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山是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场所,但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使山体开膛剖肚,自然景观惨遭毁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开采边坡角过陡,岩体自然稳定性破坏,还诱发边坡崩塌、滑坡、泥石泥等地质灾害。本文主要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提出可供参考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从而达到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矿山地质 环境保护 措施及效益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00-1
0引言
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分轻、重、缓、急逐步完成。根据开发与治理同步的施工原则,边开采,边治理,不留尾巴,不留后患。最终达到地形、植被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本次以广东从化市吉利石场为例,因从化市采石场较多较有代表性。吉利石场位于丘陵区,地面标高31~155m,坡度约30°,地表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植被发育。石场实际开采标高22.15~103.85m,最大开采高差达81.70m,已形成4~5级不规则台阶,石场台阶高度10~20m,宽度3~6m,台阶坡角60~80°。开采终了剖面图见图1。
矿区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由含砾砂质粘性土、砂质粘土等组成,在山脊及山坡上残坡积层的厚度2~27.5m,平均厚度约9.11m,沟谷及两侧残坡积层较薄。残坡积层以下为元古代片麻岩,即石场开采的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25%~35%),钾长石(45%~55%),少量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强、中风化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致密坚硬,单轴抗压强度96.7~239.0MPa。
矿区内没有发现大的断裂构造。岩石呈块状产出,浅部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三组交叉产出的节理裂隙,第一组产状231°∠78°、第二组产状356°∠52°、第三组产状151°∠82°,裂隙间距>1.0m。矿区位于地震少发地带。
针对以上地质环境条件,可采取以下的地质环境保护及保障措施: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1.1地质灾害的防治
矿区矿体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开采边坡整体稳定。节理裂隙裂面闭合,连通性差,局部三组节理裂隙相互交叉。采坑和道路边坡局部地段的裂隙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对处于上部山坡迳流影响范围的边坡,可在界区外修筑截水沟。(2)清除边坡悬石、浮渣、危石隐患,对于风化破碎的不稳定边坡,可采用清理、削坡等措施,防止落石伤人。(3)在+35m平台刻槽,修建一条总截洪沟,+35m平台以上的水全部汇入总截洪沟,通过沉淀池以后再排出矿区。(4)在35m以上的平台上刻槽,靠坡一侧用作排水沟,另一侧盛土(采用剥离的表土)以种植爬山虎和百喜草等。(5)采用人工简易监测法,在雨季时节要加大监测频率,加大巡视力度。(6)35m以下开采完毕设作水塘,应在各入口处及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牌,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安全网。
1.2含水层破坏防治
矿区矿体最低开采标高低于当地侵蚀基准面。随着开采的进行,小范围内的潜水含水层会被疏干,但考虑到区内雨季较长,雨量充沛,地下水很快就会得到补充,所以对周围地下水下降影响小。因此,不需要对矿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下降进行治理。
1.3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恢复治理
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防治、复绿等工程措施,以修复生态。
边坡防治:可采用截水、排水、削坡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防治。
采坑复绿:在开采平台上回填耕植土,然后种植灌木和草木,可选爬山虎、百喜草等土石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抗逆性好、耐贫瘠植物进行边坡复绿,以重建生态,形成永久性植被保护。爬山虎采用插杆,株距0.5m。百喜草采用撒播,25kg/公顷。
工业场地和排土场复绿:回填耕植土,种植乔木、灌木等,如马尾松、樟树、桉树、双夹槐等。马尾松采用1年实生苗,株距7m×7m。双夹槐采用1年实生苗,株距4m×4m。
生物措施的治理年度为各生产年度。植物的播种栽植时间,以矿区的实际,每年的早春温度回暖、雨水充沛的2~3月比较合适。
2保障措施
2.1组织保障
以矿山法人为责任人,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专职机构,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能够按设计方案要求顺利实施。专职机构行使对方案的组织管理和行政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日常工作,且配合和接受上级主管监督和检查,配合行政部门严肃查矿山建设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
2.2技术保障
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条件影响严重,编制人员要经过现场调查、核实,确保编制的方案符合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实际,提高方案的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每隔五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方案的修编。
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对矿山地质环境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且有针对地加强方案实施的施工队伍及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矿山环境保护意识与治理技术水平,以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过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2.3资金保障
矿山应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自觉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主动缴纳矿山护与恢复治理所需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金额按照有关行政管理规定执行,原则上不低于矿山地质环境保资金。
3结束语
矿山建设中应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采过程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同步开展起来,努力创造绿色矿山,使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做到人类、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昕,关众,李岚.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J].露天采矿技术,2011.4.
