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五年,中国金融的发展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毫不讳言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担忧。他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未雨绸缪,防范国内金融风险。
一些态度较为乐观的人士,则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始人表示,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的发展速度会有所放缓,但增长态势不会改变,这种状况至少会持续至2030年。
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和全球经济大变革中寻求机会,重塑中国金融体系,是对前五年金融改革的深化,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金融改革已经不同往昔。”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中国金融改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点”突破,而将呈现整体推进、渐进式的演变格局。“就是天天改进,每天一小步,小步快跑”。
担忧与期待
王建预计,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然后又从金融传导回经济。
他认为,从国际看,2008年爆发的危机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过去。具体表现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形成的数额庞大的有毒资产没有得到处理,美国的经济情况事实上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2010年10月中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出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各项政策目标,在条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为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稳定就业,采取第二次量化宽松的政策。
如果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一种符合逻辑的预测是,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塌缩,这必然引起世界经济的塌缩,从而带来中国外部需求的再次萎缩,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所转变。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主要是依靠10万亿的信贷投放和4万亿的政府投资,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下滑风险中拉了回来。在10万亿的信贷投放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拿走的就超过7万亿。“项目是有延续性的,第二年就是8万亿,明年可能还会维持在这一水平。”王建做了一个估算,2009、2010、2011三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大概在84万亿,比2003到2008年这6年投资的总和还要多30%,其中有一半是贷款,也就是说贷款规模将超过40万亿。
“未来其中很可能产生5万亿以上的银行不良债权,这必然把银行资本金冲得一塌糊涂。”王建表示,如果在所有项目当中有10%是坏账,则需要耗费银行8万亿的资本金,这几乎等于中国所有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总和。“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国内的态势,这两方面都有可能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而持乐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中国国内的生产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平均生产能力没有与国际水平持平之前,国内的制造业还是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以成为支撑中国经济上涨的原动力。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站在金融大变革的新起点上,对于中国金融下一个五年的表现,人们有担忧,但更多的是期待。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勾勒了中国金融领域未来五年的布局。
逆周期管理
《建议》中提出,未来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逆周期监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被提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监管以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为主要目标,缺乏对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给予足够的关注,存在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不足、缺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组织体系、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有不同监管规则等问题。
“尤其是很多的金融监管政策和工具,例如外部的信用评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加大了经济的波动。”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在危机之后,国际社会经过反思和教训总结之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被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其中逆周期的调节是重要内容之一。
央行《2010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按照G20的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和其他的标准制定机构正在研究建立逆风向的调节机制,主要内容是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增强金融体系的损失吸收能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也在积极着手建立相应的周期评估体系。该人士说,对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以后有可能定期发布风险调节的景气指数,也就是逆周期指数,并以此作为对金融机构采取监管措施的参考。
他还表示,信贷波动是银行体系顺周期的主要表现,应该建立与新增贷款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
银监会在2010年已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逆周期指标。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10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指出,要稳步而深入地推进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制度建设。要严守底线,着力做好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项监管工具的发展建设工作。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指出,信贷的“逆周期”监管,主要是防止整个银行信贷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多投、经济下滑的时候收缩,避免加大经济的波动。逆周期监管的目的在于熨平经济波动的曲线,根本上就是控制信贷投放,有序调节。
金融监管协调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认识到了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防止系统风险发生。”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永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金融监管协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是完全联动的,但金融的监管往往是割裂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就容易产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经成立了由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并于2010年10月1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该委员会是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的倡导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和职责在于负责识别、监测和处置大型复杂金融机构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欧盟方面也传出消息,将成立一个欧洲系统性风险监管理事会。
目前,中国在分业经营的格局之下,实行分业监管。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介绍说,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一直存在,主要形式为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表现为,由分管金融的高层领导牵头,召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负责人,一起探讨金融系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另外,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定期会商的制度,主要是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大的判断。同时,一行三会之间也建立起了信息共享的机制。
但市场普遍认为,金融监管协调还应进一步加强。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指出,分业管理的架构不如统一监管的协调性强。金融市场中混业趋势的加强,肯定会对一行三会之间加强交流和协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永民表示,虽然国家宏观决策部门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机制已经建立,但是实施统一协调的力度仍不够。
