笑容。
掌握师爱攻略,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施展自己的爱。寓教于爱,爱满人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重要[2]。
5.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前苏联的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在“国培计划”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提出了“师爱是师德之魂,没有师爱就没有师德,没有师德的就没教育”。
教育中没有爱是万万不行的,教师的一句关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无疑也会给学生的心田带来一丝温暖。
当每一位教师都带着浓浓的师爱走进课堂,走向学生时,春天就来了,沐浴在和煦的春风、灿烂的阳光、温暖的雨露般的师爱里,哪一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能够健康成长呢?让每一个当老师的发挥师爱的重要性,做富有师爱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意]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原序.
[2]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2.
指导老师:顾金春
关键词: 师爱 青少年 心理健康发展
1.师爱的概述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教师对青少年的爱应该是一种无私的、无偏见的。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青少年学生,把欣赏鼓励的目光投向每一位青少年学生,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师德的最高标准是对青少年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本条件是平等。在青少年学生看来,温婉和善,民主平等,才是他们认为的“好教师”。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青少年,力争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被人为地划分等级,尤其是那些被归类为“坏孩子”的,他们内心特别自卑,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
所以,教师对青少年要倾注全部的热情,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青少年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在青少年心理的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青少年的爱,唤回了青少年对教师的爱,对教师的依恋,对教师无条件地支持与服从。同时,这股力量促成了青少年心理的良好健康积极发展,是他们人格健全的不可或缺的动力。
师爱,就如同天边那一片璀璨夺目的阳光,暖意融融,注入青少年的心田。他们在爱的照耀下,成长得更茁壮,更正直,更令人心喜……
2.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作为个体的心理过渡期,心理活动显得剧烈动荡。这段时期是青少年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然而,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身体的发展。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身体上的发展给他们一定的自信与对于独立的追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阅历不丰富,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蛊惑,不知是非,偏离方向,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不够坚定。思维逐渐呈现批判性和独立性,但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不客观,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基于当下的实际状况,用师爱引导青少年学生,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教师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要用深入人心的师爱教育青少年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坚定信念,自我反思,不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最终成为祖国未来的坚韧栋梁。
3.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崇高的师爱,具有伟大的力量。它是教好青少年的感情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源。
3.1师爱创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
教师只有拥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才会耐心地教育学生,热情地关心学生,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教育的良好心理氛围。
很多事实证明:一些被教师爱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他们不仅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优秀学生和小干部们如此,中间层次的学生也是如此,后进生则更敏感。老师爱他,肯定他,关心他,他的信心就来了;老师对他冷漠、讨厌,他就泄气,甚至自暴自弃,越变越坏。可见师爱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师爱是教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启迪和示范
教师连续不断地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爱生如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一种行为的示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习中,潜移默化之下,青少年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爱,更会回赠爱。教师爱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就以教师为榜样,学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和爱人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之一。
总之,师爱不仅能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4.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攻略
人都渴望被爱,正在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更需要爱的阳光和雨露。一个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师爱温暖和滋润学生的心田,满足他们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就可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丰硕的成果。怎样把教师之爱,有效地、正确地传导给青少年学生,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呢?
4.1传导条件
4.1.1恰当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师爱的传导首先要有恰当的时机,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案例一: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之际,学生疲劳,教室沉闷。这时,教师说一些简短的鼓励和表扬的话,再加上几句幽默风趣的话,就能提神助兴,使气氛活跃起来。如果再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教师主动和青少年学生痛痛快快玩一会儿,让大家暂时放松一下,学生也就自然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相反,教师不停地增加作业量,拼命追求高分,学生怎可能体会到教师的爱呢?
