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下来 就不会忘了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yzh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讲三个触动我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有一位高中时关系颇为亲密的女同学,前两年远嫁意大利米兰,先生是位意大利帅哥。有一年夏天,她和还在牙牙学语的女儿第一次跟先生去度假。度假小屋在意大利和奥地利接壤的阿尔卑斯山上,风景很美。当年,是度假小屋主人的父母创办了这间小屋,接待了同学的公公。此后,几乎每年夏天,两个家庭都会见面,这样的见面,延续了3代人。100年过去了,山还是那座山,度假小屋还是那间度假小屋。
  第二个故事:某年春节,我跟着闺蜜去台湾玩。她先生是在杭州创业的台北人,设计了很多私人观光线路,以尽地主之谊。他带我们去参观了1980年代刚刚工作时上班的那幢写字楼,又带我们去参观了那套他曾经生活过几十年的老屋。老单位和老屋就像老家的亲友,乡音未改,面容依旧,一直在原地。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台北人,而他又是一位幸福的台北人,那些年轻时人生经历的印迹,都完整地保留着,那是他宝贵的精神家园。
  第三个故事:有一位移民德国快20年的发小,某一次,趁他回国,老同学聚会。席间问他现在住在哪里,是否有买房的计划?他说住在凤起路,不敢换房。完全不知道我们说的“城西”“滨江”都是什么地方,他离开杭州的时候,还没有这些地名。他不太敢出门,离开市中心一带,就哪里也不认识了。他说,如果没有了熟悉的街道和房屋,如果没有了发小和亲友,他就没有了再回杭州的理由。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成长经历很简单,求学,就业,按部就班,非常稳定。可是,岁月变迁,人到中年,我发现自己所有读过的学校,只有高中的校名和校址还在,其它的,要么校址变了,要么校名变了,想回当初的校园里走走,都成了奢望。


  有人会说,你看现在的杭州多么现代化,多么美,比台北、首尔这些亚洲大都会(更别提欧美那些高楼都没几幢的城市)的城市面貌都要高大洋气。
  这是事实。但是,太多的岁月印记以城市发展之名抹去,这也是事实。并不是只有新的才是美的,千人一面的现代化,恰恰让杭州失去了另外的机会。看看苏州的老城和新区,就会明白发展和保护,并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和我父亲广舆,只是两个普通的杭州市民。我们惟一的特长,就是喜欢画画。所以,我们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微信公众号《手绘杭州》从2015年10月创办。半年时间里,我们画了杭州的风景:秋水、冬雪、春花、白堤、西溪、北山路、株川村;我们画了杭州的民俗:腊八、年味、元宵;我们画了杭州的单位和学校:522厂、老杭图、杭高、杭报、十一中、杭大、浙大紫金港;我们画了杭州的轶事:民国时期的大井巷、西湖的上一次冰冻、爱情巴士155电车的故事;我们画了最新的时事:“秋水门”事件、福建后裔祭拜陈文龙墓……而其中画得更多的,还是杭州的老建筑。
  武林门、社坛巷、三佛厂、水星阁、古旧书店……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解放桥、少年宫、邮电路、奎垣巷、里仁坊巷、抚宁巷、金钗袋巷、潮鸣寺巷、龙兴寺经幢、工人文化宫……这些,还在,只是以另一种面貌。
  我们约请了几十位作者来写他们和这些地方的故事。有些地方,他们住过、或者工作过,有特殊的感情和经历;有些地方,他们研究过,知道很多连老杭州都不知道的故事。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经历。
  从这些描述里,我们看到了杭州人的居住条件在变化,三四十年前,住什么地方的都有:寺庙禅房改建的学校宿舍、民国洋房的一个房间塞进一家人、终年不见阳光的简易洋房一楼……平心而论,杭州人住得越来越好了。
  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对已经消逝的建筑或单位的追忆与惋惜。今年3月底,北山路整治,秋水山庄的门头被鲜艳的油漆刷新,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秋水门”舆论大战。市民对古旧建筑的保护之情,就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有文保价值的建筑,是否可以不拆,或者有条件地拆?没有文保价值的建筑,拆除时,能否留下测绘、影像等资料?毕竟每一幢建筑,在它存在的那些时光里,就是一个生命体。
  怎样才能让这座城市的记忆得到更好地保存?我觉得文创产业是最好的载体。


  今年过年,我们全家去苏州旅游,对山塘街和平江路上的两家民俗画工作室印象很深。画室里既有原画、也有印刷品,既有画册、也有明信片。总之,不论是绘画爱好者,还是对姑苏风情感兴趣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的商品,丰俭由人。在著名的“猫的天空之城”书店,也有大量走小资路线的苏州风情文创用品出售。
  杭州有中国美术学院,有大量的美术创意人才,但是文创业,还没有和杭州的老街老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河坊街、五柳巷、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在富有老杭州风情的街巷里,如果有文创产业的有机植入(并不只是街头艺人肖像写生),杭州记忆将会是活色生香的。
  杭州的工业遗存可以和有情怀的企业文化联姻。杭州的大厂老厂,大多已经成为了工业遗存。然而这是几代老杭州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值得回忆的历史片段。LOFT49、杭丝联、和创园,都因为引进了大量创意小店,而成为小资圣地。然而杭州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798,在以上这些创意园区内,工业遗存的文化也未能表达得很充分。
