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关键词:浅析;新课程理念;地理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地理教学已不在适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地理兴趣运用到教学中去,时间一长,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
1.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
审视现实的一般中学高中地理教学,统治着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老师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的主宰,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而且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地理知识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最大弊病。
2.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学习观往往使人对学习活动产生片面的理解:学习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学习就是听课、背书、记笔记。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二、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再加上地理学科的地位不是很高,学生的学科负担重,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1.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初中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节课时,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地理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初一的第一节课时“与同学谈地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来谈生活中的地理,简要阐明与地理的关系。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2.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方式。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讲“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又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3.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在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我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34个省级行政区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行政区的名称,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让学生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最好让谜语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出现,最多一两条,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3)巧借古诗文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矗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沧桑之变时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4。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三、结束语
总之,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浅析;新课程理念;地理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地理教学已不在适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地理兴趣运用到教学中去,时间一长,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
1.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
审视现实的一般中学高中地理教学,统治着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老师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的主宰,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而且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地理知识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最大弊病。
2.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学习观往往使人对学习活动产生片面的理解:学习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学习就是听课、背书、记笔记。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二、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再加上地理学科的地位不是很高,学生的学科负担重,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1.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初中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节课时,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地理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初一的第一节课时“与同学谈地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来谈生活中的地理,简要阐明与地理的关系。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2.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方式。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讲“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又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3.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在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我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34个省级行政区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行政区的名称,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让学生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最好让谜语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出现,最多一两条,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3)巧借古诗文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矗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沧桑之变时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4。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三、结束语
总之,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