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文化探究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98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除了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水意象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文中最频繁、最具有活力和表现力的物象。
  一、象征着阻碍
  古代诗歌中水往往象征着阻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怅惘郁结、痛苦心理。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秦风·蒹葭》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人和“伊人”之间隔着一道河水,可望而不可及,给人咫尺天涯的感觉,显得神秘莫测,虚无缥缈。
  二、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水有着纤柔深渺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除了爱情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独特体验,这其中必然会有对家国兴衰、人生悲欢的抒发。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寄托了诗人的无限遐想
  滚滚东流之水,寄托了诗人关于时间、青春、生命、功业的无限遐想。“流水”常象征流逝的时光。“水”强烈地触发着人们产生感叹光阴流逝的时间意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在临流感叹,慨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李煜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喻帝王生活如花落去、春已逝、流水尽一样一去不复返。《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开篇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借滚滚东流的长江,感叹历史风云人物的浮生短暂,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在怀古自伤中发出永久的长叹。类似的还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汉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等著名的诗句。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徒留惆怅,只有亘古不变的滚滚江水向东流。李白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再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
  四、诗人还常用水营造的氛围来衬托特定的心境或用来寄托自己的心志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绘了清泉在石上奔流,月下浪花晶莹清澈见底的优美意境,衬托了诗人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借极具动态的画面,体现了诗人悲秋的情怀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世飘零之感。
  不可否认地说,水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究诗词丰富的水意象,不仅能够品味诗人笔下水的魅力,更能够进一步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诗词文化!
其他文献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电视里常常看到这首歌,我虽然听不到,但是这句句歌词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记忆中已经数不清妈妈带着我去了多少家醫院了,无数医生不止一次地说我的耳聋是治不好了,但是妈妈始终不死心。6岁那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带我来到北京三零一医院给我看耳朵。记得那天下着小雪,天阴沉得厉害,从火车站出来,妈妈一路背着我多次辗转公交车,才来到医院。但是挂号很难,妈妈带着我就在医
期刊
我曾经以我一直都相信爱情和梦想而感到骄傲,我以为我只要一直坚持至死不渝地相信,我的一生在我回望的时候就足够让我觉得闪闪发光了。但当我做出某个决定,并执著向前行走的时候,我听到很多人在告诉我一个词,它叫“勇敢”。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我怕疼、怕苦、怕累、怕失眠、怕别人的热闹與我无关。我很羡慕勇敢的人,我很不爽懦弱的人,但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做一个决定,被人称作“勇敢”。  谢谢那些认为我很勇敢的
期刊
目前,语文作业存在着不少不容乐观的现象,如:教学程式化、刻板化,题海战术等,使得学生苦不堪言,甚至对语文失去兴趣。面對此类状况,如何通过优化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呢?  一、遵循年龄,指向不同层次  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概念化形式过程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实物概念受词所含的直观特征以及
期刊
2017年11月,湖南沅江市第三中学的16岁高中生罗军,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鲍方刺死。弑师悲剧,再次震惊全国。惨案所呈现出的前因后果,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反思:是不是太过执著于某种唯一的成功或有用标准,是不是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置若罔闻?在长达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对生命应怀敬畏之心的教育缺失,也是一次次让人们付出了沉重代价的重要原因。  上周,教研处通知,自选课题上一堂示范课。借
期刊
读了一本关于爱的书籍——《大爱莱芜》正所谓:大爱有根,她已植于孔孟濡染的赢牟大地孟姜女的故事人尽皆知,管鲍分金流传至今,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先人的高风亮节,体现在行动上。2005年“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时,市机关干部郭大哥带着礼品和慰问金,到羊里镇看望和他结对子的李大爷,这种“连心帮扶”活动缔造的无疆大爱,让孔孟礼仪植入了莱芜这座小城特有的新鲜血液。  爱,是人类最高的礼仪。莱芜教
期刊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这种“贴标签效应”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很常见。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贴具有激励作用的标签,让学生在标签的激励下,不断地向前进步。  一、直接夸赞  “数学是你的强项,要巩固优势科目地位。”“某某,老师很是佩服你过目不忘的本领,每次背诵总是第一名。”“老
期刊
新的教学大纲对“口语交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每个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从而乐于交际,善于表达,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调动,融入角色  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语言,小学生的情感是纯真而又丰富的,只有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
期刊
一个文本仅是一种视野,我们需要在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迁移与之相關的其它课程资源,能灵活的、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能使学生对文本作出多元的、独特的解读和体验。  一、在兴趣点上进行迁移  兴趣=自觉=自愿,兴趣就是主体对文本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把握好教情学情,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对其进行归纳、整合找到绝大多语文生集中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入课堂“热点”的迁移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体悟,培养他们的
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孩子学习语文的阶梯。健康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语文更加离不开读书。可如今农村的孩子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文化素养的限制,不能读足够的课外书,只能靠一本语文书来学习语文,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随着主题阅读教学改革的开始,在众多专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结合以文带文、读写联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我也在迅速变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把阅读权力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视频就是时代与科技的产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已屡见不鲜。微视频涵盖的范围广,选择余地大,可以是老师制作的微课,可以是视频剪辑,可以是歌曲MV……微视频短小精悍,能打破时空限制,声音与画面能增强学生的感官享受,最终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微视频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度融合,可优化学与教的各个环节,让学变得趣味盎然,让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