在危机之后,美联储的监管权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各国央行的职能也在提升。刘永民建议,未来需要在两方面改进:一是增加一行三会、发改委、财政部之间联席会议频度;二是在一行三会的交流制度中,提升人民银行监管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权限。人民银行本身就有一个金融稳定局,其具体职能就应定为于金融监管协调。将来,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加大,工作内容要加重,进一步提升其宏观审慎监管、金融协调监管的职能。
利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金融体系会向一个更加发达的目标迈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以使得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更好,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能够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化。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也都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要想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但他同时也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一定是汇率自由化,而目前我们的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是不开放的,“在汇率不能自由化的条件下,利率不能反映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从另一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意味着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全新考验的同时,必然会倒逼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型,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深层次变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做了多年存贷业务,但其实并没有定价权。由于利率管制给银行带来的稳定息差,确保了商业银行“坐地收钱”的垄断利润的获得。
曹远征指出,定价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控制,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价格来覆盖。现在利率是管制的,没有风险,也不需要定价,因此金融机构既没有定价能力,更没有主动定价的需求。“这就牵扯到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金融改革要深化,包括利率市场化、货币自由化,只有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出现了,才能有准确的定价。”
地方金融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的《建议》中,专门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这一任务。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数量较多的地方融资平台。除了省级和市级以外,很多县级政府也有自己的融资平台。这些地方融资平台主要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等领域。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高达7.66万亿,比2009年底的7.38万亿增加了2800亿元。
华生分析指出,各个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大量融资,实际上会对银行的信贷安全产生影响。这个角度看,确实应该把地方政府的准金融行为,在“十二五”时候纳入监管视野。
地方政府并没有发债的权利,但又有发展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华生表示,表面上看,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表面看是公司的欠款,但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把土地或者固定资产注入到其中,让其融资。所以“这些负债应该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如不加强监管,就会产生漏洞”。
另外,对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考虑,或许也是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重要一方面。
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之所以“十二五”建议中会提出加强对地方政府准金融行为的一些管制,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小型金融机构都是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应该由地方政府来做好监管。
一旦未来爆发风险,还应由地方政府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上述官员建议,可以由金融监管部门来对某一行业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由各地遵照落实。
资料: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未来五年金融领域的布局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毫不讳言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担忧。他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未雨绸缪,防范国内金融风险。
一些态度较为乐观的人士,则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始人表示,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的发展速度会有所放缓,但增长态势不会改变,这种状况至少会持续至2030年。
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和全球经济大变革中寻求机会,重塑中国金融体系,是对前五年金融改革的深化,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金融改革已经不同往昔。”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中国金融改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点”突破,而将呈现整体推进、渐进式的演变格局。“就是天天改进,每天一小步,小步快跑”。
担忧与期待
王建预计,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然后又从金融传导回经济。
他认为,从国际看,2008年爆发的危机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过去。具体表现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形成的数额庞大的有毒资产没有得到处理,美国的经济情况事实上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2010年10月中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出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各项政策目标,在条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为了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稳定就业,采取第二次量化宽松的政策。
如果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一种符合逻辑的预测是,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塌缩,这必然引起世界经济的塌缩,从而带来中国外部需求的再次萎缩,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所转变。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主要是依靠10万亿的信贷投放和4万亿的政府投资,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下滑风险中拉了回来。在10万亿的信贷投放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拿走的就超过7万亿。“项目是有延续性的,第二年就是8万亿,明年可能还会维持在这一水平。”王建做了一个估算,2009、2010、2011三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大概在84万亿,比2003到2008年这6年投资的总和还要多30%,其中有一半是贷款,也就是说贷款规模将超过40万亿。
“未来其中很可能产生5万亿以上的银行不良债权,这必然把银行资本金冲得一塌糊涂。”王建表示,如果在所有项目当中有10%是坏账,则需要耗费银行8万亿的资本金,这几乎等于中国所有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总和。“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国内的态势,这两方面都有可能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而持乐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中国国内的生产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平均生产能力没有与国际水平持平之前,国内的制造业还是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以成为支撑中国经济上涨的原动力。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站在金融大变革的新起点上,对于中国金融下一个五年的表现,人们有担忧,但更多的是期待。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勾勒了中国金融领域未来五年的布局。
逆周期管理
《建议》中提出,未来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逆周期监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被提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监管以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为主要目标,缺乏对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给予足够的关注,存在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不足、缺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组织体系、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有不同监管规则等问题。
