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必备能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将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内心。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61-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发展沉淀下的最具人文性的思想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小学语文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其中,发挥出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其情操,促进其良好品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一)挖掘汉语言文字文化
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承和延续,汉语言文字文化包含着语言以及汉字文化[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人造字方法中的象形、会意以及形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日月明》的教学中,课文是根据会意字中的构字规律做的编排,“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尘”等,朗朗上口的语句将会意字的结构特点清晰地揭示出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汉语言文化主要指歇后语、成语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成语或歇后语背后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从传统文学作品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
通常文学作品都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而时代背景也会影响作品的创作。针对一些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挖掘其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中,更深刻地走进作品当中与作者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精神更有效地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其前期的作品呈现出豪迈的气势,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在后期其作品风格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当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其作品中忧国忧民情感所占比例也就越大,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了解安史之乱,通过其作品前期和后期的分析对比,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渗透。
(三)从传统故事中挖掘传统美德
含蓄内敛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性格特点,而这个性格特点对古人的语言、思想以及行动等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很多的传统故事中,常常会有借故事说明道理的德育。例如,一些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故事中挖掘出中华传统美德。例如,盘古的献身精神,精卫的坚韧和执着,女娲的甘于奉献,廉颇的知错能改等。这些优秀的品德会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将这些美好品德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并鼓励学生践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知行合一。
(四)从传统民俗中挖掘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年前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因此,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文讲解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涵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藏戏》的教学中,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不了解藏戏,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藏戏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了解藏族文化、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积极。
(五)从传统艺术中挖掘中华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特色。部编版教材中写音乐艺术的《伯牙鼓琴》,写绘画艺术的《书戴嵩画牛》以及戏曲艺术的《京剧趣谈》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書写着艺术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分析,并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书本的意境当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在《京剧趣谈》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中描述的京剧舞台片段,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在舞台中的运用,从而体会京剧的魅力。
二、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一)找准时机,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教师从导入、授课、拓展等环节中找准时机[2]。例如,在《游子吟》的教学中,借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为学生讲解儒家思想中的百善孝为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孝道美德;在成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中,为学生输送谨言慎行的价值观;从“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讲解中,培养学生说话算数的诚信观念,让学生在成语的积累中,逐步感受民族的智慧。在讲授年龄别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拓展他们的出处,如豆蔻之年出自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古稀”出自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等。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在沉淀中将其发扬。
(二)利用字理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汉字文化从甲骨文时期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需要教师将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构造规律等呈现给学生,通过字理溯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意义[3]。例如,在日、月、水、火的识字教学中,课文中呈现了八个汉字以及其与对应的图画和甲骨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字形的演变过程。利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去理解汉字的含义,结合汉字含义掌握字形。例如,在“月”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月的实物图画呈现给学生观看,然后将月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图片观察和演变观看中,知道月代表着月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含义。 (三)诵读经典,培养人文情怀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将人文精神滲透到传统文化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诵读是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使其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成语、名言等都充分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品质、精神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将这些经典文化植根于内心当中,并逐步发芽成长。例如,关于表达热爱自然,赞颂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江南春》《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祖国热爱的《示儿》等;表达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悯农》等;赞美友谊的《赠汪伦》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同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教材中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教师适时拓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例如,为低年级的学生推荐《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向中高年级学生推荐《大学》《论语》等经典,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走进口语交际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交流的活动中探讨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当中。在口语交际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口语交际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聊聊书法”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总结,借助《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书法魅力;第二部分出示了几个话题,旨在引导学生谈谈对书法的认知以及感受。第三部分提出了口语交际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搜集优秀书法作品,并将其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营造出浓厚的书法探讨氛围。教师可利用学生接触过的颜真卿的作品进行导入,介绍其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作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调动学生表达自己所见所感的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话题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书法家故事小组、书法作品欣赏小组、我的书法之路小组等,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完成相关主题任务并将成果在课堂中展示。
三、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归纳传统文化知识,并实现学以致用。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术制作等方式,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古诗词朗诵可以强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手工艺术品制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艺术,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 语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塑造学生人格、熏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发挥着积极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内心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格宏.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78.
[2]石小明.探究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J].华夏教师,2018(2):95.
[3]黄 莉.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之影响[J].华夏教师,2019(2):33-34.
