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目标以及治理的方式上,廓清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谁来治理、为谁治理以及怎么治理的理论难题,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目标方向。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整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由人组成。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提高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任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变化直接决定了要以社会整合功能发挥为着力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的主要侧重点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执政党加强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更加注重推进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切实富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推进社会整合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人的发展要旨,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协作参与的理念。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众往往处于“被统治者”的位置。漠不关心常常是他们的基本态度。这不仅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也增加了社会整合的成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社会治理新思想,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多方面开拓社会治理新境界。无论是在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还是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一步步得到了确立和巩固。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公众是富有积极能动性的公民”,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参与基层治理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进入新时代,社会整合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畅通利益诉求表达通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这样就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效能感,促进党和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之间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协商,最终形成积极有效的合作,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制度安排和模式的形成,不僅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同时能够扫清社会整合障碍,为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法治理念。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的社会秩序,就不可能形成善治。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解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整合,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了不同社会主体、社会阶层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始终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途径消弭社会矛盾,最终推动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在法制的框架下加大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力度,将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与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并行同步推进,才能形成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才能将分散的社会因素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共治格局,从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进。
总之,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是一体化双向互动关系。我们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社会整合能力,而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和途径的持续发力,可以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研究员)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由人组成。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提高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任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变化直接决定了要以社会整合功能发挥为着力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的主要侧重点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执政党加强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更加注重推进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切实富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推进社会整合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人的发展要旨,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协作参与的理念。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众往往处于“被统治者”的位置。漠不关心常常是他们的基本态度。这不仅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也增加了社会整合的成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社会治理新思想,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多方面开拓社会治理新境界。无论是在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还是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一步步得到了确立和巩固。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公众是富有积极能动性的公民”,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参与基层治理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进入新时代,社会整合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畅通利益诉求表达通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这样就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效能感,促进党和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之间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协商,最终形成积极有效的合作,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制度安排和模式的形成,不僅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同时能够扫清社会整合障碍,为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法治理念。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的社会秩序,就不可能形成善治。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解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整合,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了不同社会主体、社会阶层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始终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途径消弭社会矛盾,最终推动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在法制的框架下加大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力度,将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与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并行同步推进,才能形成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才能将分散的社会因素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共治格局,从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进。
总之,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是一体化双向互动关系。我们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社会整合能力,而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和途径的持续发力,可以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