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起,全国高校以不同的形式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已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就业指导成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分析了当今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课率很高,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基本的择业技能,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就业指导课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从各个高校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
1.实用性不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我国高校开设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只注重形式,信息量不过不足,内容过时,教材内容急需进一步调整,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就该门课程兴趣不浓。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2.专业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校缺少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多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行政工作的教师兼任,尽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视野严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3.教学安排上存在功利性导向
有的高校通常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预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非常明确提供的就业机会,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健康成长与培养。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1.树立就业指导课程的新理念
(1)实现就业指导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培育正确的择业观是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思想基础。择业观不是孤立的,与学生的成才观有着直接的联系。开展成才观教育能为这也管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开展择业观教育则使成才观教育具体化、实践化。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应该把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被容渗透到两科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做到说理教育和實践教育相结合。进入毕业生阶段,对毕业生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不断地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要十分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思想。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来临之际,改变学生一心想到大城市的精英择业观,实行大众化就业,到基层去,这既是社会的呼唤,也是大学生成才立业的重要途径。
(2)探索就业指导与创新教育相渗透。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从根本上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把创新思维规律、创造性人才本质特征、创造性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等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校园创业设计大赛,借助实验室开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励大学生大学生自觉地培养创新能力。
(3)实行就业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立一支有精神科专家、学校心理学教师、授课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立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门诊,按专业、分年级为每名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形成中心与分院互相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多层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服务。对高年级学生运用职业兴趣测试表、综合能力测试表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试,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职业,使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2.以人为本,构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学新模式
(1)整体规划,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安排上,应增强针对性。对大一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认知,主要讲授就业与大学生学习、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内容,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树立专业思想;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讲授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学会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造;三年级注重职业定向指导,将手职业的知识能力准备和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调适,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四年级学生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讲授求职择业的程序和方法、就业规划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获得就业信息等。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突出重点,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在教学内容上力求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选择职业时把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结合在一起,树立远大的志向;其二是引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自我,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三是教育学生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创新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整体教学中突出上述重点,有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3)结合专业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明确的主题依赖于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实现。大学生就业知道的课程建设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改思路,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技能训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主题培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等。可以采取安排部分学生分担招考官和应聘者,用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让学生(下转第228页)了解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题目,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以实现中大学生维权或违约的案例,组织模拟仲裁会、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余,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与专家座谈;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增强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认识。
(4)建立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队伍。目前,高等学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人员,但人员以兼职为主,数量和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学,首先要保证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取得资格后,方能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参加就业指导课的学科研究,提升学科属性,把就业指导与行政工作相剥离,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就业指导专家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课率很高,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基本的择业技能,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就业指导课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从各个高校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
1.实用性不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我国高校开设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只注重形式,信息量不过不足,内容过时,教材内容急需进一步调整,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就该门课程兴趣不浓。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2.专业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校缺少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多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行政工作的教师兼任,尽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此外由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视野严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3.教学安排上存在功利性导向
有的高校通常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预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非常明确提供的就业机会,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健康成长与培养。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1.树立就业指导课程的新理念
(1)实现就业指导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培育正确的择业观是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思想基础。择业观不是孤立的,与学生的成才观有着直接的联系。开展成才观教育能为这也管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开展择业观教育则使成才观教育具体化、实践化。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应该把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被容渗透到两科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做到说理教育和實践教育相结合。进入毕业生阶段,对毕业生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不断地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要十分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思想。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来临之际,改变学生一心想到大城市的精英择业观,实行大众化就业,到基层去,这既是社会的呼唤,也是大学生成才立业的重要途径。
(2)探索就业指导与创新教育相渗透。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从根本上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育的内容上,要把创新思维规律、创造性人才本质特征、创造性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等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校园创业设计大赛,借助实验室开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励大学生大学生自觉地培养创新能力。
(3)实行就业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立一支有精神科专家、学校心理学教师、授课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立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门诊,按专业、分年级为每名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形成中心与分院互相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多层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服务。对高年级学生运用职业兴趣测试表、综合能力测试表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试,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职业,使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2.以人为本,构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学新模式
(1)整体规划,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安排上,应增强针对性。对大一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认知,主要讲授就业与大学生学习、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内容,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树立专业思想;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讲授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学会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造;三年级注重职业定向指导,将手职业的知识能力准备和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调适,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四年级学生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讲授求职择业的程序和方法、就业规划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获得就业信息等。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突出重点,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在教学内容上力求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选择职业时把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结合在一起,树立远大的志向;其二是引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自我,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三是教育学生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创新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整体教学中突出上述重点,有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3)结合专业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明确的主题依赖于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实现。大学生就业知道的课程建设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改思路,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技能训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主题培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等。可以采取安排部分学生分担招考官和应聘者,用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让学生(下转第228页)了解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题目,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以实现中大学生维权或违约的案例,组织模拟仲裁会、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余,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与专家座谈;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增强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认识。
(4)建立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队伍。目前,高等学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人员,但人员以兼职为主,数量和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学,首先要保证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取得资格后,方能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参加就业指导课的学科研究,提升学科属性,把就业指导与行政工作相剥离,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就业指导专家化。