作者简介:庄云霞(1978— ),女,江苏常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61-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发展沉淀下的最具人文性的思想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小学语文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其中,发挥出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其情操,促进其良好品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一)挖掘汉语言文字文化
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承和延续,汉语言文字文化包含着语言以及汉字文化[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人造字方法中的象形、会意以及形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日月明》的教学中,课文是根据会意字中的构字规律做的编排,“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尘”等,朗朗上口的语句将会意字的结构特点清晰地揭示出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汉语言文化主要指歇后语、成语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成语或歇后语背后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从传统文学作品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
通常文学作品都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而时代背景也会影响作品的创作。针对一些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挖掘其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中,更深刻地走进作品当中与作者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精神更有效地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其前期的作品呈现出豪迈的气势,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在后期其作品风格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当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其作品中忧国忧民情感所占比例也就越大,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了解安史之乱,通过其作品前期和后期的分析对比,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渗透。
(三)从传统故事中挖掘传统美德
含蓄内敛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性格特点,而这个性格特点对古人的语言、思想以及行动等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很多的传统故事中,常常会有借故事说明道理的德育。例如,一些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故事中挖掘出中华传统美德。例如,盘古的献身精神,精卫的坚韧和执着,女娲的甘于奉献,廉颇的知错能改等。这些优秀的品德会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将这些美好品德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并鼓励学生践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知行合一。
(四)从传统民俗中挖掘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年前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因此,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文讲解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涵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藏戏》的教学中,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不了解藏戏,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藏戏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了解藏族文化、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积极。
(五)从传统艺术中挖掘中华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特色。部编版教材中写音乐艺术的《伯牙鼓琴》,写绘画艺术的《书戴嵩画牛》以及戏曲艺术的《京剧趣谈》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書写着艺术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分析,并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书本的意境当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在《京剧趣谈》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中描述的京剧舞台片段,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在舞台中的运用,从而体会京剧的魅力。
二、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一)找准时机,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教师从导入、授课、拓展等环节中找准时机[2]。例如,在《游子吟》的教学中,借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为学生讲解儒家思想中的百善孝为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孝道美德;在成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中,为学生输送谨言慎行的价值观;从“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讲解中,培养学生说话算数的诚信观念,让学生在成语的积累中,逐步感受民族的智慧。在讲授年龄别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拓展他们的出处,如豆蔻之年出自杜牧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古稀”出自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等。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在沉淀中将其发扬。
(二)利用字理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汉字文化从甲骨文时期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需要教师将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构造规律等呈现给学生,通过字理溯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意义[3]。例如,在日、月、水、火的识字教学中,课文中呈现了八个汉字以及其与对应的图画和甲骨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字形的演变过程。利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去理解汉字的含义,结合汉字含义掌握字形。例如,在“月”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月的实物图画呈现给学生观看,然后将月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图片观察和演变观看中,知道月代表着月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含义。 (三)诵读经典,培养人文情怀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将人文精神滲透到传统文化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诵读是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使其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成语、名言等都充分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品质、精神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将这些经典文化植根于内心当中,并逐步发芽成长。例如,关于表达热爱自然,赞颂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江南春》《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祖国热爱的《示儿》等;表达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悯农》等;赞美友谊的《赠汪伦》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同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教材中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教师适时拓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例如,为低年级的学生推荐《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向中高年级学生推荐《大学》《论语》等经典,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走进口语交际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交流的活动中探讨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当中。在口语交际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口语交际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聊聊书法”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总结,借助《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书法魅力;第二部分出示了几个话题,旨在引导学生谈谈对书法的认知以及感受。第三部分提出了口语交际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搜集优秀书法作品,并将其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营造出浓厚的书法探讨氛围。教师可利用学生接触过的颜真卿的作品进行导入,介绍其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作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调动学生表达自己所见所感的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话题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书法家故事小组、书法作品欣赏小组、我的书法之路小组等,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完成相关主题任务并将成果在课堂中展示。
三、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归纳传统文化知识,并实现学以致用。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术制作等方式,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古诗词朗诵可以强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手工艺术品制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艺术,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 语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塑造学生人格、熏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发挥着积极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内心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格宏.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78.
[2]石小明.探究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J].华夏教师,2018(2):95.
[3]黄 莉.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之影响[J].华夏教师,2019(2):33-34.
作者简介:庄云霞(1978— ),女,江苏常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