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以实验为载体,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可获得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突破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难点服务。初中阶段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了52个“演示实验”,22个“活动与探究”,6个“家庭小实验”,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又明确规定了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这就确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保证初中阶段学生实验的有效开展?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实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发挥探究性实验的全面教育功能?这些都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活动要明确的三个程序
每一项实验教学活动,在遵循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前提下,要做好实验预习,并且要明确: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能达到目标吗?再者,在每一次实验活动中,应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不管是“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每次实验活动,教师都要做好实验活动评价,并且建立评价档案。同时应注意评价的多样性,运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评语、成长记录、行为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定。
二、“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的教学看法
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3个分布在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5个分布在下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考虑到下学期中考复习压力大、教学时间紧张等因素,上学期的教学任务应完成到下册的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以确保分组实验的时间要求。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应科学设计,要有个合理程序:确定主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放开手脚,进行相关活动。同时,教师也要为确定的主题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不是依教材编排直接进行分组实验,而是按教师预先设计的一组对比实验进行活动:1、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要求学生观察这组对比实验,比较现象后决定用哪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CO2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实验3反应速率快,用此法合适。有的则认为实验2反应速率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全班学生一致认为不可用实验1,因为此法反应速率慢且很快停止。面对学生分歧意见,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相机点拨:实验室制出的CO2还要收集起来,两种方法都能生成CO2,哪种方法更适合实验室使用?学生豁然开朗:实验3反应生成CO2的速率太快,不便收集,所以应选择实验2反应制取CO2。在分组实验中,通过生动、直观、有趣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设置,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思考、体验,这种活动模式,颇具新意,深受学生欢迎。再者,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实验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每一次实验活动结束,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交流与反馈。
同时,要预测在分组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与困难:(1)由于每组有4—6个学生,个别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与人合作等原因,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可能无所事事。(2)由于是学生相对独立活动过程,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会较少。(3)由于一些学生操作失误和活动时间过长,实验时间的控制可能不理想。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及时发现、灵活引导、适时调控。
三、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共安排了52个演示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已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界限。本着多让学生动手实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比如:实验6-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8-1:比较合金与金属的硬度;实验9—5:判断溶液的组成与浓稀。这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体现“演示实验”的探究性。由于农村中学物质条件相对落后,演示实验,传统的做法是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而且大多是对实验过程、方法照方抓药。这样,既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也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改进验证性实验,以增加演示实验的探究性。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的诱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充当新知识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配合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中,教材编排了“白磷燃烧”、“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两个实验。为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另设计一组实验。1、把鸡蛋壳、食醋放入广口瓶,并加盖塞子,充分反应后称量。2、把鸡蛋壳、食醋放入开口的广口瓶,充分反应后称量。学生通过观察,把现象记录下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一致:第1个实验,托盘天平仍平衡:第2个实验,托盘天平上指针偏向右边。此时,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景:这两个实验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第2个实验的托盘天平为何失去平衡?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演示实验”应克服的困难:(1)演示实验,大部分操作是由教师完成,如果教师无预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不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观察力会受到消极影响。(2)受到“从师”心理影响,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敢提出问题,不敢表述自己的见解,从而弱化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3)很多时候,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活动过程,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四、“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尝试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了6个“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用品简单易得,且趣味性较强。若能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作用,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必将有很大的帮助。更可贵的是:家庭小实验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内延伸到校外,为实验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拓宽了时空。但是,九年级学生,新接触化学,化学知识体系不完整,操作技能不熟练。要搞好家庭小实验,教师应加强指导,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精心设计实验预案。如:在学习“酸雨危害”探究实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探究欲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设置两个情景问题:1、故宫2004年进行百年大修,据报道,故宫城墙内已被严重侵蚀,这与酸雨有关系吗?2、酸雨对身边物质(如植物、金属、建筑物)影响如何?然后指导学生自备果皮(或树叶)、小铁钉、小石子,并把它们放入稀硫酸(由老师提供,模拟酸雨)中观察。第二天,学生很高兴告诉我:酸雨对植物危害没有对金属、石子危害明显,我们也明白了故宫城墙严重腐蚀之由。
根据“联系生活,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情景设计和材料更易接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原则,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充分商讨,从6个“家庭小实验”中,选择几个实验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比如:第三单元的“1 1是否等于2”;第九单元的“清洗餐具”;第十单元的“制作叶脉书签”等。对那些有提交活动报告且呈现结果的学生,在实验评价时,给予加分。
