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施工生产实习是高校土木专业的重要实践教育环节,它对于对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建立起着十分关键作用。但是目前的土木生产实习教育模式,使土木专业的学生在素质与能力上很难得到真正培养。本文指出了传统土木生产实习教育模式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方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土木专业;生产实习;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1引言
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大学毕业生不单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要求是新时期人才的需求发展方向。在当前越来越严峻就业形势下,工程素质及实践能力也成为土木行业择选毕业生时的重要考察点。
工程素质是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思维方法,因为土木工程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行为,它的运作不仅要从土木工程的技术范畴考虑,更需要从复杂建设工程的整体及与之相互关联因素上去综合思维。工程素质被定义为贯穿在整个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意识,包括: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意识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受用人单位青睐,“重理论、重素质、重实践”的高校教育模式才符合社会真正需要,才适应国际舞台的竞争。
施工生产实习作为高校土木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奠基性作用。强化和突出土木专业施工生产实习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和的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观的发展,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因此,在社会新形势下,重素质、重实践的高校土木专业生产实习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十分必要。
2高校传统土木施工生产实习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及其质量水平最终是要体现在学生的就业和工作能力上。当前土木专业的教育体系虽在形式上设置了面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但其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并不足够到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即当前我国高校土木专业的实践教育模式仍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几方面,其中土木施工生产实习是其实践教育最重要和最基础环节,本文仅从施工生产实习角度,分析传统高校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训练的不足。
一是在主观认识上,对施工生产实习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课堂,轻实习”的倾向。生产实习中缺乏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中关于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教学指导不足。
二是在客观前提条件上讲,要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需要优秀的实习教学工地作为先决条件,但事实上落实管理优秀、施工技术质量上乘、能堪任学生施工实习教学的工地比较难。这是大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生产实习面临的普遍问题。建筑行业是属于高危行业,建设单位和施工工地考虑到安全风险,及可能引发的对施工企业的种种不利影响,大多数施工企业是不愿接收实习学生,不欢迎学生进入工地的。
三是实习教学培养方法和管理措施上,对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不够突出,训练方法不够有力,管理措施不够明确,实习过程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的不能足以调动。当前的生产实习大多由学校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一些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工程意识欠缺,将实习视作形式,在实习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习工地不能融入土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一些实习环节也只是“走马观花”,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不容易达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深度要求。
四是土木专业生产实习在教学设置安排上,很难让学生完成工程实践训练的完整过程。这是因为,一般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环节多、知识面宽,而学生施工生产实习的时间常常集中在4周之内,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基本无法完整地见习一个施工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过程,在实践内容与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以上问题说明,目前高校土木专业生产实习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方面尚不尽人意,土木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仍亟待改革与完善。
3對土木生产实习教改的几点思考
要实现毕业生高水平就业能力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构建起以学生素质与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实践教育模式。以下就高校土木生产实习教改方法提出几点初步思考。
一是使认清大学阶段的目标,提高高校师生对工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重理论、重素质、重实践”的学风。
二是高校应积极与一些管理优秀、专业技术全面、人员稳定的施工企业建立起良好协作关系,每年都能从中挑选出若干个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要求的施工教学基地。并通过相关安全责任约定及配合一定经济举措,使施工企业放心学生进入工地,也使技术人员愿意接收并乐意指导实习学生。
三是施工生产实习中要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要特别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基本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资料显示,在近年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表明,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视程度十分突出,其中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用人单位的各项指标中居前三位,成为考查衡量学生工程素质的核心指标。同时突出生产实习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鼓励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融入工地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主体,争取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是应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贯穿高校土木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生成实习教学计划,这于学生而言,无论在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工程素质熏习的角度上都是必要的。一般由于土木工程不仅建设周期长,且涉及范围广、施工环节多、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周完成各类结构各类施工环节的实习,即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若学生不能全面地见习整个建设周期各施工环节和多种结构类型的施工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说,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训练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熏习,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4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看,现有的教育模式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能贴合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问题,向社会输送满意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市场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就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各种措施,与社会联合,逐步建立高校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养成机制。使高校毕业生除学到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具备必要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使高校成为社会建设人才的良好输出平台,保证和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真正作用。
