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十年来,作为民间公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公益组织更是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文章以吉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公益组织为调研对象,深入分析大学生公益组织目前的困境,并提出能帮助大学生公益组织更好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 团队发展 现状调查
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120-03
本次调查选取吉林省部分高校学生,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调查共收回问卷303份,其中女生占49.83%,男生占50.17%;大一学生占42.90%,大二学生占31.35%,大三学生占11.88%,大四学生占13.86%。
调查内容围绕现有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公益活动的认知程度、参与目的以及影响团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等内容展开,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去展现当代大学生参与公益以及大学生公益团队发展的情况,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公益团队在发展中出现的制约因素。
一、公益活动参与程度
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39.93%的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公益活动,26.07%的学生对活动有兴趣就参加,20.13%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参加与否无所谓,13.86%的学生想参加,但与其他事情冲突。
33.33%的学生平均每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少于一个星期,28.71%的学生一到两个星期,14.85%的学生三到四个星期,只有12.87%的学生平均每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多于一个月,而10,23%的学生不参加公益活动。
62.7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公益团队,37,29%的学生没有实际参加过公益团队。
20.53%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经常参与公益事业,54.97%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偶尔参与公益事业,20.53%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基本不参与公益事业,还有剩下的3.97%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不参与公益事业。
如果有一段课余时间,22.33%的学生选择看书、泡图书馆,14.78%的学生选择打工、做兼职,19.50%的学生选择上网、娱乐,14.78%的学生选择实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化,15.09%的学生选择参与公益活动,12,26%的学生参加学校其他社团活动。
36.17%的学生参加过校志愿者,29.19%的学生参加过校爱心社等社团,20.48%的学生参加过社会上的公益组织,12.6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公益团队。
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会参与公益活动,但参加时间不长,且公益在众多的课余活动中排名不高,若有其他活动,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公益活动。当今大学生普遍都有做公益活动的心,这应该与我国的儒家文化有关,但参与公益活动时间的长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做公益活动的意志并不坚定。
二、获知公益活动的途径
获知公益活动的途径主要有四种:自己了解,他人告知,学校组织宣传,社会宣传。
调查结果显示,19.80%的学生自己了解,23.79%的他人告知,34.76%的通过学校组织宣传,20.94%的通过社会宣传。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获知来源有限,大部分来自学校宣传,因而需要加大在学校宣传各种公益活动的力度。
三、公益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从公益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来看,2.97%的学生很排斥这类活动;11,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参不参与都不重要;66.01%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活动有一定意义;19.80%的学生表示不可或缺,是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状况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关系来看,24.09%的学生表示不应该,若公益掺入功利性目的,会违背其美好初衷;25.08%的学生表示应该,鼓动大家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50.83%的学生表示适当考虑,但不应硬性标准,硬性标准会使公益参与徒有其表。
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是怀着奉献爱心的情感去做公益的,这正是作为公益人所有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通过宣传这种情感及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素养,使排斥公益活动的学生数量减少甚至到没有,做到人人都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目的
主要有六種:帮助他人;受他人引导,无目的性;积累经验,获取感悟;拿实践证明等;为将来就业做准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结交朋友。
23.85%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他人;8.32%的学生受他人引导,无目的性;23.09%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经验,获取感悟;13.57%的学生是为了拿实践证明等,为将来就业做准备;18.0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12.91%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朋友。尽管每一位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不同,但只要愿意去参与公益活动,就是奉献爱心的体现。
五、公益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82.51%的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有专业的大学生公益团队,大学生参与公益是时代的潮流;7.5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更应该注重学业;9.9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与自身关系不大。
若所在学校没有专业的大学生公益团队,57.43%的学生表示会为建设专业的学生公益团队而努力,8.58%的学生表示不会,33.99%的学生表示不一定。
7.26%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不存在缺陷,19.87%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21.45%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组织制度、规范不完善,11.36%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成员少,14.35%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的成员本身公益素养不够高,17.9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活动形式单一。 6.70%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没有问题;20.62%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太少;17.87%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的活动意义不大,徒有形式;24.23%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不错,但宣传力度不够大;15.64%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缺少吸引力,比如缺少实践证明、志愿者证书等奖励,13.57%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
在现有的大学生公益团队基础上,25.09%的学生认为应该寻求社会支持,开发公众资源;24.84%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培训管理,打造专业队伍;25,22%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团队发展;24.09%的学生认为应该树立特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从现有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公益团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打造专业的大学生公益团队,是我们急需深度思考并落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煜.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培育与管理[D].浙江大学,2014.
[2]李凤.大学生公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以EJR公益团队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魏钧,董玉杰.民族多样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2):67-74.
[4]左果果,邢斐,叶璇,刘莲芝.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问题与路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李春丽,洪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动机、影响与建议[J].青少年学刊,2016.