“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尝试困惑:(1)农村中学学生,实验意识较为淡薄,对课外的“家庭小实验”,有应付了事的心态。(2)九年级学生,一周紧张的学习,已产生“心疲劳”,能静下心,用较多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肯定是不多。况且,他们回家时,也带回各科繁重的作业。(3)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很多时候是有名无实。
总之,教师在开展学生实验教学活动时,应积极有所为,根据实际,克服问题与困难,精心设计每个实验的教学方案,并付之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从以前的“实验探究活动更多是停留在课标、教材、考试题上”这个怪圈走出来。
一、实验教学活动要明确的三个程序
每一项实验教学活动,在遵循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前提下,要做好实验预习,并且要明确:为什么要做?怎么做?能达到目标吗?再者,在每一次实验活动中,应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不管是“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每次实验活动,教师都要做好实验活动评价,并且建立评价档案。同时应注意评价的多样性,运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评语、成长记录、行为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定。
二、“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的教学看法
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3个分布在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5个分布在下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考虑到下学期中考复习压力大、教学时间紧张等因素,上学期的教学任务应完成到下册的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以确保分组实验的时间要求。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应科学设计,要有个合理程序:确定主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放开手脚,进行相关活动。同时,教师也要为确定的主题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不是依教材编排直接进行分组实验,而是按教师预先设计的一组对比实验进行活动:1、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要求学生观察这组对比实验,比较现象后决定用哪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CO2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实验3反应速率快,用此法合适。有的则认为实验2反应速率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全班学生一致认为不可用实验1,因为此法反应速率慢且很快停止。面对学生分歧意见,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相机点拨:实验室制出的CO2还要收集起来,两种方法都能生成CO2,哪种方法更适合实验室使用?学生豁然开朗:实验3反应生成CO2的速率太快,不便收集,所以应选择实验2反应制取CO2。在分组实验中,通过生动、直观、有趣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设置,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思考、体验,这种活动模式,颇具新意,深受学生欢迎。再者,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实验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每一次实验活动结束,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交流与反馈。
同时,要预测在分组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与困难:(1)由于每组有4—6个学生,个别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与人合作等原因,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可能无所事事。(2)由于是学生相对独立活动过程,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会较少。(3)由于一些学生操作失误和活动时间过长,实验时间的控制可能不理想。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及时发现、灵活引导、适时调控。
三、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共安排了52个演示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已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界限。本着多让学生动手实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比如:实验6-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8-1:比较合金与金属的硬度;实验9—5:判断溶液的组成与浓稀。这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体现“演示实验”的探究性。由于农村中学物质条件相对落后,演示实验,传统的做法是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而且大多是对实验过程、方法照方抓药。这样,既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也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改进验证性实验,以增加演示实验的探究性。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的诱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充当新知识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配合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中,教材编排了“白磷燃烧”、“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两个实验。为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另设计一组实验。1、把鸡蛋壳、食醋放入广口瓶,并加盖塞子,充分反应后称量。2、把鸡蛋壳、食醋放入开口的广口瓶,充分反应后称量。学生通过观察,把现象记录下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一致:第1个实验,托盘天平仍平衡:第2个实验,托盘天平上指针偏向右边。此时,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景:这两个实验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第2个实验的托盘天平为何失去平衡?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演示实验”应克服的困难:(1)演示实验,大部分操作是由教师完成,如果教师无预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不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观察力会受到消极影响。(2)受到“从师”心理影响,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敢提出问题,不敢表述自己的见解,从而弱化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3)很多时候,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活动过程,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四、“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尝试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了6个“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用品简单易得,且趣味性较强。若能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作用,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必将有很大的帮助。更可贵的是:家庭小实验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内延伸到校外,为实验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拓宽了时空。但是,九年级学生,新接触化学,化学知识体系不完整,操作技能不熟练。要搞好家庭小实验,教师应加强指导,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精心设计实验预案。如:在学习“酸雨危害”探究实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探究欲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设置两个情景问题:1、故宫2004年进行百年大修,据报道,故宫城墙内已被严重侵蚀,这与酸雨有关系吗?2、酸雨对身边物质(如植物、金属、建筑物)影响如何?然后指导学生自备果皮(或树叶)、小铁钉、小石子,并把它们放入稀硫酸(由老师提供,模拟酸雨)中观察。第二天,学生很高兴告诉我:酸雨对植物危害没有对金属、石子危害明显,我们也明白了故宫城墙严重腐蚀之由。
根据“联系生活,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情景设计和材料更易接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原则,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充分商讨,从6个“家庭小实验”中,选择几个实验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比如:第三单元的“1 1是否等于2”;第九单元的“清洗餐具”;第十单元的“制作叶脉书签”等。对那些有提交活动报告且呈现结果的学生,在实验评价时,给予加分。
“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尝试困惑:(1)农村中学学生,实验意识较为淡薄,对课外的“家庭小实验”,有应付了事的心态。(2)九年级学生,一周紧张的学习,已产生“心疲劳”,能静下心,用较多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肯定是不多。况且,他们回家时,也带回各科繁重的作业。(3)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很多时候是有名无实。
总之,教师在开展学生实验教学活动时,应积极有所为,根据实际,克服问题与困难,精心设计每个实验的教学方案,并付之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从以前的“实验探究活动更多是停留在课标、教材、考试题上”这个怪圈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