【关键词】土木专业;生产实习;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1引言
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大学毕业生不单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和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要求是新时期人才的需求发展方向。在当前越来越严峻就业形势下,工程素质及实践能力也成为土木行业择选毕业生时的重要考察点。
工程素质是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思维方法,因为土木工程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行为,它的运作不仅要从土木工程的技术范畴考虑,更需要从复杂建设工程的整体及与之相互关联因素上去综合思维。工程素质被定义为贯穿在整个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意识,包括: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意识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受用人单位青睐,“重理论、重素质、重实践”的高校教育模式才符合社会真正需要,才适应国际舞台的竞争。
施工生产实习作为高校土木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奠基性作用。强化和突出土木专业施工生产实习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和的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观的发展,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因此,在社会新形势下,重素质、重实践的高校土木专业生产实习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十分必要。
2高校传统土木施工生产实习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及其质量水平最终是要体现在学生的就业和工作能力上。当前土木专业的教育体系虽在形式上设置了面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但其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并不足够到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即当前我国高校土木专业的实践教育模式仍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几方面,其中土木施工生产实习是其实践教育最重要和最基础环节,本文仅从施工生产实习角度,分析传统高校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训练的不足。
一是在主观认识上,对施工生产实习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课堂,轻实习”的倾向。生产实习中缺乏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中关于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教学指导不足。
二是在客观前提条件上讲,要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需要优秀的实习教学工地作为先决条件,但事实上落实管理优秀、施工技术质量上乘、能堪任学生施工实习教学的工地比较难。这是大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生产实习面临的普遍问题。建筑行业是属于高危行业,建设单位和施工工地考虑到安全风险,及可能引发的对施工企业的种种不利影响,大多数施工企业是不愿接收实习学生,不欢迎学生进入工地的。
三是实习教学培养方法和管理措施上,对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不够突出,训练方法不够有力,管理措施不够明确,实习过程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的不能足以调动。当前的生产实习大多由学校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一些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工程意识欠缺,将实习视作形式,在实习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习工地不能融入土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一些实习环节也只是“走马观花”,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不容易达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深度要求。
四是土木专业生产实习在教学设置安排上,很难让学生完成工程实践训练的完整过程。这是因为,一般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环节多、知识面宽,而学生施工生产实习的时间常常集中在4周之内,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基本无法完整地见习一个施工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过程,在实践内容与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以上问题说明,目前高校土木专业生产实习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方面尚不尽人意,土木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仍亟待改革与完善。
3對土木生产实习教改的几点思考
要实现毕业生高水平就业能力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构建起以学生素质与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实践教育模式。以下就高校土木生产实习教改方法提出几点初步思考。
一是使认清大学阶段的目标,提高高校师生对工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重理论、重素质、重实践”的学风。
二是高校应积极与一些管理优秀、专业技术全面、人员稳定的施工企业建立起良好协作关系,每年都能从中挑选出若干个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要求的施工教学基地。并通过相关安全责任约定及配合一定经济举措,使施工企业放心学生进入工地,也使技术人员愿意接收并乐意指导实习学生。
三是施工生产实习中要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要特别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基本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资料显示,在近年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表明,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视程度十分突出,其中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用人单位的各项指标中居前三位,成为考查衡量学生工程素质的核心指标。同时突出生产实习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鼓励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融入工地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主体,争取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是应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贯穿高校土木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生成实习教学计划,这于学生而言,无论在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工程素质熏习的角度上都是必要的。一般由于土木工程不仅建设周期长,且涉及范围广、施工环节多、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周完成各类结构各类施工环节的实习,即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若学生不能全面地见习整个建设周期各施工环节和多种结构类型的施工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说,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训练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熏习,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4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看,现有的教育模式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能贴合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问题,向社会输送满意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市场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就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各种措施,与社会联合,逐步建立高校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养成机制。使高校毕业生除学到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具备必要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使高校成为社会建设人才的良好输出平台,保证和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