“尤其是很多的金融监管政策和工具,例如外部的信用评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加大了经济的波动。”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在危机之后,国际社会经过反思和教训总结之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被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其中逆周期的调节是重要内容之一。
央行《2010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按照G20的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和其他的标准制定机构正在研究建立逆风向的调节机制,主要内容是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增强金融体系的损失吸收能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也在积极着手建立相应的周期评估体系。该人士说,对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以后有可能定期发布风险调节的景气指数,也就是逆周期指数,并以此作为对金融机构采取监管措施的参考。
他还表示,信贷波动是银行体系顺周期的主要表现,应该建立与新增贷款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
银监会在2010年已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逆周期指标。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10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指出,要稳步而深入地推进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制度建设。要严守底线,着力做好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项监管工具的发展建设工作。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指出,信贷的“逆周期”监管,主要是防止整个银行信贷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多投、经济下滑的时候收缩,避免加大经济的波动。逆周期监管的目的在于熨平经济波动的曲线,根本上就是控制信贷投放,有序调节。
金融监管协调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认识到了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防止系统风险发生。”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永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金融监管协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是完全联动的,但金融的监管往往是割裂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就容易产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经成立了由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并于2010年10月1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该委员会是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的倡导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和职责在于负责识别、监测和处置大型复杂金融机构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欧盟方面也传出消息,将成立一个欧洲系统性风险监管理事会。
目前,中国在分业经营的格局之下,实行分业监管。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介绍说,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一直存在,主要形式为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表现为,由分管金融的高层领导牵头,召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负责人,一起探讨金融系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另外,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定期会商的制度,主要是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大的判断。同时,一行三会之间也建立起了信息共享的机制。
但市场普遍认为,金融监管协调还应进一步加强。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指出,分业管理的架构不如统一监管的协调性强。金融市场中混业趋势的加强,肯定会对一行三会之间加强交流和协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永民表示,虽然国家宏观决策部门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机制已经建立,但是实施统一协调的力度仍不够。
在危机之后,美联储的监管权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各国央行的职能也在提升。刘永民建议,未来需要在两方面改进:一是增加一行三会、发改委、财政部之间联席会议频度;二是在一行三会的交流制度中,提升人民银行监管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权限。人民银行本身就有一个金融稳定局,其具体职能就应定为于金融监管协调。将来,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加大,工作内容要加重,进一步提升其宏观审慎监管、金融协调监管的职能。
利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金融体系会向一个更加发达的目标迈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以使得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更好,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能够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化。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也都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要想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但他同时也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一定是汇率自由化,而目前我们的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是不开放的,“在汇率不能自由化的条件下,利率不能反映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从另一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意味着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全新考验的同时,必然会倒逼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型,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深层次变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做了多年存贷业务,但其实并没有定价权。由于利率管制给银行带来的稳定息差,确保了商业银行“坐地收钱”的垄断利润的获得。
曹远征指出,定价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控制,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价格来覆盖。现在利率是管制的,没有风险,也不需要定价,因此金融机构既没有定价能力,更没有主动定价的需求。“这就牵扯到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金融改革要深化,包括利率市场化、货币自由化,只有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出现了,才能有准确的定价。”
地方金融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的《建议》中,专门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这一任务。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数量较多的地方融资平台。除了省级和市级以外,很多县级政府也有自己的融资平台。这些地方融资平台主要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等领域。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高达7.66万亿,比2009年底的7.38万亿增加了2800亿元。
华生分析指出,各个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大量融资,实际上会对银行的信贷安全产生影响。这个角度看,确实应该把地方政府的准金融行为,在“十二五”时候纳入监管视野。
地方政府并没有发债的权利,但又有发展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华生表示,表面上看,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表面看是公司的欠款,但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把土地或者固定资产注入到其中,让其融资。所以“这些负债应该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如不加强监管,就会产生漏洞”。
另外,对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考虑,或许也是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重要一方面。
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之所以“十二五”建议中会提出加强对地方政府准金融行为的一些管制,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小型金融机构都是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应该由地方政府来做好监管。
一旦未来爆发风险,还应由地方政府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上述官员建议,可以由金融监管部门来对某一行业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由各地遵照落实。
资料: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未来五年金融领域的布局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