[2]邹长新,沈渭寿,刘发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
[关键词]矿山地质 环境保护 措施及效益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00-1
0引言
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分轻、重、缓、急逐步完成。根据开发与治理同步的施工原则,边开采,边治理,不留尾巴,不留后患。最终达到地形、植被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本次以广东从化市吉利石场为例,因从化市采石场较多较有代表性。吉利石场位于丘陵区,地面标高31~155m,坡度约30°,地表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植被发育。石场实际开采标高22.15~103.85m,最大开采高差达81.70m,已形成4~5级不规则台阶,石场台阶高度10~20m,宽度3~6m,台阶坡角60~80°。开采终了剖面图见图1。
矿区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由含砾砂质粘性土、砂质粘土等组成,在山脊及山坡上残坡积层的厚度2~27.5m,平均厚度约9.11m,沟谷及两侧残坡积层较薄。残坡积层以下为元古代片麻岩,即石场开采的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25%~35%),钾长石(45%~55%),少量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强、中风化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致密坚硬,单轴抗压强度96.7~239.0MPa。
矿区内没有发现大的断裂构造。岩石呈块状产出,浅部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三组交叉产出的节理裂隙,第一组产状231°∠78°、第二组产状356°∠52°、第三组产状151°∠82°,裂隙间距>1.0m。矿区位于地震少发地带。
针对以上地质环境条件,可采取以下的地质环境保护及保障措施: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1.1地质灾害的防治
矿区矿体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开采边坡整体稳定。节理裂隙裂面闭合,连通性差,局部三组节理裂隙相互交叉。采坑和道路边坡局部地段的裂隙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对处于上部山坡迳流影响范围的边坡,可在界区外修筑截水沟。(2)清除边坡悬石、浮渣、危石隐患,对于风化破碎的不稳定边坡,可采用清理、削坡等措施,防止落石伤人。(3)在+35m平台刻槽,修建一条总截洪沟,+35m平台以上的水全部汇入总截洪沟,通过沉淀池以后再排出矿区。(4)在35m以上的平台上刻槽,靠坡一侧用作排水沟,另一侧盛土(采用剥离的表土)以种植爬山虎和百喜草等。(5)采用人工简易监测法,在雨季时节要加大监测频率,加大巡视力度。(6)35m以下开采完毕设作水塘,应在各入口处及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牌,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安全网。
1.2含水层破坏防治
矿区矿体最低开采标高低于当地侵蚀基准面。随着开采的进行,小范围内的潜水含水层会被疏干,但考虑到区内雨季较长,雨量充沛,地下水很快就会得到补充,所以对周围地下水下降影响小。因此,不需要对矿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下降进行治理。
1.3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恢复治理
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防治、复绿等工程措施,以修复生态。
边坡防治:可采用截水、排水、削坡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防治。
采坑复绿:在开采平台上回填耕植土,然后种植灌木和草木,可选爬山虎、百喜草等土石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抗逆性好、耐贫瘠植物进行边坡复绿,以重建生态,形成永久性植被保护。爬山虎采用插杆,株距0.5m。百喜草采用撒播,25kg/公顷。
工业场地和排土场复绿:回填耕植土,种植乔木、灌木等,如马尾松、樟树、桉树、双夹槐等。马尾松采用1年实生苗,株距7m×7m。双夹槐采用1年实生苗,株距4m×4m。
生物措施的治理年度为各生产年度。植物的播种栽植时间,以矿区的实际,每年的早春温度回暖、雨水充沛的2~3月比较合适。
2保障措施
2.1组织保障
以矿山法人为责任人,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专职机构,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能够按设计方案要求顺利实施。专职机构行使对方案的组织管理和行政管理,专职人员负责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日常工作,且配合和接受上级主管监督和检查,配合行政部门严肃查矿山建设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
2.2技术保障
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条件影响严重,编制人员要经过现场调查、核实,确保编制的方案符合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实际,提高方案的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每隔五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方案的修编。
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对矿山地质环境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且有针对地加强方案实施的施工队伍及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矿山环境保护意识与治理技术水平,以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过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2.3资金保障
矿山应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自觉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主动缴纳矿山护与恢复治理所需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金额按照有关行政管理规定执行,原则上不低于矿山地质环境保资金。
3结束语
矿山建设中应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采过程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同步开展起来,努力创造绿色矿山,使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做到人类、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昕,关众,李岚.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J].露天采矿技术,2011.4.
[2]邹长新,沈渭寿,刘发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