[6]方慧.广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运行与支撑体系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
[7]乔朝阳.大学生公益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
[8]张水玲,于丽梅,康凯奇.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以青岛农业大学“虹书屋”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
[9]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討[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0]高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安尼玛丽·卡拉西洛.团队建设[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12]李延伟.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一项质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
[13]刘树忠.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培育[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4]张薇.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5]周霞.试析高校公益性社团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 团队发展 现状调查
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120-03
本次调查选取吉林省部分高校学生,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调查共收回问卷303份,其中女生占49.83%,男生占50.17%;大一学生占42.90%,大二学生占31.35%,大三学生占11.88%,大四学生占13.86%。
调查内容围绕现有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公益活动的认知程度、参与目的以及影响团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等内容展开,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去展现当代大学生参与公益以及大学生公益团队发展的情况,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公益团队在发展中出现的制约因素。
一、公益活动参与程度
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39.93%的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公益活动,26.07%的学生对活动有兴趣就参加,20.13%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参加与否无所谓,13.86%的学生想参加,但与其他事情冲突。
33.33%的学生平均每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少于一个星期,28.71%的学生一到两个星期,14.85%的学生三到四个星期,只有12.87%的学生平均每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多于一个月,而10,23%的学生不参加公益活动。
62.7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公益团队,37,29%的学生没有实际参加过公益团队。
20.53%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经常参与公益事业,54.97%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偶尔参与公益事业,20.53%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基本不参与公益事业,还有剩下的3.97%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不参与公益事业。
如果有一段课余时间,22.33%的学生选择看书、泡图书馆,14.78%的学生选择打工、做兼职,19.50%的学生选择上网、娱乐,14.78%的学生选择实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化,15.09%的学生选择参与公益活动,12,26%的学生参加学校其他社团活动。
36.17%的学生参加过校志愿者,29.19%的学生参加过校爱心社等社团,20.48%的学生参加过社会上的公益组织,12.6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公益团队。
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会参与公益活动,但参加时间不长,且公益在众多的课余活动中排名不高,若有其他活动,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公益活动。当今大学生普遍都有做公益活动的心,这应该与我国的儒家文化有关,但参与公益活动时间的长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做公益活动的意志并不坚定。
二、获知公益活动的途径
获知公益活动的途径主要有四种:自己了解,他人告知,学校组织宣传,社会宣传。
调查结果显示,19.80%的学生自己了解,23.79%的他人告知,34.76%的通过学校组织宣传,20.94%的通过社会宣传。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获知来源有限,大部分来自学校宣传,因而需要加大在学校宣传各种公益活动的力度。
三、公益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从公益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来看,2.97%的学生很排斥这类活动;11,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参不参与都不重要;66.01%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活动有一定意义;19.80%的学生表示不可或缺,是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状况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关系来看,24.09%的学生表示不应该,若公益掺入功利性目的,会违背其美好初衷;25.08%的学生表示应该,鼓动大家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50.83%的学生表示适当考虑,但不应硬性标准,硬性标准会使公益参与徒有其表。
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是怀着奉献爱心的情感去做公益的,这正是作为公益人所有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通过宣传这种情感及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素养,使排斥公益活动的学生数量减少甚至到没有,做到人人都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目的
主要有六種:帮助他人;受他人引导,无目的性;积累经验,获取感悟;拿实践证明等;为将来就业做准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结交朋友。
23.85%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他人;8.32%的学生受他人引导,无目的性;23.09%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经验,获取感悟;13.57%的学生是为了拿实践证明等,为将来就业做准备;18.0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12.91%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朋友。尽管每一位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不同,但只要愿意去参与公益活动,就是奉献爱心的体现。
五、公益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82.51%的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有专业的大学生公益团队,大学生参与公益是时代的潮流;7.5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更应该注重学业;9.9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与自身关系不大。
若所在学校没有专业的大学生公益团队,57.43%的学生表示会为建设专业的学生公益团队而努力,8.58%的学生表示不会,33.99%的学生表示不一定。
7.26%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不存在缺陷,19.87%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21.45%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组织制度、规范不完善,11.36%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成员少,14.35%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的成员本身公益素养不够高,17.9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的公益团队活动形式单一。 6.70%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没有问题;20.62%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太少;17.87%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的活动意义不大,徒有形式;24.23%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不错,但宣传力度不够大;15.64%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缺少吸引力,比如缺少实践证明、志愿者证书等奖励,13.57%的学生认为学校公益团队的各项公益活动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
在现有的大学生公益团队基础上,25.09%的学生认为应该寻求社会支持,开发公众资源;24.84%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培训管理,打造专业队伍;25,22%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团队发展;24.09%的学生认为应该树立特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从现有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公益团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打造专业的大学生公益团队,是我们急需深度思考并落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煜.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培育与管理[D].浙江大学,2014.
[2]李凤.大学生公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以EJR公益团队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魏钧,董玉杰.民族多样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2):67-74.
[4]左果果,邢斐,叶璇,刘莲芝.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问题与路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李春丽,洪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动机、影响与建议[J].青少年学刊,2016.
[6]方慧.广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运行与支撑体系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
[7]乔朝阳.大学生公益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
[8]张水玲,于丽梅,康凯奇.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以青岛农业大学“虹书屋”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
[9]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討[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0]高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安尼玛丽·卡拉西洛.团队建设[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12]李延伟.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一项质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
[13]刘树忠.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培育[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4]张薇.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5]周霞.试析高校公益性社团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