  接下来,还有新天地、城市之星,杭钢……这些我们的祖父母辈战斗过的大厂,都将会是一座座商业综合体。而在他们周边开发项目的企业,比如万科,就非常有兴趣参与地域文化的挖掘。借助优秀企业的力量,也许可以把这些故事讲得更动人。我们还可以利用民间自媒体的力量,使传播更立体。有志于传播杭州记忆的自媒体,其实不在少数,比如《N闹W》《杭州佬儿》《漫城市》《说杭州》等等,都是由现任或退役的媒体人开办的自媒体号,定位都是书写杭州记忆,内容或严肃或诙谐,表现手段新颖多样,出现过很多阅读量超10万的爆文。这些非常鲜活有生命力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播力也很生猛。如果可能,由这些自媒体参与某些城市记忆项目的共建,相信效果能够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他,是一个神秘人,没人知道他的长相、年龄、身份;但他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人之一,《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却并没有露脸),全世界警察的眼中钉,博物馆的噩梦,杰出的艺术家;世界在他眼里不过是个玩笑,布里托市立博物馆这样评价他,他就是班克西(Banksy),一位充满批判思想的街头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在英国西南部的古老城市布里斯托,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许下了一个心愿:向整个世界宣战。  不
期刊
7月,在全球机器人重镇的深圳,上演了一场集趣味性与技术性一体的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该项赛事由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并承办、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全国学联秘书处联合主办。本次大赛承办方大疆创新还举办了针对技术宅男的“蓝毯”活动,让技术宅工科男也变成了摄影师追捧的明星。大赛希望借由技术创新 “产生乔布斯这样受人尊敬的发明家和企业家”。   RoboMasters的前世今生  大赛其实
期刊
如果说阿拉伯半岛如砍向印度洋的巨斧,那么半岛最南端的也门就是巨斧的尖锋利刃——也门人自诩为“盖哈坦”的子孙,以佐证民族历史如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极具古老渊源与血统:也门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逆到3000多年前,自公元前14世纪建立了麦因王朝以来,历史延绵3000多年,及自公元七世纪阿拉伯文化在半岛的扩张与覆盖,也门这个 “阿拉伯乐园”完整地保留着阿拉伯文化传统与精粹。  曾踏足过非洲和亚洲许
期刊
Cléopatra Diane (“Cléo”) de Mérode (1875年9月27日- 1966年10月17日),法国美丽时代的著名舞者、美人,1896年巴黎选美冠军。她的形象出现在无数的招贴、年历、明信片上。她活了91岁。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好处,是昔日的吉光片羽可以重新浮现,同样,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坏处,是记忆因过度超载而岌岌可危。克莱奥·德·梅罗德(Cléo de Mérode,187
期刊
沙坡尾名之所以得此名字,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月牙形的白色沙滩,海天一色的碧涛,却从当年的玉沙坡,变成了如今的烂淤泥。褪去繁华,沉淀记忆,不过寥寥30载。行走在如今的沙坡尾,昔日之景已成传说,只有或浅淡的海水发出腐臭的气味,或深厚的淤泥埋葬辉煌的昨日。这里宛如大隐隐于市的苍苍老者,在现代文明中被遗忘。然而,在沙坡尾老旧的躯体中,仍然涌动着鲜为人知的生命气息。这气息是关于沙坡尾人与他们
期刊
把沉稳和大气让给北京,自己留下一抹温柔的真情;把魔力和酷炫让给上海,自己保持一点雅致的心境;把速度和激情让给深圳,自己把握一种淡定的从容……它有一个古老的外号叫“天堂”;它有一个长期的定义叫“美丽”;它还有一个全新的别名叫“幸福”。  没错,它就是杭州。  和其他地方借古人、名人造势不同,杭州明白纪念的真正目的在于传承。一直以来,杭州在水生态的保护上颇费心血,近几年杭州不止一次捧得浙江省水利最高奖
期刊
并不是只有新的才是美的,千人一面的现代化,恰恰让杭州失去了另外的机会。看看苏州的老城和新区,就会明白发展和保护,并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期刊
G20峰会即将在杭州举办,杭州这个古老的江南名城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城市都以不同的角度焕发美感。《焦点》杂志带你走进杭州,从空中、街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杭州。也让生活在杭州的各个阶层的人士,讲述他们眼中的杭州,和他们看到的杭州之美,和对杭州的期许。  焦点:你是浙东籍人土,后来又在中国美院深造求学,能回忆一下求学时代记忆中的老杭州吗?  陈耘文:我是2003年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
期刊
一段8分钟的视频《杭州映像诗》红遍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络,点击量近千万,唯美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甚至有国外网友在看到视频后留言说,已经买好机票,要来看看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这段视频的作者,程方和程晓,是一对生活在杭州的情侣。发布视频那天,正好是他们相识5周年纪念日。他们在微博上写道:“5年前,我们是陌路人。5年间,我们一枕钱塘江,怀拥西湖月,牵着运河走,挽着西溪眠,年复一年,都无法写完杭州如画般的
期刊
媒体人施颖小时候学过西画,20年之后重拾画笔,而施爸爸是退休之后才开始学习国画,却画得惟妙惟肖,他们一点一滴地将杭州一些已经失去或者即将逝去的老建筑用笔尖记录下来。  “现在给我提供故事的大部分是30年前的中产阶级,那个时候他们住的真是五花八门,有住改造后的庙堂的,有住无独立厕所的小楼,有住的一楼长满青苔的简易洋房……那个时候大家住的都不怎么好,对比现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在作画过程中,施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