4.1.2良好的环境。青少年学生在心情愉快之时,即使被老师批评,也容易接受;而在心情沮丧之时,即使玩耍娱乐也会无精打采,这就是情绪的作用。师爱的传导,也应创造良好的环境,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师的爱。
案例二: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找他们谈话的地点最好不要选在办公室。教师可以和学生在校园内散步,一边走,一边交谈,气氛就会平和很多,不仅能健身,而且学生觉得老师把自己当朋友一样,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而且能增进师生情意。 4.1.3不同的对象。首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待小学生,老师可以摸摸头,拉拉手。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就像妈妈一样,他们就会认为“老师很喜欢我”。对待中学生,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他们会觉得幼稚,乃至反感。
其次,考虑学生的性别特征。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女生观察比较细致,自尊心强,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敏感。而男生就比较大大咧咧,不拘泥于一件小事,有时善意的批评就随风而散。
再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讲礼貌,有的较随意;有的好强,有的平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文静;有的兴趣广泛,有的喜欢宅在家里,等等。教师应根据每个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爱心。
案例三:学校安排了一期黑板报,老师就要挑选书法好,画画好,有创新设计思维的学生担任这样的工作。这样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他们得到赞扬,心中就会感谢老师,并且会暗暗发誓,下一期的板报要做得更好。所以,全班分组出板报的这种做法,应慎重。
4.2传导方法
4.2.1语言表述法。用语言表述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刚柔,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等等,都可以传导师爱。
案例四:初一学生张亮被校长批评后,消息迅速传开,非常难过。课上,班主任关切地说:“犯了错误不要紧,就怕不认识、不改正。张亮同学今天的认识很深刻,很有诚意,我们相信他一定会改正,我提议为他的进步鼓掌!”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教师的几句话,就像兴奋剂一样,犯了错误的学生很快振奋起来。
4.2.2行为示范法。青少年学生从老师爱的行为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无形之中,也有了自己处世的态度。
案例五:有一位全校人人知晓的差生,在班主任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光瞪着班主任。当班主任宣布值日工作,再次点到他的名字,他猛地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了他值日生的职责,勉励他把值日做好。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对他信任和尊重。后来他在值日时特别卖力,各方面也随之有很大进步。
4.2.3雪中送炭法。遇到困难时,得到帮助;身处逆境时,得到过关怀,这往往会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青少年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迫切。如果教师将爱无私地奉献,那么他们将铭记终身。
案例六:在一次期末考场上,王明才思敏捷,复习充分,答题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可是在答最后一题时,手里的笔突然没墨水了,而偏偏他又只带一支笔进考场。他心里可着急了,一来这是自己会的题,眼睁睁看着失分;二来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大考,将来的一场家长会,如何面对?此时监考老师及时借给他一支笔,他会万分感激,瞬间就拉近和老师的距离。
4.2.4接触沟通法。教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深厚的情意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只有与学生充分接触,彼此间才能互相理解,从而加深感情。
案例七:小李是位后进生,每次张老师看他的作业就头疼。纸张褶皱多,而且错误率高,课堂上,经常心不在焉。张老师感觉小李不太对劲,放学后悄悄地留下了他。张老师舍弃下班时间,陪小李把作业做完,还给他讲解了难题。之后,因为天都黑了,张老师就送小李回家。路途中,张老师了解到小李的父母经常在家吵架,导致小李心情低落。张老师不仅安慰了小李,顺便家访,和小李的父母及时沟通。第二天后,家里总算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小李的脸上也常常挂起笑容。
掌握师爱攻略,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施展自己的爱。寓教于爱,爱满人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重要[2]。
5.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前苏联的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在“国培计划”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提出了“师爱是师德之魂,没有师爱就没有师德,没有师德的就没教育”。
教育中没有爱是万万不行的,教师的一句关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无疑也会给学生的心田带来一丝温暖。
当每一位教师都带着浓浓的师爱走进课堂,走向学生时,春天就来了,沐浴在和煦的春风、灿烂的阳光、温暖的雨露般的师爱里,哪一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能够健康成长呢?让每一个当老师的发挥师爱的重要性,做富有师爱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意]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原序.
[2]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2.
指导老师:顾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